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鄉村,承載著厚重的農耕文明。“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南宋詩人翁卷筆下的圖景,曾是中國大地的集體記憶。然而,隨著城市化的浪潮席卷而來,鄉村的景象逐漸演變:年輕人外流,村莊空心化,曾經的熱鬧逐漸被冷清取代。
但正如冬日的沉寂孕育春天的勃發,鄉村的衰弱并非終點,而是邁向新生的開端。鄉村振興既是對鄉村價值的深切呼喚,也是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一次新生。這條復興之路,既需要時間的沉淀,也離不開技術的突圍。
慕田峪長城腳下的北溝村,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十幾年前,這里只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小山村,如今已搖身一變成為了“國際藝術鄉村”,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往。如今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崛起,北溝村再次走在了鄉村振興數智化的前列,成為全國鄉村的樣板。
在北溝村,瓦廠酒店是一處熱門的網紅打卡點,充滿著歷史與現代交融的獨特魅力。酒店前身是村辦的琉璃瓦廠,改建時盡可能保留了工廠原貌與燒制痕跡,是目前北京唯一一家中國鄉村遺產酒店。
2月末,瓦廠酒店內舉行了一場活動——《時間的力量》新書發布會暨“瓦廠·北溝鄉村振興幸福大模型”發布會。至頂科技來到現場,親眼見證了這個時間與技術交織的鄉村振興故事。這場活動不僅是對北溝村長期實踐的總結,更是對其數智化探索的集中展示,標志著鄉村振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讓AI讀懂土地的呼吸:北溝村的數智化實踐
北溝村數智化轉型,最耀眼的成果便是“瓦廠·北溝鄉村振興幸福大模型”。發布會上,這一由2049投資集團與北電數智聯合研發的AI模型正式亮相。該模型專為鄉村場景設計,不僅是北溝村數智化的核心支柱,更為全國鄉村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數字化工具。
北電數智總經理助理、產業生態負責人吳岳現場演示了大模型的特色和功能。他介紹:“幸福大模型是基于最新的DeepSeek模型打造的全開源、全自主可控的模型技術。從底層的算力能力,到上層的模型能力,再到最上層的應用表現都是國產化的,這為未來推廣到全國,參與基層的鄉村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一國產化特性,確保了技術在鄉村場景中的長期適用性與可控性。
技術架構的創新是幸福大模型的一大亮點。北電數智設立了集中式計算節點處理復雜任務,同時通過邊緣算力與計算中心的協同,保障村民與游客在使用過程中的流暢體驗。更值得一提的是,模型首次引入了多模態鄉村知識圖譜,支持語言、視頻和聲音三種模態輸入,未來將向全模態發展。
從應用場景來看,幸福大模型覆蓋了鄉村的四大場景:
充當村干部“智囊”的AI助理村支書。模型不僅能幫助村領導解決繁雜的文檔工作,還能在人口管理、資源分配、項目規劃中提供精準的數據分析與決策建議,提升鄉村治理效率。
解答村民生活與生產問題的百姓萬事通。無論是農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村民只需要通過語音或文字提問,就能獲得專業解答。吳岳指出,模型特別加強了口語化處理能力,更貼近村民的說話習慣。
提供全方位旅游服務的游客助手。模型不僅包含附近景點、美食、文化背景,還能根據游客的興趣和偏好定制個性化的游玩路線,提升鄉村旅游的體驗層次。
專注鄉村美學的設計助手。鄉村建設涉及規劃、美學、生態等多重因素,能提供科學化的設計建議,幫助村民進行民宿改造、農產品包裝優化等,提升鄉村品牌價值。
幸福大模型的落地,不僅讓鄉村治理更高效、村民生活更便利、游客體驗更美好,更重要的是,它為全國鄉村振興的數智化轉型樹立了標桿,展示了技術與鄉村需求的深度融合。
“長期主義”下的北溝村巨變
如果說“瓦廠·北溝鄉村振興幸福大模型”是北溝村數智化的果實,那么長期主義則是孕育這顆果實的土壤。發布會現場,翻閱書頁的聲響不時傳來。《時間的力量》這本書梳理了北溝村十余年的實踐,指明鄉村振興不是短跑沖刺,而是一場需要智慧、耐心與敬畏的馬拉松。
