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據洪流重塑全球商業邏輯的今天,軟件定義存儲(SDS)正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底層基石。從人工智能訓練到混合云架構,從邊緣計算到實時分析,SDS憑借其彈性擴展、資源池化、硬件解耦等顛覆性能力,支撐起超大規模數據存取的效率革命。IDC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SDS市場同比增長22.9%。IDC預測,未來五年,中國軟件定義市場將以6.8%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預計在2028年市場容量接近40億美元,一場圍繞數據主權與存儲效率的產業競速已然白熱化。
為了更深入分析市場發展態勢,數據猿依據選取了5家典型企業的財報來進行綜合分析——中科曙光、深信服、同有科技、HPE、NetApp。這5家企業的業務具有典型性,并且都是上市公司,有公開的財務數據。并且,選取了國內3家,國外2家,方便對比國內外的發展差異。
縱觀全球競爭格局,NetApp以ONTAP操作系統為核心,構建跨本地與公有云的統一數據平面,其與AWS、Azure的深度綁定成為混合云存儲的標桿;HPE通過GreenLake平臺將SDS服務化,以訂閱制模式搶占企業級市場,;深信服依托超融合架構(HCI)的軟硬一體化方案,在政務、醫療等領域實現國產替代,其aSAN分布式存儲增速連續收獲穩定增長;中科曙光的ParaStor系列支撐國家級算力樞紐,單集群可擴展至EB級;同有科技則聚焦信創賽道,其ACS系列全閃存陣列在金融、軍工領域實現關鍵突破。
本文將深入解析這五家標桿企業的技術路線與商業實踐,揭示軟件定義存儲產業演進邏輯與未來趨勢。
五家企業業績表現
本文將基于各企業2024年年報財務及業績預告數據,對中科曙光、深信服、同有科技、HPE、NetApp的主要財務指標進行橫向分析對比(換算為人民幣)。
首先,從營收規模來看,2024年NetApp、HPE、深信服、中科曙光分別實現454.20億元、2144億元、75.20億元、131.66億元,增速分別為3.30%、0.6%、-1.86%、-8.27%。(由于同有科技暫未披露2024年營收預告,此項數據暫不進行橫向比較)
數據來源:企業財報
由上可見,HPE營收規模最大,突破2000億元,不過增速僅0.6%,其雖有龐大的業務基礎,但增長略顯乏力,一方面可能因為傳統業務市場已經較為成熟,新業務開拓不足;另一方面,龐大的組織架構可能導致決策緩慢,運營成本高;NetApp營收規模次之,顯示出其處于較為穩定的增長狀態,或由于不斷開拓新市場,優化產品組合等,從而實現穩定增長。
相對而言,國內兩家企業深信服、中科曙光營收規模在百億量級,還有廣闊的增長空間。
從凈利潤情況來看,NetApp、HPE、深信服、中科曙光、同有科技分別實現74.45億元、183.6億元、1.97億元、19.11億元、-3.5~-2.1億元,盈利規模也差距較大;增速分別為-18.85%、23.90%、-0.49%、4.10%、-84.06%~-10.44%。
數據來源:企業財報
整體來看,這幾家企業的凈利潤情況差異顯著。HPE的凈利潤規模最大且增速可觀,達到23.90%,展現出很強的盈利能力和增長勢頭,主要由于其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現出色,且其在市場拓展或者新產品研發方面取得了成功,推動營收增長的同時也提升了凈利潤;NetApp雖然凈利潤規模也較大,但面臨著 -18.85%的負增長,業績有下滑趨勢,或由于市場競爭加劇,面臨著來自其他存儲企業的價格戰壓力;
