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動態演變,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工作遇到了一系列全新挑戰。產業發展受市場波動、自然因素等影響呈現不穩定態勢,這種不穩定直接影響脫貧群眾的收入來源與脫貧穩定性。同時,突發公共事件如疫情、自然災害等也對脫貧地區經濟民生造成嚴重沖擊,使得脫貧成果面臨嚴峻挑戰。鑒于此復雜背景,構建并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防返貧致貧和幫扶機制,全力激發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已成為穩固脫貧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核心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著重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對脫貧地區產業要長期培育和支持,促進內生可持續發展。”這一重要指示明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方向,長期培育和支持脫貧地區產業,正是激發脫貧群眾內生動力的關鍵舉措,與構建防返貧致貧和幫扶機制緊密相關,為核心任務的實施提供了戰略指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明確提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設立5年過渡期,對脫貧縣、脫貧村、脫貧人口“扶上馬送一程”,確保脫貧群眾不返貧,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該意見從政策層面為構建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防返貧致貧和幫扶機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強調群眾主體地位,助力核心任務的有效推進。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統籌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和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尤其強調注重激發內生動力,強化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的開發式幫扶。 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就必須緊緊圍繞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動力這一核心要點,從增強脫貧地區發展基礎、提升脫貧群眾發展能力以及強化脫貧群眾發展意愿等多個維度發力。 從深遠意義來講,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動力,不僅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壓艙石,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助推器,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不竭動力源泉。
持續健全用好防止返貧監測幫扶體系,
筑牢規模性返貧致貧 “防護堤”
在低收入人口認定工作進程中,亟需加速搭建覆蓋全體農村戶籍人口的防止返貧致貧大數據系統。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技術,對全體農村戶籍人口的收入變化、支出情況、家庭重大變故等關鍵數據展開實時、精準監測與深度分析,從而精準識別出潛在的返貧致貧風險。通過完善農村人口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確保將符合條件的對象應納盡納、應扶盡扶,穩步消除返貧致貧風險,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保障脫貧成效的長期可持續性。
精準把控 “進入關”。構建高效且科學的農村人口防止返貧致貧監測體系,借助先進技術手段,大幅提升監測識別效率,切實減輕基層工作負擔。建立動態調整的防返貧監測標準機制,針對低保戶、特困人員、重病重殘家庭等重點人群以及遭遇突發變故的特殊群體,嚴格落實“八必訪”制度。對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及時進行“一鍵預警”,確保能夠對監測對象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省市縣三級遵循“部門篩查、集中交辦、入戶核實、結果反饋、跟蹤盯辦”等規范流程,全力推動監測信息在教育、公安、民政、人社、住建、水利、農業農村、衛健等多部門間的高效共享。各相關行業部門依據職責落實篩查預警責任,原則上每月開展一次信息共享比對工作。農業農村部門對疑似風險對象及時發出預警,鄉村在接到預警信息后需在2日內完成入戶核查。若經核查存在風險,立即啟動認定程序并迅速開展幫扶;若不存在風險,則及時消除預警信息。扎實做好“幫扶關”。按照“缺什么補什么”以及因戶制宜、區別對待的原則,針對低收入對象的返貧致貧風險,精準施策,實施針對性幫扶措施。對于具備勞動能力的群體,通過提供豐富多元的就業機會、大力扶持產業發展等開發式幫扶手段,助力其實現收入增長;對于半能動能力群體,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林下經濟、民宿經濟等,合理設置公益性崗位,建設就業幫扶車間等靈活性幫扶措施,千方百計增加其收入。對于無勞動能力的兜底保障對象,實施兜底救助,切實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嚴格落實“退出關”。依照“兩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飲水有保障”的基本要求,開展定期檢查與動態管理工作,重點監測脫貧群眾的收入支出情況、“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狀況,科學合理確定監測標準。建立健全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與響應機制,根據不同情況分層分類及時將其納入相應幫扶政策范疇。堅持預防性措施與事后幫扶相結合,精準剖析返貧致貧原因,采取針對性幫扶舉措,確保穩定、可持續地消除風險,使其順利退出監測范圍。
持續加碼脫貧地區基建與公共服務投入,
厚植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根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面對新征程、新任務,在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階段,仍需進一步加大對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持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一)持續改善脫貧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受歷史因素和貧困地區自身客觀條件制約,脫貧地區基礎設施仍存在諸多薄弱環節與欠賬。應加快謀劃并實施一批高速公路、客貨共線鐵路、水利、電力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方位提升區域發展的硬件支撐能力。統籌推進脫貧地區廁所革命,加強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持續美化村容村貌,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引領,推動交通建設項目向村一級深度延伸,方便群眾出行和物資運輸。