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AI配圖
蔡灝(1897—1947)字公望,原名蔡祖源,賓陽縣古辣鄉蔡村人。南洋公學鐵路管理系畢業。北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主任;后任第四集團軍補助教育處處長、宣傳處處長。
全面抗戰爆發后,蔡灝隨李宗仁參加了臺兒莊戰役,于1938年秋調任皖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長。在任職期內,他善于謀劃,不懼艱辛,皖省戰時經濟建設,成績斐然,為持久抗戰打下物質基礎,被南京國民政府授予二級云麾勛章。1947年,蔡灝在北平逝世,李宗仁寫下“痛失良臣”四字,并為其主持追悼會。
一、出自書香門第的桂系要員
賓陽縣古辣鎮蔡村 圖片來源:賓陽印象
廣西南寧市賓陽縣古辣鎮蔡村是一個有著500年歷史的古村落。從明朝中葉開始,蔡氏家族便成立蔡氏書院,以儒家思想教育后代,蔡家子弟發奮讀書,家族代代人才輩出,成為廣西聞名的書香世家。據載,蔡氏家族考上大學的人數至今已達200多人。明清時期,蔡家出了蔡子、蔡天澤、蔡天縱、蔡光宗等8名太學生(就讀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的學生),成為蔡家書香門第的典型代表;到了民國時期,蔡灝則成了蔡家文武雙全的杰出人物。蔡灝自幼聰穎,在鄉小學畢業后,赴省會南寧,考入廣西省立一中就讀,學業成績一向名列前矛。因不滿現狀,帶頭鬧學潮,被校方開除。1915年秋,在廣州執信中學畢業。后逕奔上海,考進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土木科,﹙后該科與機電科合并改為鐵路管理科)。因家境困頓,父親將家里部分田產變賣,策資開設酒坊,躬身操作蒸酒出售,母親及祖母白晝耕作,黑夜挑燈織繡,提供蔡灝學費。
1922年蔡灝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授經濟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后曾在舊桂系軍閥陸榮廷義子馬濟所率武衛軍之師部當秘書,兼作馬英語教師,頗受青睞。陸榮廷倒臺后,馬濟投湘依直、魯系軍閥吳佩孚、孫傳芳,蔡灝在湘曾任湖南造幣(銅元)廠廠長。
1926年北伐軍興,蔡灝受革命思想影響,傾向革命,接受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兼第四軍軍長李濟深教誨,在馬濟反動軍隊中進行策反工作,最后與賓陽縣同鄉盟兄陳良佐合謀,使陳率所部一旅反戈,促馬濟師潰敗而助北伐獲勝。蔡灝旋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主任。后由李濟深向李宗仁引薦,轉任第七軍政治部主任,對部隊進行革命思想宣傳,鼓動士氣為鏟除軍閥而英勇殺敵,參加汀泗橋、賀勝橋等著名戰役,累功升第四集團軍補助教育處少將處長、宣傳處長等職。與時任第七軍第二旅旅長后擢升師長李明瑞相厚,擁護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李曾鐫刻署名貴重硯臺墨盒等贈蔡。蔡嗜書法喜賦詩,曾為求筆者書:“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了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翁來問津”的《桃花源》詩句,暗記厭惡軍閥混戰生靈涂炭迄無寧日之感懷。