深信服的凈利潤規模相對較小,增速為 -0.49%,發展較為平穩但有輕微的下降趨勢,或由于市場環境變化影響了部分行業客戶的需求,不過由于其有一定的市場基礎,所以下滑幅度較小;中科曙光凈利潤規模中等,4.10%的增速表明處于穩定增長狀態,得益于其在特定市場領域的技術優勢;同有科技則處于虧損狀態,其虧損幅度在 -3.5到 -2.1億元之間,并且有著 -84.06%到 -10.44%的大幅度負增長,或由于企業處在業務轉型期,投入大等原因影響。(由于同有科技僅披露凈利潤范圍,此項數據暫不放入圖中比較)
最后從凈利率數據來看,NetApp、HPE、深信服、中科曙光2024年凈利率分別為15.73%、8.56%、2.62%、15.16%,增速分別為-21.47%、23.17%、1.16%、15.88%。整體來看,NetApp和中科曙光的凈利率處于較高水平,2024年分別達到15.73%和15.16%,而HPE的凈利率為8.56%,深信服相對較低為2.62%,同有科技甚至處于虧損狀態。
數據來源:企業財報
從凈利率的增速來看,深信服和中科曙光呈現正增長,分別為1.16%和15.88%,深信服盡管營收減少,但仍能維持一定的利潤水平,使得凈利率有所上升;中科曙光在成本管理上較為出色,實現了利潤和凈利率的增長;
NetApp則有較大幅度的負增長-21.47%,或由于成本控制不佳壓縮了利潤空間;HPE實現了23.17%的正增長,表明企業在運營管理方面有較好的表現,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從而在營收微增的情況下,實現了凈利潤和凈利率的顯著增長。
分析完這5家公司的財務數據,接下來,我們深入他們每家的具體業務,來進一步探討。
五家公司業務盤點
>NetApp
NetApp作為全球軟件定義存儲領域的先驅,其業務核心已從傳統硬件存儲向“數據操作系統”轉型。通過其標志性的ONTAP操作系統,NetApp構建了跨本地、多云及邊緣環境的統一數據管理平臺,實現了存儲資源的智能調度與全生命周期管理。
其核心產品矩陣包括,ONTAP操作系統,主要支持SAN、NAS及對象存儲的統一架構,具備跨云數據同步、無中斷升級、AI驅動的數據分層等能力;FAS系列硬件,如FAS8000系列,通過橫向擴展架構與閃存加速技術,單集群閃存容量可達216TB,IOPS突破260萬,成為混合云場景下的性能標桿;以及FlexArray虛擬化技術,兼容EMC、Hitachi等異構存儲設備,實現存儲資源池化與統一管理。
可以說,NetApp的核心競爭力源于其標志性的ONTAP操作系統。這一系統通過統一架構支持塊、文件和對象存儲,并深度集成混合云管理能力,這種技術布局的獨特性在于:通過軟件定義實現數據在本地、公有云及邊緣節點的無縫遷移,同時保持一致的性能與合規性。例如,摩根大通于2024年底上調NetApp評級至“超配”,直接反映了市場對其混合云戰略的認可。
技術優勢上,NetApp構建了雙重護城河。其一是智能存儲引擎,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實現熱數據自動分層,將響應延遲壓縮至0.1毫秒,較傳統架構提升5倍。其二是生態兼容性,FlexArray技術可虛擬化90%的主流存儲設備,客戶舊有設備利用率提升至85%,顯著降低遷移成本。這樣的技術優勢使其在金融、醫療等高合規行業占據優勢。
然而,NetApp的領先地位正面臨多重挑戰。在國內市場,深信服、華為等廠商以超融合架構(HCI)和本土化服務搶占中小客戶,導致NetApp在華增速有所放緩。國際層面,盡管其混合云生態綁定AWS、Azure,但微軟Azure Files等原生服務的崛起可能侵蝕其市場份額。此外,AI驅動的存儲需求正在重塑競爭規則。IDC預測,到2025年,30%的企業存儲將直接服務于AI工作負載,而NetApp雖已推出“ONTAP AI”套件,但在實時數據湖與訓練模型協同優化領域仍需加速迭代。
