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屬于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備注引用于新華社,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方可!
1960年 游云谷攝
美姑縣鐵工廠工人為了支援農業技術改造。僅1959年一年,生產了3萬多件新農具,1960年又生產了大批新式步犁和抽水機,支援春耕。
1960年 游云谷攝
昭覺縣南坪人民公社正在鼓足干勁進行春耕。他們的春耕比去年提早了半個月。
拉馬海樂(右二) 1960年 游云谷攝
第一次試種成功油菜
舊社會的女奴隸、現在的昭覺縣南坪公社拖千大隊副隊長拉馬海樂,積極參加生產,大膽改革落后的生產方式,樣樣事都走在前頭,是個深受彝族婦女愛戴的好干部。
額其一土(左)1960年 游云谷攝
和社員們在一起管理新開荒地上種的小麥
美姑縣巴普人民公社柳洪生產隊由于地處高山,缺乏水源,加上過去耕作粗放,因此產量低、人民生活貧困。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黨支部書記兼隊長額其一土深入生產第一線,帶領群眾開荒種地,改進耕作方法,使去年全隊農副業總收入比公社成立前猛增一倍以上,社員的平均收入也趕上了富隊。
1961年上映的電影《達吉與她的父親》劇照。
【插圖】美姑縣 1962年 陳捷攝
1962年 孫忠靖攝
雷波縣海灣公社的社員們在海子湖里捕魚。
1963年 孫忠靖攝
西昌專區民族干部學校的各族學生在邛海濱歡度假日。
1964年 何宗躍攝
涼山州的葫蘆笙手和歌手彝族井古阿合(右)
全國少數民族群眾業余藝術觀摩演出節目,昭覺縣木渣洛社俱樂部編的彝族說唱《阿蘇巴底》。
1964年 吳祖政攝
四川省民航局接受林業部門的委托,在西昌、涼山地區開展了大面積航空造林。戰線長達100多公里,播種面積24萬余畝。四川省是從1958年開始航空造林的。
1964年 金勖琪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四川音樂學院教授郎毓秀(左二)的第三個兒子蕭楷(初中畢業生、共青團員)被批準到會理縣農村。
落戶的一群知識青年 1965年 金勖琪攝
陳保清在幫助昭覺縣塘木社會計布慈峨惹算賬
成都市的一群知識青年在昭覺縣南坪高級農業合作社落戶當社員,已整整一年了,他們當中已有10%的人被社員選為農業社的保管員、會計、記分員、作業組長。這些知識青年還辦起了文化夜校。
1965年 金勖琪攝
涼山數百余里的沿岸和河壩地區發展經濟林木,金陽縣、雷波縣都建立了經濟林場。這是設在南田經濟林場的香蕉林。這個林場1963年從外地引進的香蕉已發展成林,1964年秋天已開始結蕉。
1965年 金勖琪攝
隨著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涼山彝族人民生活有了不斷的提高。這是雷波縣民族貿易公司一角。
1965年 金勖琪攝
四川省人民代表、昭覺運輸公司保修工楊呷呷
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昭覺,解放前只有幾戶人家,現在已是擁有1萬多人口的城市,成為涼山彝族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雷波縣烏角村民兵正在苦練持槍投彈硬功夫 1965年 金勖琪攝
雷波縣新坪農業生產合作社民兵們在聽縣武裝部助理員楊錫元講解射擊知識
金陽縣南瓦區南瓦鄉特爾依來村的民兵排長柳古日吉
涼山彝族自治州廣大農村普遍建立了民兵組織。在積極搞好生產的同時,又開展了練武活動。
1965年 金勖琪攝
給工人講解種植和管理洋芋的知識
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吸收年輕的翻身農奴、貧下中農子女作為工人,實行半耕半讀,定期輪換制度,為農村不斷輸送人才。除組織工人學習政治、文化、珠算外,還分別組織他們學習農業、畜牧、園藝等專業知識,結合生產,邊學邊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