本書作者秦劍鋒,是這一變革的領路人。他是北溝村的第一書記,也是2049投資集團的董事長。2007年,他帶著對口幫扶任務來到這里,最初只為解決村民的燃眉之急,但他很快意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于是定下長遠目標:依托長城,打造中高端休閑度假產業。
在秦劍鋒的帶領下,2049集團與村黨支部、村集體攜手合作,趟出了一條政、企、村合作發展的道路。集團在北溝村建設了三卅民宿、北旮旯餐廳和瓦美術館,收購并改造了瓦廠酒店,逐步帶動了整個村子的發展。
十幾年過去,如今北溝村從一個落后村莊蛻變為藝術氣息濃厚的幸福之地。入目的街道干凈整潔,建筑別具一格,溫暖中透著國際范兒。
“北溝模式+三卅機制”是這一成功的密鑰:堅持生產與發展保留鄉村底色,企業與村民共生共富為基本原則,整合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全產業鏈資源,將文旅產業與鄉村振興結合,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收益的33%支付給當地村民,33%留給企業與員工,33%回饋社會。
“我們把長期主義和商業向善當作信仰,在這里傳播幸福的力量。”秦劍鋒說,“遵循這個信念,就能把事情做好,甚至接近完美。”
教育的田野孕育鄉村未來
技術和長期主義的力量,不僅改變了北溝村的面貌,還播下了更多希望的種子。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人才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發布會上,瓦廠·北溝鄉村振興學院正式成立,以北溝為基地,通過系統化的教育培訓,培養懂知識、會實踐的鄉村人才,為鄉村的未來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2049投資集團執行總裁、瓦廠·北溝鄉村振興學院院長曹冰表示,瓦廠·北溝鄉村振興學院不止是傳道授業的地方,更是一個分享平臺。學院的目標是聚集鄉村發展的智者,共創鄉村從業者的方法論,通過這個平臺匯聚各方智慧,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新模式。
瓦廠·北溝鄉村振興學院的成立,不僅是對北溝村現有成就的延續,更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深化。學院旨在通過教育的力量,打破鄉村發展的瓶頸,培養能夠應對現代鄉村挑戰的新型人才。學院將重點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人才培養:通過系統化培訓,培養一批有知識有實踐能力的鄉村人才,為鄉村注入新鮮血液。
本地產業升級與新產業引入:依托北溝村的成功經驗,探索適合本地的新型發展模式,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吸引更多企業來到鄉村發展,讓鄉村經濟煥發新生。
鄉村治理加速與創新:瓦廠·北溝鄉村振興幸福大模型是一個最大的創新案例,本質就是用技術打破鄉村治理的壁壘、拓寬鄉村發展的邊界,重構鄉村治理的結構。
在地文化挖掘和長城文化傳承:不斷的挖掘發現守護在地文化,同時也在保護的理念下活化利用,推動文化與產業融合,打造有獨特價值意義的文化IP。
可持續發展與生態保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教育、推廣綠色生態農業、守護綠水青山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共贏。
現場,鄉村振興學院發布了十大重點課程。正如曹冰所說,“北溝村是我們的根據地和大本營,我們把人才培養、品牌建設、業態孵化放在這里孕育,通過市場考驗、實踐檢驗、成熟了再向其他地方推廣,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發展模式。”
北溝村的故事,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告訴我們鄉村振興是時間與技術的雙重奏。長期主義讓希望生根,技術讓生活煥新,教育讓未來可期。三者環環相扣,繪出一幅幸福鄉村的圖景。
未來的鄉村,既有“采菊東籬下”的田園詩意,也有“AI助農”的科技活力。“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北溝村的幸福種子正在更多地方萌芽,而鄉村振興的美麗篇章,也將在時間的長河中緩緩綻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