加快推進脫貧地區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深入實施 “快遞進村” 工程,暢通農村物流通道,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二)穩步提升脫貧地區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改善脫貧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加強鄉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精心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切實保障農村孩子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繼續落實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和營養改善計劃,持續開展革命老區、脫貧地區對口支教活動,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保持健康幫扶政策總體穩定,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優秀醫療衛生人才到脫貧地區就業,加強與上級醫療機構的深度合作,定期組織脫貧地區醫務人員進修培訓;開展鄉村醫生定向培養計劃,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儲備專業人才等措施,全面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加強脫貧地區黨群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等村級綜合服務設施的建設與維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持續增強脫貧群眾自身造血功能。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內生動力,關鍵在于千方百計增加脫貧人口收入,強化自身造血功能。持續強化產業幫扶和就業幫扶工作。產業幫扶方面:保持中央財政銜接資金用于支持產業發展的比重穩定在60%以上,緊密結合脫貧地區實際情況,推動幫扶產業提質增效,健全聯農帶農富農機制。要按照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引導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戶緊密聯合與合作,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服務帶動等多種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支持脫貧地區壯大特色產業,通過實施田園增收、養殖富民、鄉村旅游等項目拓寬收入渠道;培育龍頭企業,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家庭農場培育計劃;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脫貧戶(監測對象)+金融” 等行之有效的產業發展模式,讓龍頭企業把控產業鏈兩端,脫貧群眾深度參與中間生產環節;積極組織幫扶產品 “進市場、進商超、進學校、進社區、進食堂、進高速服務區”等促銷活動,全力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就業幫扶方面:務工收入在脫貧群眾收入中占比已達 60% 以上,要鞏固并拓展勞務協作、幫扶車間、公益性崗位等就業渠道,充分發揮勞務組織、勞務經濟人在帶動脫貧地區就業方面的積極作用,千方百計增加脫貧人口勞動力的就業機會。深化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深入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實施一批補短板、促發展項目,助力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在鄉村振興和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共享發展成果。具體而言,一是拓展穩崗就業之源,按照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的要求,幫助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脫貧群眾實現就業,穩定已就業脫貧群眾的工作崗位,重點幫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勞動力就業。二是落實就業幫扶政策,加大對脫貧群眾就業扶持力度。落實就業創業服務補助、社會保險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并及時公布就業幫扶政策清單,方便脫貧群眾了解和運用。三是健全東西部勞務協作機制,依托東西部勞務協作平臺,充分發揮對口幫扶作用,搭建完善的用工信息對接平臺,建立常態化跨區域崗位信息共享機制,輸出地要制定本地區就業需求清單,設立勞務工作站,對有外出意愿的脫貧群眾實施點對點、組團式勞務輸出;四是適度開發公益性崗位,結合鄉村建設、災后重建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適度開發公益性崗位,通過以工代賑等方式安排就業,對弱勞力、半勞力人口實施托底安置。
持續點燃脫貧群眾社會治理參與熱情,
催生治理自覺性 “新引擎”
鄉村治理和建設成效直接關系到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關鍵所在。通過激發脫貧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和建設的主動性,持續增強其內生動力。
堅持文化引領,激發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文化引領為激發脫貧群眾內生動力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常態化激勵則是確保這種動力持續穩定的重要保障措施。通過文化引領,讓脫貧群眾從思想深處樹立脫貧致富的堅定信心和決心,借助常態化激勵,及時肯定和鼓勵群眾的積極行為,保持其參與社會治理和建設的高漲熱情。一方面,加強脫貧群眾的勵志教育,運用張貼標語、組織觀看電影電視、開展實地參觀等多樣化形式,以偉大精神和先進文化鼓舞士氣、激發斗志,在潛移默化中徹底消除“坐等靠要”思想,激發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通過廣泛宣傳身邊主動脫貧、成功致富的典型案例,以及鄉賢代表、致富帶頭人的先進事跡,為脫貧群眾樹立榜樣,提振精神、明確目標、激發干勁。另一方面,強化各類教育幫扶,加強對脫貧群眾的科技文化知識、政策法規宣傳,開展實用技能、市場經營、就業創業、健康素養等培訓,全面提升群眾綜合素質;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每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加強脫貧地區職業教育,吸引大學畢業生到脫貧地區創業就業,帶動脫貧群眾共同致富。堅持常態化激勵,持續增強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脫貧群眾通過勞動技能培訓、產業幫扶帶動、精神引領和榜樣示范等措施,內生發展動力得以顯著增強,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進程。然而,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并非一經激發便一勞永逸,存在出現反復的可能性。部分脫貧群眾及脫貧地區領導干部可能出現精神懈怠現象。為此,相關工作人員在工作推進過程中,要時刻密切關注干部群眾思想動態,注重對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的持續培育。當前,受疫情、災情、行業風險等不確定因素影響,返貧風險有所增加,在預防物質返貧的同時,更要高度重視預防精神返貧,確保在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道路上不讓一人掉隊,持續增強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堅持文明鄉風建設,持續增強脫貧群眾精神文化素養。實施鄉村振興,推進文明鄉風建設、提升脫貧群眾精神文化素養對脫貧地區發展至關重要。要適時開展和睦家庭與和睦鄰里評比活動,通過開展“文明家庭”評選等,弘揚傳統美德,營造和諧氛圍。要大力治理農村高額彩禮與薄養厚葬問題,通過村規民約引導,婦聯、共青團組織志愿者宣傳等倡導文明新風,著力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加強法治宣傳,提升脫貧地區群眾自治、法治、德治水平,以道德滋養法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為鄉村振興筑牢根基。
原標題: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防返貧致貧機制:關鍵在于持續激發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
作者:南子強 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督查專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