未來,NetApp將圍繞智能數據基礎設施展開,重點聚焦AI驅動的存儲優化、混合云協同及網絡彈性升級。軟件生態方面,NetApp將強化ONTAP數據管理平臺,同時通過FlexPod融合架構深化與聯想、英偉達等伙伴的合作,推出本地化AI參考架構,構建兼具高性能與可持續性的數據基礎設施,賦能企業無縫應對AI轉型與混合云挑戰。
>HPE
HPE的SDS核心在于“軟件定義+硬件優化”的雙重能力。其旗艦產品StoreVirtual虛擬存儲設備(VSA)支持VMware、Hyper-V和KVM等主流虛擬化平臺,允許客戶在標準服務器上構建共享存儲池,實現存儲資源的彈性分配。例如,StoreVirtual VSA的自適應優化功能能根據數據訪問頻率自動分層,將高頻數據遷移至NVMe固態硬盤,低頻數據下沉至低成本機械硬盤,從而提升存儲效率。
在產品矩陣上,HPE近年重點發力Alletra Storage MP平臺。該平臺通過模塊化設計支持橫向擴展,單集群容量可達5.6PB,并引入三站點復制技術強化數據保護。配合HPE GreenLake的混合云服務,Alletra MP能夠實現跨云數據流動,例如將本地數據無縫復制至AWS,滿足企業級工作負載的敏捷需求。
業務優勢方面,HPE的混合云生態是其差異化競爭的關鍵。GreenLake平臺不僅提供統一的存儲管理界面,還集成Zerto的數據容災、OpsRamp的AI運維等工具,形成從存儲到應用的完整服務鏈。近年來,HPE已通過Sapphire Rapids至強處理器升級Alletra硬件,使得NVMeoF全閃存陣列的延遲降至50微秒以下,推動其在金融高頻交易、醫療影像分析等場景的滲透。
圖源企業官網:HPE GreenLake
面向未來,HPE正圍繞兩大方向深化SDS布局:云原生架構和AI驅動。2024年發布的虛擬化功能首次將KVM與自研編排軟件結合,支持容器與虛擬機混部,這直接回應了Gartner關于“到2027年90%企業將采用混合云存儲”的預測。在數據爆炸的AI時代,這些能力將成為HPE爭奪新興市場的利器。
然而,HPE的挑戰也同樣明顯。盡管其GreenLake平臺已拓寬覆蓋范圍,但相較于純云廠商,在公有云生態的整合深度仍有差距。此外,全閃存市場的價格戰日趨激烈,HPE需在保持高端定位的同時,加快對信創市場的適配。
總體來看,HPE的SDS業務正走在一條技術驅動與生態協同的平衡木上。其通過Alletra+GreenLake的組合,既守住企業級存儲的性能堡壘,又抓住混合云的增量市場。若能在AI原生存儲、邊緣計算等前沿領域持續突破,HPE有望在2025年后的SDS 2.0時代,書寫新的行業標準。
>深信服
深信服的SDS業務“解耦硬件、軟件定義”為核心,通過分布式架構實現存儲資源的池化管理。其旗艦產品EDS支持塊、文件、對象存儲的統一平臺,這一設計直擊傳統存儲系統“數據孤島”的痛點。例如,在自然資源領域,EDS每天可處理7萬張航片,大文件吞吐效率較競品提升2倍以上,三維建模場景的小文件處理效率接近本地NVMe SSD水平。這種性能突破背后是鳳凰文件系統、全局IO動態整合等自研技術的支撐,使得深信服在2023年IDC中國SDS市場報告中躋身文件存儲領域第六,展現出差異化競爭力。
深信服的SDS產品策略呈現出“縱向深耕+橫向拓展”的雙向布局。縱向層面,EDS已形成覆蓋高性價比通用型到高性能全閃存的完整產品線,2024年計劃推出的分布式全閃存型號將沖擊高端存儲市場。橫向生態上,其與英特爾聯合打造的精選解決方案通過至強處理器與傲騰存儲的深度適配,使PLUS配置實現超核心業務承載,BASE配置則瞄準中端市場,這種分層策略精準覆蓋了從政府PACS系統到企業ERP系統的多元化需求。
