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王制》中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币馑际窃诓菽鹃_花結果的時候,不能砍伐山林,踐踏和破壞草木的生長。
荀子將之稱為“圣王之制也”。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作為生態建設重要內容的植樹造林,在古代也成為許多帝王和名人志士所崇尚的事情。
01
帝王:不守山林不可為天下王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各地群眾都自發地組織起來進行植樹活動。其實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紀的西周就專門設立有“山虞”“林衡”等官職,負責掌管丈量、種植、護林等事務,動員全民種樹,并制定與頒布我國最早的植樹造林及權利的法律條文:“不樹者無槨”。其意是凡不種樹的,死后不給棺木。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但各諸侯國倡導植樹者仍不乏其人。齊國管仲說:“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不可以為天下王。”為了鼓勵植樹造林,規定“能樹百棵使繁袞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對忽視者,相應制定懲罰條款。
進入秦漢,歷朝皆推行促進植樹的政策。據傳,秦始皇東巡登泰山。見草木一片蕭條,即下詔“勿伐樹木”,令城郭宅旁“每三丈而樹……樹以青松。”漢初文帝、景帝時,九次頒布勸民植樹之詔:“多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p>
北魏孝文帝時,推行植樹與田法相結合的經濟制度,“男夫一人給田二十畝,課蒔余,種五十樹,棗三株,榆三根……限三年種畢。”把種樹提高到和糧食生產同等重要的地位。
隋朝雖歷時短暫,但煬帝初年即為綠化大運河堤岸下令植樹,且親率群臣種柳以作示范。唐代京城長安,通道兩旁遍植樹木,形成“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的綠化環境。
明太祖朱元璋對植樹造林也特別重視,曾多次頒旨要求軍民植樹。他登基之初就下詔各地:“令天下廣植。凡民戶有田者,須種桑麻,栗棗各二百株?!痹诖嗽t令下,僅帝都金陵鐘山一帶,就植樹50余萬株。洪武二十二年六月下令:“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差。有司親臨督勤惰,不如令者罰?!焙槲涠迥暾拢t諭五軍都督府臣“在屯軍士,人種桑棗百株,柿、栗、胡桃之類,隨地所宜植之。”洪武二十七年三月又下旨:“民間但有隙地,皆令種植桑棗?!绷畹胤蕉矫穹N植,并授以種植之法?!斑`者全家發遣充軍?!币蚨矘湓炝种L盛行。
清代為鼓勵廣植堤岸防護林,曾制定“立捐栽議敘之法”的獎勵制度。凡“文武官員自通羊、守備以上,各出己資栽柳干株方為稱職”,超出規定者,議院記功晉級。
在如今的清西陵,有一片今天中國華北地區最大的古松林,15000余株古松隨山起伏,彌漫在氣勢恢宏的古建筑群周圍?!傲陮嬕燥L水為重,蔭護以樹木為先”。為了保護這方皇家陵寢圣地,據記載,從雍正到道光年間,清西陵共栽移成年松樹20多萬株。為了皇家陵寢的風水,清政府不僅不惜工本,還給予這項工作很高的待遇,規定運樹人員與牲畜可直接進入陵區,“人不下跪,畜不解鈴”。
除了以上史料記載之外,民間傳說同樣彰顯了古代帝王對種樹的重視。
相傳楚霸王項羽自幼愛樹,一天,他見村里一老翁正要揮斧砍掉院中一棵桂花樹,忙問緣由。那老翁嘆道:“本來也舍不得砍它,只因有人說我家這院落四四方方,像個口字,此木立于其中,便成‘困’字,不是太不吉利嗎?”項羽略一思忖,便反問道:“照老先生這么講,院中倒樹留人,不又成為‘囚’犯的‘囚’字?那豈不是更不吉利?”老翁無言以對,認為年輕的項羽講得有理,于是就放棄砍伐桂樹的念頭,一時傳為佳話。
02
名士:植桑種樹造福子孫后代
古代除了當權者對植樹造林的重視之外,歷代名人、官員愛樹植樹的亦不乏其人。
