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潮洶涌時,混亂背后是否隱藏著秩序?最新研究揭示了一個令人驚嘆的現象:當人群密度達到臨界值,會自發形成有節奏的“集群渦旋”!這項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開創性成果顛覆了我們對密集人群的傳統認知。科學家們獨辟蹊徑,將人群視為“活性連續介質”,創新性地引入“奇異摩擦力”模型,揭示了這種集群旋轉現象背后的物理機制。這一發現不僅拓展了復雜系統科學的邊界,更為預防人群踩踏事故提供了全新視角,展現了看似混沌世界中的和諧規律。
研究領域:集群渦旋、人群動力學、自組織行為、復雜系統、活性連續介質、安全預警、非平衡態物理、涌現性
吳天毅| 作者
論文題目:Emergence of collective oscillations in massive human crowds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514-6
你是否曾置身于人山人海之中?無論是激情澎湃的音樂節、扣人心弦的體育賽事,還是熙熙攘攘的節慶廟會,當成千上萬的人們匯聚在一起,摩肩接踵,人聲鼎沸,那種既令人興奮又略感不安的氛圍,你一定不會陌生。我們通常認為,如此龐大而密集的人群,其運動狀態必然是雜亂無章、難以預測的。然而,最近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卻揭示了一個驚人的真相:即使在最擁擠混亂的人群中,也可能自發地涌現出有序的集群行為——有節奏的“集群渦旋”!
這項由法國和西班牙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完成的開創性研究,將目光聚焦于西班牙潘普洛納奔牛節的開幕式。每年7月6日正午,數千名狂歡者會涌入市政廣場,共同迎接節日的到來。科學家們連續多年,在高處架設攝像機,細致地記錄下開幕式前廣場上密集人群的動態,如同偵探般,試圖從看似無序的人群運動中,尋覓出隱藏的規律。
圖X 人潮洶涌的奔牛節開幕式
圖X 左:開幕前 57 分 15 秒的人群特寫。綠色圓點顯示了節日參與者頭部的位置。右:開幕前 30 秒的人群特寫。人群密度顯著增加
圖X 開幕前 57 分 15 秒(左)和開幕前 30 秒(右)的兩個局部密度圖快照。白色區域對應視野被建筑物、旗幟和氣球遮擋的區域
圖X 開幕前 57 分 15 秒(左)和開幕前 30 秒(右)的兩個人群中自發流動局部方向圖。很明顯當人群密度提高時,自發地形成了宏觀尺度的同向運動
人群并非“一盤散沙”,而是“自組織流體”
長期以來,我們對人群運動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簡化的“行人動力學模型” (pedestrian dynamics model) 。這些模型通常基于個體之間的簡單交互規則,例如社會力模型 (social force model) 等,在模擬小規模人群的疏散、通行等行為時,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然而,當人群規模急劇膨脹至數千人,密度逼近極限時,這些模型便顯得捉襟見肘,難以解釋大規模人群涌現出的復雜集群行為。更關鍵的是,由于大型人群聚集的潛在風險,科學家們一直缺乏安全可控的實驗環境,來深入研究密集人群的動力學,這使得我們對密集人群的集群行為知之甚少。
幸運的是,奔牛節開幕式,恰好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可重復的“大型人群實驗室”。每年,成千上萬的民眾自發地、在相似的時間和地點匯聚,人群密度由稀疏逐漸升高,直至達到極限。科學家們得以安全地、反復地觀察和記錄這種極端擁擠環境下的“人群動力學”,為揭開密集人群集群行為的神秘面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驗機會。
驚人發現:
人群自發“畫圈”,涌現“集群渦旋”
通過對多年積累的大量高清視頻數據進行精細的分析,科學家們收獲了令人震撼的發現:當廣場上的人群密度逐漸攀升,當平均密度突破每平方米4人時,原本看似各自為政、漫無目的的人群,驟然間開始展現出一種奇特的集群運動模式——自發的、有節奏的“集群渦旋”!
圖X 人群中形成的多個“渦旋”運動軌跡
視頻
更準確地說,并非僅僅形成“一個”巨大的漩渦,而是在人群中涌現出多個宏觀尺度上的、具有“手性”(chiral)特征的集群運動區域。想象一下,平靜的湖面在不同區域同時出現多個旋渦,彼此獨立又相互影響。在密集的人群中,就發生了類似的奇觀!數十甚至數百人,在沒有任何外部指揮或引導的情況下,出人意料地開始在各自的區域內進行類似渦旋的集群運動。
更令人稱奇的是,這些“渦旋”運動并非雜亂無章的“亂轉”,而是呈現出明顯的周期性,仿佛密集的人群變成了一個個“人體節拍器”,以大約18秒的周期,在各自的區域內進行著有節奏的集群回旋。進一步的分析揭示,這種周期性的回旋運動,主要體現在人群運動方向的規律性變化上,而人群的運動速度大小則相對穩定,呈現出“定向旋轉而非速度快慢變化”的特點。這意味著,人群并非在原地打轉,而是在各自的區域內,沿著大致環形的軌道進行環流運動。
這種運動的周期遠遠超出人體自身運動的時間尺度,也排除了外部聲、光等信號的驅動,無可辯駁地證明,這是一種人群集群涌現的宏觀行為。仿佛密集的人群,變成了一種“自組織流體”,能自發地在不同區域形成大型的渦旋結構,如同無數個“迷你龍卷風”在人群中同時誕生,共同譜寫出一曲令人驚嘆的集群運動交響曲!
