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大地復蘇,正值春耕春種時期。3月4日,在紫云自治縣火花鎮懂桑村村民龍先琴家的白菜種植基地,村民們正搶抓農時,移栽小白菜幼苗。在大家的有序分工和默契配合下,熟練地進行著平地、扶正菜苗、填土掩埋、澆水灌溉等一系列工序,動作嫻熟而流暢;不一會功夫,一壟壟土地相繼栽種上嫩綠幼苗,葉片舒展,生機盎然;在陽光的傾灑下,嫩綠的白菜苗如繁星般點綴田間,為這片土地平添了一抹新綠。
“今年,我家承包并種植了30畝白菜,其中超過20畝的土地是通過流轉從其他農戶那里獲得的,每畝地的流轉費用為300元。目前,我們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移栽工作,預計這批白菜將在4月底迎來豐收上市。收獲完畢后,這些流轉的土地將歸還給原農戶,以便他們進行水稻種植。”龍先琴在忙碌的田間地頭,一邊勞作一邊向我們介紹道,臉上洋溢著對豐收的期待和對土地流轉政策的認可。
“這幾年,我一直在這做零工。眼下,我正忙著參與白菜苗的移栽工作,預計到4月底還要加入白菜的收割隊伍。這份工作真是不錯,不僅每天管飯,還能有1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轉給我的300元額外收益,真是挺劃算的。而且,離家特別近,方便得很。白菜收割結束后,土地還會歸還給我們,正好趕上種植自家的水稻,真是一舉多得。”村民羅忠琴欣喜地分享道。
據介紹,2025年火花鎮早熟蔬菜種植涉及10個村235戶2088畝,預計產量6000千噸以上,產值1000萬元以上。
記者臨走時,龍先琴告訴記者,您瞧,我們移栽的這些菜苗,都是從離這兒不遠的楊應龍家購買的。他們家的菜苗不僅品質上乘,而且距離我們這兒很近,非常方便。
在龍先琴的引領下,記者一行人來到了紫云縣火花鎮禾弘村楊應龍的白菜育苗大棚。
恰逢其時,我們遇見了楊應龍正在協助來自火花鎮磨安村的韋小學,將此次購買的300盤白菜苗裝車并進行清點,準備運往目的地。
“今年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采購白菜苗,”韋小學說道,“因為之前聽說楊應龍家的白菜苗品質相當不錯,所以就想來試試。這不,今天已經是我來拉的第二批了。第一批拉的110盤白菜苗,已經全部順利移栽完畢。”
楊應龍投身于白菜菜苗培育已有三四載,起初僅是為了滿足自家種植需求。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村民請他代為培育菜苗,他毅然將這份愛好轉變為事業。從最初幾百盤的小規模嘗試,到如今,他培育的菜苗數量已激增至6000余盤,見證了其業務的蓬勃發展。
談及培育過程,楊應龍詳細介紹道:“為了成功培育菜苗,首先需要搭建大棚,并在棚內設置水槽。接著,我們采購漂浮盤與基質土作為關鍵材料。播好種的漂浮盤被放置在水槽上,確保菜苗獲得充足的水分;而基質土則為它們提供了必要的營養,雙管齊下,方能保證菜苗茁壯成長。”他進一步指出,每個漂浮盤能培育出162株菜苗,僅需30盤便能滿足一畝田的移栽需求。
像楊應龍這樣的育苗基地,在火花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不僅為當地農戶提供了優質的菜苗資源,還帶動了整個農業產業鏈的發展。這些育苗基地的涌現,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促進了農業技術的交流與傳播,為火花鎮的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較于直播種植白菜,采用大棚培育的菜苗進行移栽具有顯著優勢。”火花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技術員彭金勝說,大棚培育的菜苗根系更為發達,成活后不僅生長態勢更佳,還能有效節省種子和人工投入。相比之下,直播方式不僅涉及平地、疏苗、補苗等多重工序,而且菜苗生長往往參差不齊,給后續的管護與收割帶來諸多不便。通過大棚育苗移栽,農戶們不僅實現了春白菜的高效種植,還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來,火花鎮依托當地獨特的氣候特征、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積極引導村民們發展周期短、見效快的蔬菜產業,堅持以“菜-稻-菜”輪作模式為基礎,通過多措并舉的方式,大力發展高產、高效、優質的蔬菜產業,積極推動蔬菜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在豐富群眾“菜籃子”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作者: 陳澤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