東漢末年,丹陽太守李衡,在武靈泛州上作宅,種柑橘樹千株,臨終時給兒的遺言是:“吾州里有千頭木奴(指柑橘樹),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矣?!惫娴礁涕儇S收,歲得絹千匹。李衡種橘千樹,為子孫造福。
無獨有偶,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亦是植樹造林的倡導者與實踐者。在他給后主劉禪的遺書中就寫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p>
三國時東吳名醫董奉為人治病,不收酬金,只要病人在其住宅旁種植杏樹,輕病治好者種一株,重病治愈者種五株。長此以往,董奉的房前屋后都種滿杏樹,變成一片杏林,春華秋實,于是他又將杏子換糧、杏仁配藥,救貧扶窮,后人贊頌他醫德高尚,遂有“譽滿杏林”“杏林春暖”之說。
南宋時期,杭州集慶寺是專為宋理宗的閻貴妃供神像而建造的,后來寺院擴建,閻貴妃的父親擔任監工,想砍伐靈隱寺的一棵古松作為梁柱。靈隱寺的方丈高僧元肇(號淮海大法師)幾次交涉要求停止砍伐,但監工不同意。無奈之下,為了保護四季常青如蓋的古松,元肇特意寫了一首詩,貼在古松上,其詩云:“不為栽松種茯苓,只緣山色四時青。老僧不許移松去,留與西湖作畫屏。”宋理宗讀后,認為淮海大法師言之有理,就下旨讓此古松“留與西湖作畫屏”。一詩阻止國丈濫伐古松,被傳為佳話。
還有一些有識之士把“樹木”與“樹人”相提并論。2006年,有學者在泰山腳下發現一塊詳細記載古代泰山大規模植樹造林的碑刻。這塊泰山種柏樹記碑由時任泰安府知府金啟撰文并書寫,碑文介紹嘉慶二年春天,金啟來到泰山栽樹,總共栽了2萬多株樹,他還說“樹木之舉寓育人之意”,也就是說,他把栽樹與綠化環境和培養人才看得同等重要。
名人植樹,要比給自己刻石樹碑明達得多?!包S帝陵”地面建筑幾度興廢而森森古木猶存,憑吊于樹下,“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03
詩人:身體力行倡導植樹精神
古代詩人大多有著博大的情懷,他們不僅追求文化素養,更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其中植樹便是重要一項,因此留下很多植樹方面的優秀詩篇。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生平最愛植柳樹,他不僅在隱居的田園水邊廣植柳樹,還在房前栽了5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他賦詩詠道:“榆柳蔭后園,桃李羅堂前”;“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從這些傳世佳句中可見詩人終生愛柳植柳,所以世人稱他為“柳癡”。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公元759年安史之亂后,來到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營造草堂時,四處尋找樹苗,親自栽種。正如詩云:“獨繞虛齋徑,常待小爺柯。幽蔭成頗雜,雜木剪還多?!痹谒目嘈慕洜I下,終于使草堂前院換新顏,確實像他在詩中寫到的:“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風含翠筱涓涓凈,雨裹紅渠冉冉香?!倍嗝磧灻赖囊环飯@山水畫啊。
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著名詩人柳宗元,也對植樹情有獨鐘,當年在柳州貶任刺史時,一上任就“手植黃柑二百株”,為了改變柳州面貌,他一邊號召百姓種莊稼,一邊動員群眾植樹造林,結果第二年初見成效,使柳州“春來新葉遍城隅”。當他離任時,城里城外,河邊路旁已是柳成蔭,樹成行,處處呈現一派綠色景象,他觸景生情,寫下這樣一首詩:“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蔭當覆地,聳干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边@首詩既真實生動,又幽默風趣,被傳為千古美談。他不僅倡導植樹,而且身體力行,總結出植樹經:“凡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確是經驗之談。
