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顧小白 編輯丨百進
來源丨正經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約為4000字)
2025開年以來,包括2024年業績增速的下行、多位高管的股份減持、出海動作的公告等,眾多因素交集,讓鹽津鋪子看起來似乎略顯焦灼。
其中,出海舉動顯然起到了對一些不利因素的對沖,而且也更受到市場和輿論的關注。
深入觀察后,正經社分析師認為,鹽津鋪子此時的出海投資,中短期內或難見顯著成效,其實質的戰略意義仍待相當長期的觀察。在現階段,似乎只是又一個新的“資本故事”。
1
愛講“故事”的鹽津鋪子
鹽津鋪子前身只是一家六七個人的小作坊,由當前實控人、湖南瀏陽人張學文和張學武兩兄弟的父親所創。目前,由張學武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根據官網主頁的品牌介紹,鹽津是種工藝,“緣起清代嘉慶年間,百年傳承,歷久彌新”,是將新鮮的蔬果加入鹽和糖制作成鹽津菜,而將這一工藝運用到涼果蜜餞的制作中后,成為了南方蜜餞的代表。鹽津鋪子作為以蜜餞發軔的零食制造企業,將這種工藝名稱用于自身的品牌名稱。
顯然,這一品牌故事的注腳是鹽津鋪子的文化感、歷史感。
事實上,鹽津鋪子自創立以來,確實講了不少“故事”。
2017年上市之初,張學武可謂豪情萬丈,放言上市只是第一步,目標是進軍國際市場。鹽津鋪子也不再是昔日的小作坊,要讓市場知道,它是如華為一樣的“零食自主制造商第一股”。
更直接的理解,就是鹽津鋪子要做“零食界的華為”。
眾所周知,華為以自主研發著稱、技術領先聞名,是自身領域無可爭議的國內“王者”。而鹽津鋪子在自身領域中,無論是地位、實力、規模等,顯然都無法與華為相提并論。
只能說其心可嘉,現實還只是個“骨感的故事”。
最為糟心的是2021年。首先是自身業績增速大滑坡,營收增速由上年同期的39.99%,較大幅下滑到了16.47%;凈利潤更是跌幅驚人,上年同期還為大增88.83%,當年卻大幅下跌37.65%。
緊接著是股價“閃崩”。同花順數據顯示,2020年,其股價盤中一度觸及73.75元/股(前復權,下同),創下歷史最高點。但隨后就一路震蕩下跌,按2021年9月觸及的階段性低點21.19元/股計算,累計跌幅超過70%。
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當年,鹽津鋪子還為此高調宣講了一出“增持穩股價”的故事,即實控人張學文和張學武攜同幾位高管發布增持公告,計劃增持合計金額不低于5000萬元。
然而,最終也僅增持了計劃底線的約25%,甚至包括張學文在內的數位高管均未增持。市場和輿論將之評價為“忽悠式”增持。
到了2022年,不知是否業績尤其凈利潤增長重新提速帶來的底氣,張學武再次意氣風發地豪言,爭取三年實現營收破百億。
然而,2024年,鹽津鋪子的業績增速再次放緩。其中,前三季度營收增長率由上年同期的52.54%,下降到了28.49%;凈利潤增長率則由上年同期的84.74%,下降到了22.80%。
根據此前眾多機構的預測,鹽津鋪子2024年的總營收或在52億元左右。顯然,按照目前的市場環境及其發展來看,百億營收或許又會淪為另一個“夢的故事”。
2
了無新意的出海“故事”
鹽津鋪子近期公告顯示,其已在越南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并完成了注冊登記,并計劃在泰國投資2.2億元建設工廠。顯然,其選擇東南亞為出海起始點。
目前,從產品、模式到渠道,再到價格,國內零食行業的內卷現象愈發嚴重。就拿渠道來說,最近兩年異軍突起的零食量販店,這一賽道尚未形成穩定的格局,就已經面臨硬折扣超市的強勢挑戰。甚至連國內店面規模最大的兩家量販零食公司鳴鳴很忙和萬辰集團,都開始了折扣超市的試探布局。
激烈的競爭令眾多品牌的業績嚴重受創,鹽津鋪子也未能例外,除了整體業績較大的波動,利潤空間也是一再縮水。
數據顯示,鹽津鋪子的毛利率從2021年開始了逐年遞減。2020年至2024上半年,毛利率分別為41.78%、35.71%、34.72%、33.54%、32.53%,五年左右的時間下滑了近10個點。
競爭壓力和自身增速的放緩,需要鹽津鋪子給予投資者一個交代。國內眾多選擇出海的企業,也大多源于此相似背景的考慮。
可以說,出海既是大勢所趨,對自身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發展路徑,有利于市場的交代。
簡單來說,出海敘事“很好用”。
而將東南亞作為出海的起始點,早已是國內企業出海的“傳統”路徑。就拿零食行業來說,包括洽洽食品、甘源食品、良品鋪子、盼盼食品等,都早已或正在東南亞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當出海企業開始扎堆于同一片市場時,其所面臨的競爭烈度,反而可能超過國內市場。畢竟,除了國內企業以及國際巨頭之間的競爭,還要面臨當地企業的競爭。