深信服的技術優勢則聚焦于性能與可靠性的平衡。通過巨量元數據管理技術,其能在百億級文件規模下保持性能穩定,內存緩存規模提升7倍;自適應三級緩存技術將數據時延壓縮至微秒級,在醫療PACS系統實現每秒加載1700張CT影像的極致體驗。
從近期動作觀察,深信服的SDS戰略呈現清晰的技術路線圖,一方面,計劃推出的分布式全閃存型號瞄準AI訓練、EDA仿真等高吞吐場景,通過SPDK開發套件與RDMA網絡優化;其次,2025年重點研發的AIRUN技術將通過CPU智能調度提升核心業務資源優先級;最后,深化與英特爾在傲騰持久內存、以太網適配器等硬件的協同創新,同時推動容器引擎SKE與AI算力平臺AICP的融合,構建從存儲到算力的全棧能力。
盡管深信服在國內SDS市場已占據一定地位,但SDS領域的競爭維度正在發生變化,若深信服能把握住國產替代窗口期,將技術優勢轉化為行業標準,或可在政企、醫療等垂直領域建立更強壁壘。
>中科曙光
中科曙光的SDS業務核心在于全棧自主可控的存儲架構。其標志性產品ParaStor分布式存儲系統,通過橫向擴展架構支持EB級容量,帶寬單位從GB級躍升至TB級,尤其適配AI大模型的高吞吐需求。2024年推出的集中式全閃存系統FlashNexus,單集群IOPS突破億級,可擴展至256個控制器,成為國內首個實現“集中式與分布式存儲通存”的解決方案。
從業務發展來看,2024年政策紅利仍是其關鍵驅動力。在“東數西算”工程及信創產業政策推動下,公司在政務、金融、能源等關鍵行業的國產化替代率穩步提升。但國際競爭壓力不容忽視:IBM、戴爾、HPE等廠商在高性能計算市場的技術封鎖,疊加國內深信服、華為以超融合架構(HCI)搶占中小客戶,導致其國內市場增速承壓。
技術優勢方面,中科曙光的差異化競爭力體現在兩大維度——綠色算力與AI全棧能力。其子公司曙光數創的液冷技術已實現PUE值1.2以下,2024年中標馬來西亞61MW數據中心項目,并落地“存算一棧式”液冷方案,極大提升散熱效率,直接卡位全球低碳算力需求。AI領域,公司發布DAS軟件棧與國產算力平臺AI模型倉庫,支持百余精調模型即插即用,同時推出DeepSeek大模型超融合一體機,實現從硬件到訓練框架的全國產化閉環。
未來布局方面,中科曙光未來的戰略重心明確指向智能算力與全球化。根據工信部規劃,2025年智能算力占比將達35%,公司已率先推出支持多精度混合計算的人工智能工作站,并迭代浸沒式液冷刀片系統,目標在智算中心建設中實現80%以上液冷覆蓋率。海外市場方面,曙光數創在新加坡設立全資公司,試圖以液冷技術為切口突破東南亞數據中心市場,但地緣政治風險與歐美廠商的技術壁壘仍是主要障礙。
中科曙光的轉型印證了國產SDS廠商的典型困境,即在技術自主與商業回報間尋找平衡。優勢層面,其“芯-端-云-算”全產業鏈布局構建了生態護城河,液冷與AI技術的前瞻性投入符合全球算力發展趨勢;風險則在于過度依賴政策驅動的國內市場,以及研發高投入與現金流壓力的矛盾。
綜上而言,其技術突破與政策紅利構建了短期壁壘,但長期競爭力取決于兩點:一是能否將液冷、AI等創新技術轉化為標準化產品,降低定制化成本;二是如何在海外市場復制國內替代經驗,避免淪為“政策溫室中的強者”。
>同有科技
同有科技業務的戰略核心在于“全棧自主可控”。公司通過收購鴻秦科技(SSD硬盤)、投資憶恒創源(固件算法)、澤石科技(主控芯片)等關鍵環節,完成從芯片、部件到系統的產業鏈閉環。這種布局的直接價值體現在性能突破上:2024年推出的基于PCIe 5.0自主可控全閃分布式存儲系統,IOPS突破千萬級,時延降至微秒級,性能比肩國際高端產品。相較于依賴開源架構的廠商,同有科技的底層技術自主性使其在特殊行業、金融等對安全性與性能要求嚴苛的場景中占據先機。
