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孩子從懵懂走向成熟的轉折點,也是父母與子女關系面臨重大考驗的階段。心理學家曾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與子女的愛。”然而,許多父母在孩子即將獨立的青春期,卻陷入了迷茫與困惑。孩子從乖巧變得叛逆,從依賴變得疏離,甚至出現厭學、沉迷網絡、早戀等問題。這些變化背后,隱藏著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掙扎。本期《細說心語》,我們將深入探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幫助父母理解孩子背后的真實想法,找到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正確方式。
青春期孩子的身體和心智
都在發生著劇烈變化
青春期是兒童從生長發育到成年的過渡時期,一般指10—20歲這個階段。珠海市香山學校心理老師李昕指出,青春期是孩子大腦和心智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除了出生后的前三年,沒有其他時期的大腦變化比青春期更猛烈。“這一階段,孩子的心智逐漸成熟,開始像成年人一樣思考,渴望獨立,挑戰權威,表現出理想主義。然而,這一探索‘變得不一樣’的時期,常被誤解為‘叛逆’。”李昕強調,其實并非如此,家長一定要明白青春期孩子的特點。
特點一:青春期是大腦的“裝修期”。
青春期可以被形象地稱為大腦的“裝修期”,大腦在這個階段會進行一系列復雜的調整和升級。12歲前,孩子的大腦如同毛坯房,主要裝載基礎軟件,比如認字和算數等基本認知能力。到了青春期,大腦開始“裝修”,拆除舊的思維模式,建立新的邏輯能力,形成價值觀。
這種變化帶來的結果是,大腦的前額葉皮層(負責判斷)和邊緣系統(負責情緒)同時發育,導致孩子表現得時而特別聰明,時而沖動,時而堅定自我,時而迷茫。
特點二:身體的變化是成長的“信號彈”。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變化是成長的重要信號,主要表現為:
●身高暴長:像竹子一樣快速生長,但大腦的發育尚未完全跟上,容易出現頭暈、腿軟等現象。
●荷爾蒙暴動:臉上長痘、情緒波動,這并非叛逆,而是身體在發出“快幫我成熟”的信號。同時,第二性征開始出現。
●作息混亂:晚上熬夜(大腦在升級),早上賴床(身體需要補覺)。
特點三:人際變化是關系的“試煉場”。
青春期的人際關系變化是孩子成長的重要試煉,主要體現在:
●朋友大于父母:大腦前額葉皮層開始關注同伴評價,孩子更愿意聽從同學的意見,而不是父母的嘮叨。
●小團體敏感:孩子對同伴的認可極為敏感,被孤立時會感到極度沮喪,而被認可時則會非常自信。
●試探底線:比如故意穿破洞褲,實際上是在試探他人對自己的接受度。
此外,家庭環境對青春期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如果家庭中存在溝通不暢、矛盾較多,或者父母過于嚴厲控制,都可能加劇青春期的沖突。”李昕強調,相反,一個支持性強、開放溝通的家庭環境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度過這一階段。
家長要幫助孩子
找到屬于TA自己的生命劇本
著名心理學家和田秀樹把青春期稱作“心理斷乳期”。為了更形象地理解青春期的孩子,李昕表示,家長不妨把青春期的孩子當作一個沒有老司機指導的開車“小白”,“他既想興奮地獨立開車上路,又會擔心害怕,還得依賴老司機在旁支持鼓勵。青春期就是‘小白’拿到第一張藏寶圖后的‘試煉關卡’,一路開車勇闖未來,扮演一個成長潛能的‘自我勘探者’。”
“小白”在探索未來成長的早期,帶著旺盛的好奇心(探索我是誰,我要去哪?),不斷突破舒適區的勇氣(挑戰權威,嘗試新事物),還有逐漸清晰的目標(不斷試錯,尋找理想方向),一路披荊斬棘(發展個人能力,發掘獨有天賦,處理人際關系,應對誘惑與壓力等),最終完成青春期這場勘探冒險。
李昕提醒家長,青春期這個階段的使命不是讓孩子成為“標準答案”,而是幫助他在無數可能的平行人生中,找到那個屬于自己的生命劇本。
李昕建議家長記住這三句話,并帶著好奇去探問:
1.你現在嫌棄的“幼稚”,是孩子還在學習。
2.他懟你,不是討厭你,是大腦在調試信號。
3.青春期不是敵人,是你陪他成長的最后機會。
青春期,親子關系遭遇新挑戰
家長要做出調整
理解了青春期的特點,家長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呢?湛江市麻章區第一中學心理健康高級教師陳秋梅指出,家長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孩子已經不再像童年時那樣心里有什么話都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了,甚至有時還會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過分關心,反而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對抗情緒。從心理動力學的視角看,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無意識敵意:一方面,孩子希望從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權力,渴望獨立;另一方面,父母仍然將他們看成是未長大的孩子,不自覺地會限制孩子的權力和自由,害怕孩子離開自己。于是對抗就產生了。”