北伐中,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隨后新軍閥混戰。1929年3月,蔣介石以武漢分會擅自改組湖南省政府為借口,派兵進攻李宗仁部的駐地武漢,在“蔣桂戰爭”中,桂系重要將領李明瑞、楊騰輝因對桂系不滿,在武漢前線倒戈,宣布反桂擁蔣,引起桂系在武漢地區的第四集團軍全軍土崩瓦解,桂系全線潰敗,退回廣西﹙其時,李宗仁已到香港去聯絡其他反蔣派別去了﹚。白崇禧、黃紹竑把殘部交給許宗武、韋云淞率領,由廣西南部的龍州出走越南,待機再起。李明瑞與俞作柏回桂掌握軍政實權。俞、李原來屬于擁汪派,他們反對桂系李、白主要是想借用蔣介石的力量取得廣西政權,并與汪精衛等約定在相應的時機進行反蔣。后來,俞、李不聽中共勸告,在自身力量準備不足及時機不成熟情況下,聯合汪、張、馮、閻共同反蔣,被蔣收買李明瑞所部三個師長叛變,使反蔣不戰而敗,新桂系李、白重回桂執掌實權。
蔣桂戰爭桂系失敗后,蔡灝留滬,1930年回桂,被李宗仁委任為廣西建設廳技正(工程師)、平梧公路局局長、梧州市工務局局長、蒼梧縣縣長等職。對梧州市政建設殫精竭慮周密規劃,在街道修整、擴充電力供應、開辟兒童游樂場……諸方面,極盡操勞。關心民瘼,為解決市民用水困難,在全省第一個興建自來水廠,遇到財力物力特別技術上重重困境,能堅持自力更生,依靠市民力量,群策群力,廢寢忘餐地慘淡經營,克服險阻,終抵于成,為嗣后本省再籌建南寧、柳州、桂林各水廠提供經驗。水廠落成慶典,全市萬人空巷觀禮,雀躍歡呼盛況空前,蔡撰碑文親書碑上,有“而焦頭爛額如灝者,乃得為文以紀之”之句。可概見其建設艱苦情狀。1934年,蔡調長蒼梧縣,遇懷絕技之劇盜土匪為禍闿里,歷任畏其報復未能剪除,蔡設策誘捕伏法,縣民稱快。1935年粵桂兩省在蒼梧縣境為劃分界線爭地,談判時粵方持武力恐嚇,聲勢洶洶。后蔡親赴交涉,辯斥粵方縣長,使其理屈詞窮。嗣由國民黨西南政務委員會派委員(亦為國民黨中委)黃秀陸出面左袒粵方,蔡蔑彼職高位尊,據理駁斥,黃亦辭窮鎩羽回穗。蔡雖身在反動營里,但仰慕中國共產黨,對反共舉動,表面陽示緘默,實則內心素持異議,親友涉嫌參加中共陷獄,必盡力營救,每遇中共地下黨員與進步青年被公開槍決,蔡悲戚憤慨,回家垂淚不止,胞妹蔡青蓓捧食勸慰,拒而不飲不食竟日。1936年夏,蔡被免職,調五路軍總部任參議閑職,蔡徒掛名,留梧不去。
二、臨危受命,擔任皖省建設廳長
資料AI配圖
“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八桂健兒北上抗戰。8月下旬,桂軍陸續開赴浙、蘇、皖一帶。10月,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李宗仁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守徐州。蔡灝聞訊,即奮勇請纓,隨軍北上。1938年1月,國民政府又任命李宗仁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蔡灝跟隨李宗仁到徐州,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總辦公廳少將副主任,襄助李宗仁將軍指揮第五戰區廣大愛國官兵抗擊日寇。1938年春,取得了臺兒莊會戰重大勝利,殲滅磯谷、板坦師團軍日軍二萬多名,成為繼“平型關戰役”的第二次抗戰大勝利,震驚中外。蔡灝參加是役,因功授予勛章。1938年9月,蔡灝改任安徽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