為驗證這一驚人發現的普遍性,科學家們并沒有止步于奔牛節的人群。他們將目光轉向了2010年德國“愛的大游行” (Love Parade) 慘案的公開視頻資料。這場災難曾造成多人傷亡,并一度被認為是“人群湍流”失控的悲劇。然而,當科學家們運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對“愛的大游行”的視頻進行深入剖析時,他們再次發現了驚人的相似之處:在慘案發生前,極度擁擠的人群中,同樣出現了與奔牛節人群極為相似的手性“渦旋”現象!這強有力地印證了,即使是在極端擁擠、最終釀成悲劇的人群事件中,人群的運動也并非完全是無序的“混沌”,而是可能存在著可以被識別和預測的有序模式。
物理模型揭秘“集群渦旋”的內在動力
為了深入探究這種集群“渦旋”現象背后的物理機制,科學家們摒棄了傳統的、基于個體行為規則的建模思路,而是獨辟蹊徑,從更宏觀的物理視角出發,基于對稱性原理,構建了一個全新的人群運動力學理論模型。
這個模型將高度密集的的人群視為一種“活性連續介質”(active continuum medium),類似于活性凝膠或生物組織,并創新性地引入了“奇摩擦力”(odd friction)的概念。模型認為,人群的運動受到來自地面和周圍環境的摩擦力影響,但這種摩擦力并非我們日常認知的“被動摩擦力”,而是一種能夠主動做功的“活性摩擦力”,它能夠將人群自身的能量轉化為定向的推進力。
模型進一步揭示,正是這種“奇摩擦力”與人群所處的“限制空間”(例如廣場的邊界)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共同驅動了人群發生了一種非平衡態的相變,最終導致了集群手性渦旋的自發涌現。形象地說,就像一個被約束在容器中的活性流體,在特定的參數條件下,會自發地形成宏觀的漩渦狀流動模式。
這個理論模型不僅能解釋奔牛節開幕式的實驗觀測結果,也能出色地解釋“愛的大游行”視頻中觀察到的現象。通過數值模擬,模型還成功地重現了實驗中觀察到的各種人群動力學特征,例如渦旋的旋轉頻率、運動幅度、頻譜特征等,有力地證明了理論模型的有效性和普適性。
“實時監測渦旋頻率”:
人群安全預警的新策略
這項研究的突破性發現,不僅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更蘊含著重要的現實應用潛力。科學家們敏銳地指出,由于集群渦旋的出現是一個非常顯著且可早期探測的信號,通過實時監測人群運動的頻譜特征,特別是“渦旋”旋轉頻率的變化,可以有效地預測和預警大型人群中可能發生的危險集群運動,例如人群踩踏事故。
因為研究表明,在人群開始發生大規模、失控的位移之前,集群渦旋現象就已經悄然出現,而且可以通過相對簡單的頻譜分析方法進行快速檢測,無需依賴復雜的個體追蹤算法。這為未來開發更靈敏、更有效的人群安全預警系統,開辟了全新的技術路徑,有望在大型活動現場,及早識別和防范人群安全風險,最大限度地避免類似“愛的大游行”的悲劇重演。想象一下,未來或許可以通過在人群聚集場所部署攝像頭,并結合這項研究成果開發的實時分析系統,就能像氣象預報一樣,提前預警人群安全風險,為大型活動的安保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從“流體”到“人群”:
連續介質理論的又一次輝煌
正如物理學家可以用優雅的流體力學方程,來描述咖啡杯中牛奶與咖啡交融形成的漩渦,而無需追蹤每一個咖啡分子的微觀運動軌跡一樣,科學家們也可以借助宏觀的模型,深刻理解大型人群的集群行為,而無需陷入紛繁復雜的個體行為決策細節。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大型密集人群中一種意想不到的、高度自組織的集群運動模式——集群渦旋,也為我們理解活性物質、非平衡態物理等前沿科學領域,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啟示。即使在看似混亂無序的大規模復雜系統中,也可能蘊藏著內在的秩序和規律,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去理解。或許,在人潮洶涌的喧囂聲中,正演奏著一曲我們尚未完全破譯的“物理之歌”,而科學家們,正在努力聆聽這首來自人群深處的“天籟之音”。
本文為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 | 吳天毅 審核 | 張江(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教授) 出品 | 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 |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非平衡統計物理讀書會啟動!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人工神經網絡,這是一場統計物理引發的機器學習革命。統計物理學不僅能解釋熱學現象,還能幫助我們理解從微觀粒子到宏觀宇宙的各個層級如何聯系起來,復雜現象如何涌現。它通過研究大量粒子的集體行為,成功地將微觀世界的隨機性與宏觀世界的確定性聯系起來,為我們理解自然界提供了強大的工具,也為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推動力。
為了深入探索統計物理前沿進展,集智俱樂部聯合西湖大學理學院及交叉科學中心講席教授湯雷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化學和物理學系教授汪勁、德累斯頓系統生物學中心博士后研究員梁師翎、香港浸會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唐乾元,以及多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共同發起。讀書會旨在探討統計物理學的最新理論突破,統計物理在復雜系統和生命科學中的應用,以及與機器學習等前沿領域的交叉研究。讀書會從12月12日開始,每周四晚20:00-22:00進行,持續時間預計12周。我們誠摯邀請各位朋友參與討論交流,一起探索愛因斯坦眼中的普適理論!
詳情請見:
1.
2.
3.
4.
5.
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