另一位唐代詩人白居易做過多處地方官,他從小就與樹結下不解之緣,以種樹為樂,習以為常。每到一處,都要栽花種樹,在謫居忠州(今重慶忠縣)任刺史時,把種植樹木花果視為造福百姓的大事,帶動百姓在城內種了很多花木果樹,為了保證成活率,他每天帶著書童修渠、培土、引泉灌溉。并以詩詠事:“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購有花者,不限桃李梅?!北粋鳛榧言挘瑥V為流傳。他詩中有“手栽兩松樹,聊以當嘉賓”“白頭種松桂,早晚見成林”等句。白居易的《春葺新居》詩云:“江州司馬日,忠州刺史時。栽松遍后院,種柳蔭前墀?!憋@示了他愛樹植樹的情懷。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任杭州刺史,修浚西湖,在湖堤上種樹,至今留下“蘇堤春曉”景觀。其實蘇軾少年時曾種松樹數萬株,并在《戲作種》一詩中寫道:“我昔少年日,種樹滿東崗。初移一寸土,瑣細如稻種?!笨梢娖浞N樹的熱心、認真和細致。后謫居黃州,在南門外筑東坡雪堂,周圍種滿了柳、桑、竹、栗等樹種,并留下了“去年東坡撿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的佳句,膾炙人口,盛久不衰。
清末,左宗棠率部新疆戍邊,沿途大種柳樹,被稱為左公柳。他題詩云:大將西征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春風普度玉門關。
04
百姓:植千棵樹富可敵千戶侯
古代百姓把植樹作為生財之道,史書也多有記載,歷代朝訓亦大都有重視植樹致富的事例。
春秋時期,晉國大樂師師曠提出:“欲知五谷,先占五木”?!睹献印分兄赋觯骸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西漢著名史學家、中書令司馬遷《史記·貨殖傳》載:“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桔……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其意是講,當時種植千棵經濟林者,其財富可與千戶侯匹敵。《后漢書》中還特意提到漢光武帝的外祖父是靠種植梓樹和漆樹發家致富的史實。
北魏規定:每一農夫要“種桑五十株、棗五株、榆三株”。唐朝授田制規定,分給每農戶20畝永業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之木”,從而起到富民強國之效。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少時家貧,常挨餓。一次,兩天沒吃飯的朱元璋看到一棵柿樹結滿了成熟的柿子,忙采來充饑。他當皇帝后,大力提倡百姓種樹,并親擬榜文,詔告天下:“今天下太平,百姓除差糧之外,別無差遣,各宜用心生理,以足衣食,如法栽種桑、麻、棗、柿、棉花。每歲養蠶,所得絲綿可供衣服,棗、柿豐年可賣鈔,歉年可當糧食。里老嘗督,違者治罪。”朱元璋念及老家安徽災多民窮,勸鳳陽、滁州、廬州、和州百姓,每戶種桑、棗、柿各200株,用以脫貧。
由于朱元璋極力提倡和嚴格要求,廣栽樹木之風遍及全國。湖廣布政司1393年計算,在管轄的州、縣內栽種的各種樹木多達8400萬棵。明代在林業經濟上開了新紀元,放采白蠟與烏桕收子取油漸次普及。《農政全書種烏桕》:“烏桕收子取油,亦足生財。江浙人種者,樹大可收二三石,子外白魏,壓取白油,可造燭,子中仁壓取清油,燃燈極明,涂發變黑,可造紙又可人漆,每收子一石,得白油可十斤,清油二十斤,故其時有樹數株,即生平足用,不復市膏油也?!?/p>
在根據不同條件選擇樹種,較快、較多地獲得經濟效益方面,古人積累了一些經驗。例如,種植樹“歲種三十畝,三年九十畝,一年賣三十畝,得錢六十四萬八千文。周而復始,永世無窮。”至于種榆,更是一本萬利之事。古人總結出,榆樹既可作屋材,又能作多種器皿;既可“歲歲科簡剝治”獲薪炭之利,又可收榆代食,賑救災荒。加之,榆樹“研后復生,不勞更種”,故種榆“既無牛耕種子人功之費,又不慮水旱風蟲之災。比之谷田,老逸萬倍”。如果“男女出生,各與小樹二十株,比至嫁娶”,則“聘財資遣,粗得充事”。真是一樹多利,享之無窮啊。
◎本文來源:“上游新聞”,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