當時,安徽不少地區已經淪陷,工商停業,稅收銳減,財政捉襟見肘,瀕于崩潰。1937年11月,全省每月收入由戰前的120多萬元,縮減至80多萬元;到1938年2月,全省月財政收入下降至50萬元。同年5月,合肥失守,財政收入大幅度下降,每月收入僅10萬元左右,而各項支出卻在增加,職員軍警欠餉兩三個月,直接影響到政府工作和抗戰事業。由于日軍攻勢迅猛,戰場形勢緊張,省會安慶淪陷,省府遷設立煌縣,職員紛紛離去。蔡灝臨危受命,與秘書長朱佛定、財政廳長章乃器三人坐鎮府署,團結民心,表現出不屈的民族氣節。此間,他策劃建立全省遞步哨網,加強渡江管理,增設省縣電臺,恢復皖中北長途電話,督飭各縣普遍創立民生工廠,倡辦手工業,多方設法充實茶業貸款,并與農民銀行訂立合約,增撥貸款,鼓勵民眾就地取材,恢復和發展小型工廠作坊,努力制造日用必需品及軍用品。先后建立了化學、紡織、卷煙等工廠。省府財政收入增加,逐步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使戰時的立煌在短短的幾個月內便重新恢復生機,人口激增,生意興隆,迅速扭轉了極為惡化的經濟形勢,為奪取抗戰勝利打下物質基礎。桂系首腦李宗仁炫耀說:“大別山根據地后來竟成敵后的世外桃源,比大后方還要安定繁榮”。
三、舉辦工賑,興修水利
資料AI配圖
1938年春夏間,國民黨軍隊為阻止日軍的迅速進攻,于黃河南岸花園口趙口兩處炸毀大堤,致黃水泛濫,奪淮東潰,安徽省淮河流域18個縣悉成澤國,被淹田地約2378萬畝,災民300余萬人,加上戰亂災民,皖北地區難民達六七百萬人,餓殍載道,瘡痍滿地,而敵偽竟于淮濱淪陷區域散發賑款,從事利誘。蔡灝等省政府官員以人心離向關系到抗戰成敗,除了為民請賑,還大力開展宣傳攻勢,進一步揭露日軍罪行,提高群眾抗敵情緒;同時,按照軍事民生兼顧并籌原則,制訂工賑修堤計劃,呈報國民政府有關部門核準。從1939年起,安徽省府著手對淮域進行治理,以重建皖北農業生產。該年春間,安徽省政府根據其初步調查堤防潰破及被災情形,“擬定工賑計劃,報請中央核撥巨款;一面以汛期瞬屆,先行籌措一部分工款,除下游各縣情勢特殊暫緩進行外,飭令上游各縣積極準備興工,并派遣工程人員,分駐工地督導。”
同年7月,安徽省府送交國民政府核定的“安徽省淮域工賑委員會組織章程”正式得到批準。1939年8月1日,安徽省淮域工賑委員會在當時省會立煌成立,安徽省主席、桂系21集團軍總司令廖磊兼任主任委員,民政廳長陳良佐、建設廳長蔡灝兼任副主任委員。該委員會先后多次向國民政府有關部門為民請賑共達數百萬元,利用國民政府所撥巨額款項及省庫部分收入,采取動員災民及普通農民以工代賑的方式對淮域各縣堤防進行修筑。通過動員,阜陽、太和、臨泉、亳縣、渦陽、蒙域、潁上、鳳臺、霍邱、壽縣計10縣廣大民工,沿潰水所到之處,加修干支堤防,并圈圍垛,務使災區不致擴大。經1939年、1940年兩年興修,共筑成堤長2500余公里,保障田畝3100余萬畝。與此同時,動員長江流域民工興修水利和長江干堤,1939年完成土方970多萬方,1940年完成1467萬方。這樣既救濟了大批難民,又興修了水利,為生產建設和抗戰事業打下一定基礎。
四、墾荒擴種,修建公路
在積極興修水利的同時,省建設廳采取以工代賑的辦法組織難民從事墾荒生產,發動難民、農民和其他有力人士開發荒山荒坡、河湖灘地、草地水面、擴大農業生產。于1940年初,開展“戰時一畝地”運動,即每人都要開墾一畝地。運動開始之初在省府機構主編的《皖報》、《安徽建設》等刊物上進行了宣傳造勢,其要求各縣均應成立“戰時一畝地運動推行委員會”,發動群眾墾荒,并由各行政人員、小學教員帶頭開墾。該運動在皖西、皖南遭日軍侵擾較少縣份很快開展。如1940年4月,涇縣政府成立涇縣戰時一畝地 (開墾)運動推行委員會,該縣國民黨縣黨部還和縣政府、參議會共同推行戰時一畝地運動。6月,郎溪縣政府成立戰時一畝地推行委員會等。通過開荒造地,擴大種植面積,為后來的生產建設事業打下了基礎。
抗戰爆發前,安徽各縣設有農業推廣所,皖省淪陷為戰區后,各縣原設立推廣所遭到破壞。新桂系安徽省府在皖西、皖北站穩腳跟后,自1940年起,省府著手恢復原有農業推廣所。該年恢復六安、阜陽共9所。到1942年共恢復縣級農業推廣所44所。省建設廳配合全國的新生活運動,積極介紹、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改良品種、工具和耕作技術。在江北和江南各成立了一個農業示范場。江北方面,1940年4月,省建設廳將原立煌苗圃擴建改為省立煌農林示范場,負責“江北農業技術改進和示范推廣之責”。 1941年4月,“又于六安北二十鋪的八里灘設立六安特用作物農場,該場以推廣甘蔗。”為恢復發展皖省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38年夏,數十萬日軍經過經過安徽西攻武漢,抗日軍民節節抵抗,并在即將棄守地區或日軍可能經過占領的地區實行堅壁清野,破壞重要橋梁和大小道路,阻撓、遲滯敵軍行動。1937年底,全省公路線長達5500余公里,一年后被破壞公路約達5000公里。
