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里面有句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大智慧。
毫不夸張地講,如果能夠悟透這句話的真諦,你將成為為人處世高手中的高手。
當事物發(fā)展到極致時,必然會向反面轉(zhuǎn)化,唯有柔弱和順其自然,才能夠更好地發(fā)展下去。
下面從三個角度理解這句話,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1.要想得到,不妨先從失去下手。
當你熱切地想要得到某件事物時,有沒有想過自己憑什么得到它,沒有付出就想直接得到回報嗎?
不要想著平白無故地據(jù)為己有,你需要拿出些什么東西去交換,這樣才是公平合理的。
就像你去超市買東西,得首先把錢交給售貨員,然后自己才有資格拿走商品。
先失去,然后才會得到“補償”。
有些時候,我們之所以得不到,是因為自己太過貪婪。
就像手里面握著一團沙子,攥得越緊越想留住,沙子反而會從指縫溜走。
輕輕握住沙子,不要想著死死留住,這樣自己也會輕松一些。
“舍得”的智慧,就是先有“舍”后有“得”。若大家都只想著“得”,又有誰肯自己承擔損失呢?
2.事物都有雙重屬性,不理解也請尊重。
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重屬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不存在絕對的好或壞。
所謂的好與壞,其實和當事人的立場有關,同時好壞會相互轉(zhuǎn)化,而不是固定不變的。
比如一把刀,壞人拿去搶劫,它就是壞的;普通人拿去砍柴,那么它就是好的。
我們只能注意自己的使用方法,卻不能讓它徹底消失。
有些時候我們難以理解別人的行為,此時往往是因為立場不同,我們和對方看到的事物完全相反。
這時我們雖然無法理解,但是也要清楚對方一定有他的理由,我們自己需要多一些尊重和寬容。
很多事情是我們看不到的,即便別人做出解釋,我們也很難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做個寬容大度的人,你沒看過的世界遠遠超乎你的想象。給自己的無知留夠足夠大的空間,自己的世界才會更加寬廣。
3.柔能克剛,利他才是王道。
強大一定是好事嗎?就像一個人一直特別堅強,但是萬一哪天崩潰了,就會很難再次站立起來。
因為他已經(jīng)耗盡了自己的勇氣和力量,沒有多少抵抗能力,任何打擊都是毀滅性的。
就像緊繃的彈簧遲早會斷,做人也不要使自己一直處于某種狀態(tài),那才是十分危險的行為。
我們要懂得太極拳的智慧,學會以柔克剛,而不是無腦地硬碰硬,最后只能兩敗俱傷。
做人做事都要像水一樣,繞道而行絕非硬闖,這樣才能順利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
同時我們還要懂得利他的智慧,給別人大開方便之門,也是給自己多留一條后路。
人性有個特性,那就是互惠互利。你讓別人開心啦,別人也才會讓你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