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03/10
方大同去世后,沒想到作為他最好朋友的薛凱琪,頻頻被罵上熱搜。
有人說,在好友去世第二天,她在舞臺上還能笑得出來,根本看不出有多悲傷。有人罵得更難聽,直言薛凱琪配不上方大同對她的好。
隨后,他倆相處的過往再次被翻出。
人們對方大同英年早逝的意難平,一股腦地發泄成為對薛凱琪的不滿。
沉默7天后,薛凱琪終于回應。
3 月 8 日,她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篇近兩千字的長文。
在長文中,她坦承自己因悲痛而 “狀態極差”,多次與團隊協商推遲工作,甚至取消了部分行程,并向合作伙伴致歉。文中,她宣布將個人巡回演唱會更名為 “Let Me Love You”。
這篇情感真摯的文章,本是她對摯友離去的深切悼念與自我療愈的表達,卻再次引發巨大爭議。
有人指責她 “消費逝者”,因為長文中近半篇幅談及工作調整,文末附帶的演唱會海報被質疑為 “夾帶私貨”,甚至演唱會更名也被解讀為 “蹭熱度”。
網友們的態度兩極分化嚴重:有人說她 “把悼念寫成工作報告”,在他們眼中,薛凱琪的行為是對逝者的不尊重,是在利用方大同的離世為自己謀利;
也有人呼吁 “不要用眼淚綁架悲傷”,他們理解薛凱琪在悲痛中依然想要延續與方大同共同音樂夢想的心情。
這場爭議背后,是一個更深層且值得我們思考的命題:
當所愛之人離去,怎樣的表現才算 “足夠悲傷”?
仿佛有人對悼念方式預設了一種 “標準答案”,只有痛哭流涕、泣不成聲才是悲傷,能笑能正常生活就是冷漠無情。
我們習慣用自己的認知去評判他人的悲傷,卻往往忽略了,悲傷本身是一種極為復雜且高度個人化的情感。
表演出來的悲傷不一定是悲傷(林生斌給我們的教訓還歷歷在目……),而看起來平靜也不代表不難過,因為你無法想象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她承受著怎樣的痛苦。
過命的交情,不必懷疑
薛凱琪與方大同長達20年的感情,了解過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2005 年,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兩人因《四人游》開啟合作。此后,方大同憑借卓越的音樂才華,為薛凱琪量身打造了《甜蜜蜜》《慕容雪》《糖不甩》《蘇州河》等諸多經典歌曲。
這些作品不僅如璀璨星辰,照亮了薛凱琪的音樂事業之路,更成為一代人青春記憶中不可或缺的旋律,承載著無數人的青春歲月。
有人說,只有在給薛凱琪寫歌時,方大同才會放棄自己的風格。他們一直是彼此之間“特別的人”。
在舞臺上,他們是 “最默契搭檔”,每一次合唱都如同心靈的對話。
《兄妹》中,他們用歌聲訴說著那份難以言說的情感糾葛;
《復刻回憶》里,他們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喚醒人們對往昔美好時光的懷念,每一個音符都令觀眾動容。
私下里,他們更是彼此的精神支柱,在對方最艱難的時刻給予力量。
2008 年,薛凱琪因家庭變故與事業壓力深陷重度抑郁的泥沼,在黑暗中苦苦掙扎,甚至一度試圖輕生。那個絕望如深淵般的深夜,她撥通了方大同的電話。
電話那頭,沒有夸張的煽情安慰,方大同只是溫柔地告訴她:“活著才有希望。”
這場看似平淡卻充滿力量的通話,如同破曉的曙光,成為薛凱琪人生的轉折點,將她從死亡的邊緣拉回。
方大同的微博曾被粉絲調侃 “只有三件事:吃飯、寫歌、薛凱琪”。看似玩笑,卻生動地體現了薛凱琪在他心中的地位。
他會在薛凱琪獲獎時,在臺下默默鼓掌,薛凱琪也會在看到獲獎名單上的方大同時,熱淚盈眶地大聲喊出他的名字,比方大同本人還開心。
?
?