為了便于交通運輸,省建設廳會同有關部門規劃立酂間交通線及全省驛運支線,采取以工代賑辦法,組織本地群眾和外來難民修筑戰備公路和鄉村道路,在前線或接近前線的地方,每距離30華里設一運輸驛站,民工運輸物品僅僅負責由這一站運到下一站,當天可以回家,運糧的以糧食抵工錢,運鹽的以鹽付工錢,使民工既為國家出力,又能得到報酬。1938年冬,省政府頒布《戰時各縣運輸站組織辦法》,建設廳與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從事組織運輸站,至1939年冬,全省各地均已先后設立完成,每站設有常備夫、預備夫各10名,以備隨時調用。在各縣驛運事業恢復發展的基礎上,省政府于1940年籌設驛運處,管理調整驛運線站、運價、軍品及鹽運、糧運、客運、登記編組民間工具等業務,為抗日軍民轉移、調整戰略部署、轉移工廠和戰略物質贏得了一定時間,并為我軍保存有生力量,粉碎日軍迅速占領中國的戰略企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五、發展合作經濟,安置難民
武漢失守后,安徽成為敵人后方,各縣難民紛紛回籍,難民安置成為各級政府之急務。
為求根本解決難民救濟問題,并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省建設廳協同有關部門大力開展農村合作事業。省建設廳積極配合省農村合作委員會(1938年10月并入建設廳)整理農村合作貸款基金,爭取中央有關部門和農民銀行、中國銀行總部早日恢復安徽貸款業務。年內經多次協商,先由農民銀行將在皖已放未收的巨額貸款423萬余元全部委托省政府代管,并于1939年6月撥來現款78萬元加強金融周轉,繼續放貸,月息4厘,兩年到期。各縣、區、鄉(鎮)動委會也相應配合各縣相關職能部門,大力調查農村合作放、收貸款情況,迅速恢復合作組織,加強合作業務管理,提高貸款效率和信用,從而穩定了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推動了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強了難民救濟工作,打擊了高利貸者。
在農村合作貸款業務發展的基礎上,省建設廳又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各級各類合作組織,拓展合作業務,發動廣大民眾踴躍合作入社,籌集社員股金和政府合作基金,逐步建立鄉鎮合作社、保合作社、縣聯合社和專營合作社,由農村合作貸款業務發展到合作生產、合作運銷、費供交易(消費)合作、信用(儲存放貸)合作、供銷合作業務。通過整理農貸,整頓發展合作事業,使全省組社數量居全國第五位。
為適應戰時經濟建設的需要,建設部門還會同有關部門發動各合作組織和一般民眾優先發展生產供銷事業,尤其注重有關國計民生的農工生產業務,如動員民眾合作墾荒,合作興修小型水利,合作開辦工廠、作坊、農場、茶場、林場等等。到1939年,除大量的合作貸款外,其他合作業務總額已達264.8萬余元,為后來合作業務的迅速發展打下了基礎。
六、傾向革命,支持新四軍
資料AI配圖