“對抗”好不好?“利大于弊!對孩子來說,對抗既是反抗,也是成長!沒有對抗就沒有真正的成長。”陳秋梅強調,孩子進入青春期,親子關系遭遇了新挑戰,這就需要家長主動做出積極的適應性調整:那種強調權威的、一言堂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必須被重新審視,一種更加平等和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變得越來越迫切,家長主動調整管控力度和溝通方式變得越來越重要。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對話策略,才能確保以愛為底色讓對話能夠進行。“只有讓孩子始終確信自己能夠得到父母的包容和支持,才能確保他們在遇到重大問題時向父母敞開心扉,也只有這樣才更加有助于孩子重視父母的意見和建議,引導他們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陳秋梅給出了以下四點具體的親子溝通方式建議。
第一,暫緩價值判定,學會虛心傾聽。前面提到的親子關系的調整,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求父母學會在對孩子的言行不滿意時能夠做到暫緩價值判定。所謂暫緩價值判定就是指父母不要急于對孩子說“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之類的話。在溝通方式上,要從主講的角色走下來,變成傾聽的角色。
第二,重視民主協商,尊重孩子選擇。從命令掌控的語氣轉變為商量的語氣。例如,你再也不能對孩子說“你必須在周五晚上做完全部作業,周六才能出去玩”這樣的話了,你可以嘗試這么表達:“咱們商量一下,想要周六玩得痛快,是不是可以考慮在周五晚上做完全部作業?”
第三,尊重孩子隱私,讓渡親疏權力。隨著孩子的長大,必然會有自己不愿意說的事情,請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秘密”。青春期的孩子在獨立與依賴之間不停搖擺:他們既需要與我們保持距離,又渴望繼續享受做孩子的特權。此時,家長不妨放手,把主動權交給孩子,由孩子來把控親子關系的親疏遠近,對親子關系進行更多層次的體驗,這樣做有利于增強孩子的獨立性和對生活的掌控感。
第四,創造溝通時機,營造溝通氛圍。家長無論多么忙,都應該爭取每周抽出一段固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交流不僅是情感的需要,也是孩子成長的需要。周末和節假日時間相對充足,家長可以充分利用好這段時間,通過請孩子吃頓飯、一起做運動、徒步郊游、召開家庭會議等方式,營造出溫馨的溝通氛圍,提升親子關系的質量。
家長要給自己
預留“自我關懷”時間
不少家長發現,孩子到青春期了,自己也到了更年期。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到底該怎么辦?陳秋梅指出,青春期和更年期都是人生的重要轉折期,“前者在欣欣向榮中成長,后者在生命的整合中成長,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都很大。父母遇到更年期,親子相處的難度和挑戰會陡然升級,親子沖突也會更頻繁、更棘手。”
陳秋梅進一步指出,父母因為身體激素的波動(如雌性激素下降)會導致情緒敏感、焦慮、失眠、疲勞,容易讓他們對孩子的接納度變低,本來沒事都要找個借口發泄一下情緒,“那個不懂事的混小子居然敢挑戰?正好撞在槍口上!(青少年前額葉皮層尚未發育完全,杏仁核活躍,易沖動,自控力和情緒調節能力較弱)”
“兩者都由生理因素變化導致溝通困難,都不是故意的。如果雙方都能理解并體諒對方,那么吵吵架、斗斗嘴等合理的沖突是沒有多大問題的。”陳秋梅說,雙方一時忍不住,發生了過激行為,及時修復關系是關鍵。修復的方法有:閱讀相關書籍、學習相關課程、尋求醫生幫助等。“切記:發生合理的親子沖突是正常的,無須懊悔自責。”
陳秋梅建議,家長也可以利用這個特殊時期,學會自我關懷,例如每周預留3小時“自我時間”(如參加瑜伽課、閨蜜聚會等),打破“一切為了孩子”的慣性思維,積極追求健康的生活態度。“別小看這個‘自我關懷’的力量,自我和諧了,一切都和諧了。”
家教小課堂
引導孩子用好AI工具
助力學習適應新時代
東莞市厚街湖景中學心理老師 何冬平
碎碎念
人工智能(AI)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世界,教育領域也深受其影響。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具備良好的學習適應能力至關重要。父母作為孩子的引路人,需要合理引導他們正確使用AI工具,助力孩子提升學習適應能力,緊跟時代步伐。
