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巖藻糖基乳糖(Difucosyllactose,DFL)是母乳低聚糖(HMO)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最簡單的 HMO。研究已證實,DFL 是一種典型的巖藻糖基化 HMO,不僅能促進新生兒的生長發育,還具有重要的抗菌活性。鑒于這些功能性特點,DFL 已被 FDA 和歐洲食品安全局等認證并批準為新型食品添加劑或成分。
因此,如何更高效和安全生產 DFL 成為了當下的研究熱點。與其他方法相比,利用微生物細胞工廠合成 DFL 具有成本低、安全、快捷和環保等特點,有潛力成為大規模生產 DFL 的可行方法。目前 DFL 的微生物合成主要依賴質粒表達系統,但質粒穩定性差、抗生素依賴等問題制約了其工業化進程。
近日,江南大學沐萬孟團隊通過多維度代謝工程策略,成功構建出高效生產 DFL 的工程菌株 MGA2S-5。該菌株在 7 L 生物反應器中實現了 35.04 g/L 的 DFL 產量,且全程無需添加抗生素,為安全、穩定的工業化生產提供了新方案。相關成果以“Multidimensional Engineering of Escherichia coli MG1655 for the Efficient Biosynthesis of Difucosyllactose”為題發表于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
研究團隊以無質粒大腸桿菌 MG1655 為底盤細胞,利用 CRISPR-Cpf1 基因編輯技術,將 α1,2-巖藻糖基轉移酶(SAMT)和 α1,3-巖藻糖基轉移酶(Fut3Bc)直接整合至染色體。SAMT 負責將乳糖轉化為中間體 2'-巖藻糖乳糖(2'-FL),Fut3Bc 則進一步催化 2'-FL 生成 DFL。通過消除質粒依賴,菌株的遺傳穩定性顯著提升,同時避免了抗生素使用帶來的安全風險。
圖 | 工程化大腸桿菌 MG1655 中 DFL 的從頭生合成途徑
研究進一步優化了基因拷貝數配比,以平衡代謝流的分配。實驗表明,染色體中插入 2 拷貝 SAMT 與 4 拷貝 Fut3Bc 突變體(F24Y)時,代謝流分配最為均衡。此配置不僅減少了中間產物 2'-FL 的積累,還將 DFL 產量最大化。最終菌株 MGA25-5 在搖瓶發酵中,DFL 產量達 4.00 g/L,較未優化菌株提升近 4.9 倍。
盡管基因組整合解決了質粒穩定性問題,但野生型Fut3Bc的催化效率仍是限速步驟。Fut3Bc 負責催化 2'-FL的 C3 位巖藻糖基化反應,而野生型 Fut3Bc 在底物結合與催化活性上仍有優化空間。因此,研究團隊結合 AlphaFold 3 結構預測與 HotSpot Wizard 活性位點分析,對 Fut3Bc 進行定向進化。通過丙氨酸掃描篩選出關鍵位點 Phe24(F24),該殘基與底物 2'-FL 形成關鍵氫鍵。飽和突變實驗發現,F24Y 突變體(苯丙氨酸突變為酪氨酸)能顯著增強底物結合能力,分子對接顯示 F24Y 突變使酶與底物的相互作用更穩定,同時優化了催化口袋的空間結構,其與2'-FL的結合能降低至 2.4 kJ/mol,催化效率較野生型提升 1.6 倍。
圖 | AlphaFold3 模擬的關鍵限速酶 Fut3Bc 的晶體結構
盡管研究團隊通過無質粒策略構建了工程菌株,并優化了關鍵酶 Fut3Bc(F24Y)的催化性能,但在初步發酵實驗中仍然發現了底物利用效率不均衡的問題:2'-FL 在某些條件下仍然會積累,而 DFL 的合成速率并未達到理論最優值。為此團隊從兩方面優化代謝網絡:其一,動態調控乳糖補料速率(2-3 g/L/h),避免 2'-FL 過量堆積;其二,強化 GDP-L-巖藻糖合成途徑,通過替換 manA、manB、manC、gmd 和 fcl 基因的天然啟動子為強啟動子(Ptac70 和 PJ23119),顯著提高了巖藻糖供體的供給效率。
在 7 L 生物反應器中,MGA25-5 展現出卓越性能:發酵 46.8 h 時 DFL 產量達 25.30 g/L,最終在 63.5 小時突破 35.04 g/L,生產效率為 0.66 g/L/h,且發酵液中未檢測到殘留中間產物。與既往研究相比,該菌株在產量、生產強度與產物純度上均實現突破。例如,質粒依賴型菌株 CS-10 雖曾報道 53.15 g/L 產量,但殘留 6.86 g/L 2'-FL,而 MGA25-5 在相同發酵時間內產量高出 35%,且完全消除副產物。這一結果表明,優化酶拷貝數、增強前體供應和精準調控底物投料,是提升 DFL 合成效率的關鍵策略,也為未來母乳低聚糖的高效生物合成提供了重要借鑒。
該研究通過多維工程策略,將無質粒合成生物學與計算機輔助設計相結合,為 DFL 的工業化生產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技術路徑。未來團隊計劃進一步優化菌株的底物耐受性與魯棒性,并探索智能調控策略以適應更大規模發酵。此外,該平臺技術可擴展至其他高附加值母乳低聚糖(如 LNT、LNnT)的生物制造,為功能性食品與醫藥領域注入創新動力。
1.Chen Y, Zhao C, Wang R, Zhang W, Zhu Y, Mu W. Multidimensional Engineering of Escherichia coli
MG1655 for the Efficient Biosynthesis of Difucosyllactose. J Agric Food Chem. 2025;73(9):5405-5413. doi:10.1021/acs.jafc.4c12623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合成生物學最新訊息,不代表平臺立場,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和建議,以官方/公司公告為準。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