1939年10月,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病逝于立煌,由民政廳長陳良佐代理省政府主席、省動委會主任委員,主持省政。國民政府行政院隨后任命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于1940年1月到職。李上任后,積極推行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所定的反共方針,加劇國共分裂,迫害進步人士。在這股反共逆流中,省動委會系統的中共黨員、進步人士首當其沖地受到沖擊和排斥、迫害,同時,桂系部隊及黨政機關中的中共秘密黨員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和迫害。原來備受信任、愛護的廣西學生軍第二中隊也遭受監視,每人一支左輪手槍及毛氈被收繳,每班一名炊事員也被撤走,并要求到立煌集訓一個月,“清洗頭腦”。
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長江局、鄂豫皖區黨委、立煌市委等黨組織有計劃地組織人員撤離,蔡灝積極配合,暗護中共地下黨員及進步青年,贊助他們由皖前往陜北,接受黨的教育,奔赴抗日前線。其中有解放后分任省委財貿部長、宣傳部長的廖原同志、駱明同志等。后來廖原回憶說,抗戰初期他們一批進步青年由皖奔赴延安,得到蔡灝支持贊助,肯定蔡灝對革命的貢獻。有一次蔡赴渝出差,順道回梓一行,曾對其父及胞妹蔡端芳(曾在梧州市三中任教)說:“他有許多共產黨朋友,可能去共產黨方面工作,望家人有思想準備”。由此可窺見其傾向革命一斑。
1941年7月,蔡被李品仙排擠,由李求在渝之白崇禧建議國民政府免去蔡建設廳長職務,蔡從報章獲悉,遂萌脫離桂系,轉謀南洋大學同窗、時任交通部次長之凌鴻勛,凌薦蔡回桂適已修成之湘桂鐵路任鐵路局長,因李宗仁勸阻未果,轉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經濟作戰處處長。準備舉家由立煌縣遷鄂之均縣,因難籌足旅費,直待半年多后賣出在立煌縣自建的簡易私房,延至翌夏始能到職。隨薦其秘書陳裕猷(俊庭)到長官部任參議,實際代蔡主持經濟作戰處工作。陳為蔡之堂姑丈,1929年為俞作柏主桂親共時之秘書,俞下臺離桂,陳往依蔡,一直在蔡身邊任蒼梧縣府科長、五戰區司令長官部辦公廳及皖建設廳秘書。不久,陳奉蔡命輸送一批物資給新四軍,被頑固派查獲追究,為避免累及蔡灝,陳自殺于均縣。
后來戰局發展成立漢中行營,蔡灝調任行營高級參議。1945年11月,任北平行營(轅)中將參議。1947年春,蔡兼任平、津兩市平糶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主任。4月,蔡在北平逝世,停靈北平。靈柩于次年8月運回古辣佛子堡安葬。
蔡灝英年早逝,未能實現其“去共產黨方面工作”的愿望,而他在民族危難時刻愛國家愛民族,堅守崗位,忘我工作的精神,卻永載史冊,激勵著后來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黃會南,生于廣西賓陽古辣。青年時代當兵,廣州軍區某部報道組工作,退役后供職于賓陽縣委宣傳部、縣委辦公室、縣紀委會、縣經濟貿易局等單位。數年筆耕,被《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州軍區巜戰士報》丶《華南民兵》、《廣西日報》、《黨紀》、《文史春秋》、《廣西文史》等報刊雜志采用文章多篇,獲國家、自治區(省)、地(市)、縣等獎證10多件。
對此,你怎么看?歡迎留言討論。
▍今日責編:東東
▍內容審核:誠誠
▍內容來源:黃會南
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 ||||||||黎塘梁村||||||||||百合水庫|| | ||||||||||||||
||||||||||||||||||||||||||||||||||||||||||||| | ||||||||
2025賓陽熱點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