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院士被譽為“學術巔峰”的象征。這些學術領軍人物不僅代表著各學科領域的最高學術造詣,更在高等教育生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或可作為戰略科學家,牽頭制定國家重大科技攻關計劃;或可作為學科建設的總設計師,規劃學科發展方向;也可作為學術傳承者,創新教育教學模式。
近期,華南理工大學召開了最新的招生線下宣講會,會上透露了該校2025年的招生政策情況,6大改革措施從專業分組、大類分流、轉專業,到建設創新學院、推免不限、修讀自由,都是對2025屆考生的誠意承諾。其中,對考生和家長最具吸引力的便是“院士特色班”的開設。
所謂“院士特色班”,簡單說就是由院士擔任班主任的班級。
根據華工官網數據,該校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院士4人,共計14位院士,他們主要集中在機械工程、材料科學、建筑學、化學工程等優勢學科領域。因此該校招生計劃中最新開設的4個“院士特色班”,分別為瞿金平院士領銜的機械類(院士特色班);馬於光院士、韓恩厚院士領銜的材料類(院士特色班);何鏡堂院士、吳碩賢院士領銜的建筑類(院士特色班);唐洪武院士領銜的智能建造(院士特色班),班級特色與學校傳統學科優勢一一對應。
這里小編要提醒一點,院士擔任班主任,而不是“形象大使”,這也就意味著,華工已經撕掉“本科生不配科研”的標簽,讓院士團隊直接參與到本科生的教學實踐和人才培養全過程,為學生提供高端學術指導和支持,從而讓學生早進實驗室、早進課題、早接觸科技前沿。
同時,這4個院士特色班可不是簡單的本科教育,而是本碩博銜接培養,單獨為每一位學生定制培養方案。從本質上來說,這就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一次系統性優化,它通過打通本、碩、博階段的知識壁壘,讓學生從本科起就能在院士團隊指導下接觸前沿課題,避免了傳統路徑中因升學斷層導致的重復性消耗。
這就相當于多數同齡人還在為考研應試焦灼時,而華工院士特色班的學生已用省下的2-3年時間完成核心論文發表或關鍵技術攻關。更關鍵的是,該模式重構了科研人才的成長邏輯——不再讓考試能力主導發展節奏,而是以學術潛力為核心,使真正有科研稟賦的年輕人能突破傳統路徑的局限性,在科研路上“一路開掛。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華工院士特色班的培養是不限制保研的。據該校線下招生宣講會的介紹,其院士特色班擁有50%~80%的高保研率,且保研不再受任何限制,除了本校,學生還可申請更高層次的985院校。這不僅打破了傳統保研的“內卷”桎梏,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憑借學術積累沖擊清北、MIT等更高層次院校,實現“學術躍遷”。
簡單來說,如果考生能進入院士特色班,將會享受世界頂尖高校的教學資源、行業領軍企業的實踐資源、國家工程實驗室和院士雙雙坐鎮的科研資源……上述無論哪一條,單拎出來都是“炸裂般”的存在,華工卻將其全部匯聚在一個班級,直接拔高起跑線,未來自然不可同日而語。更何況,華南理工大學的人才培養本身就極具就業優勢,非常值得考生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