他們的感情早已超脫了世俗對情感的定義,逐漸演變成一種如同親人般的存在,深厚且純粹。
那些質疑薛凱琪的人,其實暴露的正是他們自己狹隘的認知:似乎只有痛哭流涕、完全暫停生活節奏,才足以證明愛的深刻。
可是,真正的悲傷從來不是一場為了迎合他人目光的表演。
心理學中的 “悲傷雙程模型”(Dual Process Model)指出,人在喪失摯愛后,會交替經歷 “喪失導向”(沉浸在痛苦中)和 “恢復導向”(嘗試正常生活)。
薛凱琪取消部分工作,是她在 “喪失導向” 階段的痛苦反應;而她堅持籌備演唱會,則是 “恢復導向” 的體現,她試圖在悲痛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
正如她說的:“脆弱是留給自己的,脆弱是為了明天的堅強。”
悲傷,不只有一種形式
歷史上,類似的爭議屢見不鮮。作家三毛在丈夫荷西去世后,依然堅持完成《夢里花落知多少》。
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浸透了她對荷西深深的思念,那些文字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她靈魂深處對愛人的呼喚。
演員保羅?沃克離世后,好友范?迪塞爾在《速度與激情 7》片場笑著完成拍攝,然而在鏡頭之外,他卻痛哭失聲。
他用在電影中的堅持,延續著與保羅?沃克共同的夢想,而私下的淚水,則是他對摯友離去最真實的悲傷宣泄。
我有一位朋友,他的父親突然離世,在處理后事的那段時間,他始終有條不紊,沒有掉過一滴眼淚。周圍的人都覺得他太過冷靜,甚至有些冷漠。
后來在一次喝酒之后,他才透露自己是怎么挺過來的:“我不敢哭,我怕一哭就停不下來,我怕我會被這突如其來的悲傷吞噬。我只能假裝堅強,用忙碌來麻痹自己。
可每當夜深人靜,我躺在床上,看著父親的照片,淚水就止不住地流。
每一次看到他愛吃的東西,吃到他做的菜的味道,那種明明他的聲音就在耳邊,轉身卻看不到人的時刻,悲傷便如潮水般涌來,再也無處躲藏。
我知道,他的離去,讓我的生命從此有了一個無法填補的空洞,這個空洞會一直存在,永遠都填補不了了。”
余華曾說,愛你的人去世,帶來的痛苦不是一時的狂風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濕,它會慢慢地滲透進生活的每一個縫隙,讓你在不經意間,都能感受到那份深入骨髓的涼意。
悲傷的深度,從不以淚水的多少丈量,它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藏在每一個因思念而心痛的瞬間。
方大同生前與疾病頑強抗爭了五年,即便身體日漸衰弱,被病痛折磨得疲憊不堪,他仍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勇士,堅持創作音樂、宣傳新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周。
他對世界的態度始終積極,理性、溫暖且充滿理想主義。
他曾對薛凱琪說:“活著才有希望。” 這句話,也早已扎根在薛凱琪的心里,如同黑暗中的明燈,為她照亮前行的道路。
寫到這里,或許就能明白,薛凱琪把演唱會主題改為“Let Me Love You”,更像是一場跨越生死的深情對話。
她不會暫停也不會取消演唱會,是因為演唱會是她“傳遞愛與光的平臺”,她想用音樂延續方大同未竟的理想。
沒有人比她更了解方大同:“最希望世界大同的你,當聽到我們說會帶著光的行動去愛這個世界時,應該會很開心吧?”
她帶著方大同的信念,在舞臺上綻放光芒,將愛與希望傳遞給每一個人。
愛一個人,無需自證
對薛凱琪而言,表現出悲傷很容易,看起來很堅強更難,她需要用盡所有的力氣,讓生活繼續,讓方大同放心。
而曾經擁有過朋友如此真摯的感情、被治愈過的人,不會讓自己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反而會如春雨般,浸潤出新的生命。
她選擇用工作療愈傷痛,用音樂延續摯友的信念,在悲傷中堅強地前行。
真正的愛,從不需要以痛苦的表演自證。
當我們學會尊重每個人悼念的方式,或許才能深刻理解:
能笑著懷念,恰是因為那份愛早已深植骨髓,成為呼吸的一部分,融入生命的每一個角落。
而那些口口聲聲為方大同不值的人,或許從沒想過,如何以大同喜歡的方式,對待他在意的人。
在這個充滿誤解與爭議的世界里,愿我們都能多一份理解與包容,尊重每一個人面對悲傷的獨特方式,因為每一份悲傷背后,都藏著一段獨一無二、刻骨銘心的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