中學階段的孩子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對新技術的接受和適應能力較強,能夠迅速掌握AI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將其融入學習和生活。父母的關鍵在于關注AI工具的合理使用。例如,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通過AI學習平臺了解學習進度和特點,依據AI提供的個性化學習方案,幫助孩子查漏補缺;也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學習計劃,利用AI工具進行針對性練習,逐步提升學習效率。此外,父母還可以借助軟件定期查看孩子的設備使用記錄,確保AI工具的使用真正符合學習需求。這樣,孩子既能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又能提升學習適應能力,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練一練:
巧用AI問答
1.材料準備:在手機上安裝好AI軟件,如DeepSeek、kimi、豆包等。
2.設定領域:父母與孩子共同商定提問的內容領域,如地理、歷史、生物等。
3.提問競技:父母與孩子輪流向AI軟件提問。例如,在地理領域,可以提問“廣東的氣候是怎樣的?”讓AI進行解答。通過這種方式,父母和孩子可以展開一場有趣的問答競賽,看看誰提出的問題更多。
4.分享感受:問答結束后,父母與孩子一起分享通過AI提問帶來的感受和思考,鼓勵彼此表達對AI工具的看法。
溫馨提示:在活動中,父母應注重親子溝通和互動,避免過度關注問題的深度和難度。通過輕松愉快的互動,讓孩子在探索AI的同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心事問診
家庭的耐心與支持
是孩子積極轉變的最好途徑
答疑老師:
佛山市南海區心理教研員施培君
家長提問:我的兒子現在上初一,孩子小學時,我就和他爸爸離婚了,孩子由爸爸撫養。由于大家都工作忙,孩子其實是奶奶撫養長大的。我現在發現,兒子常常會自言自語,同學們也躲著他,覺得他有問題,老師也不管不了他。我們學校沒有專職的心理老師,我很想知道,孩子這種情況是不是真的有心理問題?我需要帶他去醫院就醫嗎?
施培君:家長您好!非常理解您對孩子問題的關切之心。自言自語的現象在兒童中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在玩耍或者思考的時候。考慮到您家庭環境發生變化、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可能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自言自語可能是孩子排解情緒或自我安慰的方式。綜合考慮學校同學和老師的反饋,建議家長盡快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去詳細了解孩子的情況并幫助孩子。
首先,給予關愛,建立安全感。青春期本就敏感多思,疊加家庭結構變化,孩子更需要雙重關懷:家庭的耐心與支持是孩子積極轉變的最好途徑。建議家長要統一家庭態度,避免孩子感受到“被問題化”。同時增加父母的陪伴時間,可以每天留出一個固定的時間陪孩子運動(做孩子喜歡的運動)、吃飯、聊天,增強親子情感聯結。先接納孩子所說的,不糾正、不說教。循序漸進開展關懷和干預。
其次,溝通觀察,初步評估。建議父母可以通過輕松的方式與孩子聊天,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具體困擾。同時觀察和記錄孩子自言自語的頻率、自言自語的場合以及自言自語的內容。除此以外,也可以約見班主任,充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業、情緒、行為等方面的變化。如果孩子的自言自語情況只是偶爾出現,內容也沒有異常,可能說明孩子是缺乏關愛和支持以及合理的情緒紓解途徑,那就繼續保持關愛,增進親子聯結,觀察變化。如果觀察到孩子每日自言自語超過5次,且內容混亂(如咒罵空氣、與幻想人物對話);持續兩周以上拒絕與人交流,甚至出現自殘行為(如抓傷自己、撞頭等);學習成績也斷崖式下滑(一直成績很好的,最近突然成績變得很不理想),伴隨記憶力減退;情緒、睡眠、吃飯等方面都變得異于平常。這時候就要盡快就醫,尋求專業幫助了。
第三,積極求醫,盡早干預。家長可以優先選擇有兒童青少年心理經驗的三甲醫院心理科或精神衛生中心的心理科,帶孩子積極就醫。早期干預對于心理問題的治療非常重要。孩子的異常行為是改變的契機而非“污點”,請您也不要太過自責。您主動求助的勇氣,已是照亮他心靈的第一束光。相信通過增強關愛,多方支持,孩子的問題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廣東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