從產品矩陣來看,目前,同有科技SDS產品線已覆蓋集中式、分布式、全閃存、加固存儲四大類,形成“雙架構”(集中式+分布式)與“雙引擎”(全閃存+混合存儲)的組合。其中,ACS 10000A分布式存儲系統支持EB級擴展,在衛星數據處理、AI訓練等場景實現規模化應用;ACS 5000F全閃存系統則憑借端到端NVMe協議,在金融高頻交易系統中替代傳統高端存儲。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近兩年推出的加固存儲產品線,可在-40℃~70℃極端環境下穩定運行,填補了特殊行業邊緣計算場景的空白。產品線的縱深拓展,反映出同有科技從滿足基礎存儲需求向支撐核心業務系統升級的戰略意圖。
技術優勢上,同有科技構建了自主可控與場景適配的雙重壁壘。其“模塊交互方法”專利實現系統更新零停機,提升了維護效率,直擊軍工、金融等高可用性行業痛點。在AI與邊緣計算領域,公司則推出支持5G基站與工業物聯網的定制化存儲方案。
就未來而言,同有科技在技術布局層面展現出罕見的垂直整合野心。通過控股憶恒創源和參股澤石科技,其構建的存儲產業鏈閉環已初見成效。這種“芯片-固件-系統”三位一體模式,在SDS市場競爭中形成強勁競爭力,即當多數廠商還在比拼硬件堆砌時,同有已實現從存儲介質到文件系統的全棧可控。
盡管同有科技展現出強勁增長勢頭,但隱憂仍存。首先,SDS市場競爭加劇,頭部廠商份額集中度提升。同有科技目前營收規模仍無比與其他國內頭部SDS廠商比肩,在民用市場的品牌認知度有待突破。其次,全產業鏈布局雖增強可控性,但也對研發投入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平衡技術投入與盈利性成為關鍵。
綜上所述,在數據洪流重塑全球商業邏輯的當下,SDS行業正從技術工具躍升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戰略資產。中科曙光、深信服、同有科技、HPE、NetApp五家企業的業務軌跡,既映射了行業趨勢,也揭示了技術路徑的分化與競合。
對比來看,國內外企業戰略路徑差異顯著。國內廠商更側重垂直場景攻堅,深信服主攻政府、教育等國產化替代重點領域,通過預集成解決方案降低部署門檻;中科曙光則依托中科院體系,在科研計算存儲市場占據較大份額。國際巨頭則聚焦生態構建,HPE GreenLake Block Storage for AWS實現存儲策略與云工作負載聯動,提升跨云數據遷移效率提升;NetApp通過ONTAP SVM存儲虛擬機實現跨控制器無縫遷移。
這種差異本質是技術話語權與市場主導權的博弈——國產廠商依靠政策紅利與市場需求快速起量,而國際企業憑借底層架構創新維持利潤壁壘。
SDS行業正經歷一場由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共同驅動的深刻變革。從AI驅動的智能存儲到云原生架構的深度融合,從全閃存介質的性能躍遷到數據主權保護的強化,SDS行業的技術演進路徑愈發清晰。另外,伴隨政策紅利東風,國內廠商的轉型也受到政策紅利的支持而開始提速。
具體而言,AI與存儲的深度耦合成為最顯著的趨勢。IDC預測,2025年30%的企業存儲將直接服務于AI負載,存儲系統需具備實時數據分層、預取和自愈能力;云原生與Kubernetes生態融合則重構存儲管理范式。隨著容器化技術普及,SDS與Kubernetes的集成成為剛需,CSI接口的標準化使動態存儲配置成為可能;此外,全閃存與新型存儲介質也在不斷推動性能邊界突破,從而滿足從超算到邊緣節點的多樣化需求。
簡言之,SDS行業正經歷“技術紅利”與“地緣博弈”的雙重洗禮。海外巨頭憑借混合云與訂閱制鞏固優勢,國內廠商借政策東風加速替代,但需破解兩大矛盾:一是技術自主性與商業回報的平衡;二是本土化能力與全球化拓展的協同。未來,AI與邊緣場景將重塑行業格局,唯有“軟硬協同”與“生態開放”者,方能主導數據存儲的新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