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慶,有這樣一位女性,她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堅守,用責任守護著城市的視聽窗口;又在另一個舞臺上,憑借熱愛,讓非遺文化的光芒閃耀。她就是70后的鄭亞琴,一位延慶區融媒體中心的安全播出值機員、延廣融媒公司職工,也是家族三代非遺高蹺技藝的傳承者。
走進延慶融媒體中心的播控機房,電子設備的嗡鳴聲瞬間將人包圍,這聲音,就像城市視聽的脈搏,一刻不停。“播控臺就是戰場,設備不會說謊。”鄭亞琴常這樣感慨。對她而言,每一項任務都責任重大。“延慶綜合頻道是城市的眼睛和耳朵,我的任務就是讓這雙眼睛永遠明亮。” 每天,她和同事們24小時不間斷地監聽監看,確保每一檔廣播、每一個電視節目順利播出。
夜幕降臨,當城市沉浸在安寧之中時,卻是鄭亞琴和同事們最為忙碌的時刻。他們全神貫注地進行回看、技審、編單,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有失。年復一年,這份需要極致細心、耐心與責任心的工作,鄭亞琴從未有過一絲懈怠,用行動詮釋著專業廣電人的擔當。
鄭亞琴的生活并不局限于這一方小小的播控機房。當她換上高蹺行頭,便踏入了另一個充滿激情與熱愛的世界。
踩高蹺,這一家族三代傳承的非遺技藝,是她工作之余最熾熱的追求。
為了讓高蹺表演更加出彩,鄭亞琴付出了無數心血。制作一件戲服,常常需要花費她一個月的時間。她精心挑選布料,親手點綴每一顆水鉆,一顆顆水鉆、一針一線,都是她對非遺熱愛的傾注。穿上自己精心制作的戲服,她就像化身為非遺文化的使者。
在廣場上、在舞臺上,鄭亞琴腳踩三尺高蹺,化身民間故事中英姿颯爽的“穆桂英”,隨著鑼鼓聲起,她的一招一式都充滿力量,將快樂與自豪盡情釋放。在世園會花會展演、北京站前廣場表演等活動中,都能看到她靈動的身影。
有人好奇,鄭亞琴是如何兼顧這雙重身份的。她總是笑著從口袋里摸出播控室鑰匙和戲曲頭飾,說道:“就像調節電視信號,專業頻道的精準和文藝頻道的靈動,本就可以共存。技術是理性的錨,文化是感性的帆,人生總要找到自己的平衡點。”
在她看來,堅守播控崗位是為城市傳遞信息,傳承高蹺技藝則是為民族延續文化的根脈。“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會跳延慶高蹺。非遺技藝是我們民族的瑰寶,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失傳。我會繼續努力,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鄭亞琴,在平凡崗位與非遺傳承的道路上,用行動詮釋著責任與熱愛的深刻意義。她的故事,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也讓我們有幸見證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絢麗綻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