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接連看到有高校年輕老師去世的消息,每次看到這種消息,內心不由得一緊,不禁想反問道,高校老師作為社會中地位比較高的人群,為何在這個人群中頻繁出現早逝的悲劇呢?
這到底是人才自己的不斷內卷,還是高校施加給老師那難以承受的工作和科研壓力呢?這些問題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就在我敲下這段文字的時候,北京大學竟然有一位56歲副教授去世了,讓人無比痛心。
要知道近日我國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才公開表示,在2024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了79歲,北京、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海南8個省份的人均預期壽命超過了80歲。
但在人均壽命提高的背景下,在聽到北京大學一位56歲副教授去世消息后,感到心里不是滋味。
據澎湃新聞報道消息可知,去世的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葉純芳女士。
北京大學是我國頂尖985高校,學校歷史學系是我國現代史學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的“搖籃”,擁有多個國家級研究機構和重點研究基地,培養了大量優秀歷史學人才?。
葉純芳能夠成為北京大學副教授,也意味著她的個人學術水平非常高。當看完葉純芳副教授的個人簡歷,會讓大家對她的去世感到很可惜。
據悉,葉純芳副教授本碩博均畢業于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東吳大學是我國第一所西制大學,在東吳大學成立以來,培養了許多著名學者和社會知名人士,比如婦科腫瘤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宋鴻釗在1938年畢業于東吳大學生物系,病毒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尚萌在1930年畢業于東吳大學等。
葉純芳副教授在東吳大學讀博期間,開始擔任講師,在博士畢業后,擔任助理教授。
在2010年來到北京大學任職,擔任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在2011年擔任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講師。
葉純芳副教授的學術成果十分豐碩,她著有《孫詒讓〈名原〉研究》《孫詒讓〈周禮〉學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出版)、《中國經學史大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等。
葉純芳副教授研究成果,不僅在傳統領域扎實推進,還發掘了新材料,增進了中國古代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葉純芳副教授作為教育者,在北京大學培養了大批史學研究人才,許多學生已成為學界的中堅力量,所以她的去世對北京大學來說是一筆損失。
頻繁出現人才早逝的情況值得引起國家社會重視。要知道人才是國家社會發展前進的動力,人才早逝會給國家社會帶來損失。
我們期望國家要不斷完善人才的身體健康保障機制,建立健全全面、系統的醫療保障體系,為人才提供及時、優質的醫療服務。
同時也要給人才進行合理的減負,通過調整考核標準等方式,避免人才陷入過度勞累和過度內卷的困境。
與此同時,大家自身也要深刻認識到身體健康的至關重要性。要始終牢記,身體健康永遠是成就事業的首要前提。無論工作多么繁忙,都不能忽視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和維護。
斯人已逝,生人如斯,希望葉純芳副教授可以一路走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