此外,包括當地的文化適應、法律理解、人事組建等等,需要投入的成本相當的高。
這些都會影響出海企業的發展。
一個可比的案例是洽洽食品,早于2017年即在泰國建廠,也有媒體報道,其或早于2008年即已開始了海外的布局。也就是說,洽洽食品海外的發展至少已超過7年。
而洽洽食品的銷售數據卻顯示,其海外的銷售收入于營收總額的貢獻相對有限。
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洽洽食品海外市場收入分別為5.18億元、4.79億元、5.16億元,營收占比僅分別為8.66%、6.96%、7.58%。2024年上半年,海外市場營收為2.46億元,營收占比僅為8.47%。
正經社分析師認為,外部的種種因素表明,鹽津鋪子此時出海東南亞的動作,至少短期或屬于再次“講故事”。而跟其它企業相同的出海背景和路徑等因素,又令這一故事顯得了無新意。
事實上,世界上有許多其他地區對中國餐飲有著濃厚的興趣和需求,它們的潛力可能遭到了忽視或未被充分開發。
3
出海短期內難有成效
對鹽津鋪子來說,除了外部因素影響,很多內部問題也同樣引發外界對其出海實質意義的疑慮。
與眾多頭部零食品牌采取外部代加工模式不同,鹽津鋪子選擇自主制造,這或許也是其研發投入領先于同行的部分原因。
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鹽津鋪子研發投入分別為0.52億元、0.55億元、0.74億元、0.80億元。在采取代加工模式的零食企業中,比如良品鋪子2023年研發投入僅為0.44億元,三只松鼠2023年研發投入更是只有0.25億元。
一般而言,研發投入越高,依此所形成的品牌或產品的護城河可能更高。但是,鹽津鋪子的這一效應似乎并不顯著。
僅就用戶心智來說,洽洽食品的瓜子、三只松鼠的堅果、衛龍的辣條等,在品牌及產品的知名度和覆蓋廣度方面,似乎都高于鹽津鋪子。
如果將這一現象移植于出海市場,就不得不令人擔憂了。
渠道方面,也是外界對其出海疑慮的重要問題。
相對來說,渠道問題一直是鹽津鋪子的弱項。
盡管其已在積極推進渠道的轉型升級,但2024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其收入的72%來自于公司經銷和其他渠道,電商渠道的收入占比約23.59%。這或許意味著,其依然較高度依賴線下商超等渠道。
事實上,對于渠道布局的誤判,鹽津鋪子是有過先例的。對于2021年其業績的嚴重失利,外界普遍解讀正是因為對于渠道變革的認知未能及時“更新”。
其自身也在當時宣稱:“去年(2020年)社區團購剛開始熱的時候,我們還是比較樂觀地看待其沖擊,認為它是一個新渠道,能分商超的流量,但并不是顛覆性的,是和商超共存的。但今年(2021年)來看,其實它只是一個征兆,零售格局在去中間化再去中心化之后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渠道的壁壘作用和紅利在削弱,市場對產品力的要求更高。”
對于渠道變革的這些誤判,可能又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即對于市場變革反應快慢的問題。至少在2021年的渠道變革應對中,其顯現的市場適應能力偏慢,或更偏向于保守。
事實上,對于出海,尤其是可能面臨的同行扎堆出海東南亞來說,尤其需要精準的市場預判和快速的適應能力,否則將難搶先機。
另一個關乎出海成敗的關鍵要素——內部管理問題,這也是鹽津鋪子務必回答市場和投資者關切的問題。
本文前述曾提及鹽津鋪子的“忽悠式”增持,而在相關輿論中,外界曾有直接評價稱,“這表明鹽津鋪子的內部管理存在缺失,整體管理水平不高”。
然而,時至今日,在一個相對敏感的時期,還是出現了多名高管減持的情況。這對于市場和投資者的情緒都是一個負面因素,也不得不令外界對其內部管理的水平,甚至是對于投資者的態度等,產生進一步疑慮。
事實上,從股市相關的表現來看,在一定程度上或許也印證了市場的負面情緒。
在1月8日公告投資越南之后幾日,其股價表現為數日的連陰。在2月25日公告計劃投資泰國建廠后數日,股價表現也是相對平緩。而年初至今,其股價跌了近15%。
2月25日之后多日,其股市的主力資金表現出了凈流出狀態。證券之星的數據顯示,25日當天,超大單凈流入362.42萬元,而大單凈流出了1140.28萬元,散戶即小單資金也凈流出了595.25萬元。至2月28日,主力資金始終是凈流出的狀態。而主力資金多日的凈流出狀態,與公告后眾多機構評級中的“買入”建議形成反差
另外,從股市的資金動向來觀察,上述高管的減持幾乎都是由散戶所接手。
根據公告,高管們的減持時間為2月28日,當日也是近期鹽津鋪子主力資金凈流出的最高峰日。證券之星數據顯示,當日超大單凈流出3910.66萬元,大單凈流出3437.92萬元,中單凈流出2143.81萬元,而小單凈流入了9492.39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相關公告的前后數日,都沒有其它更容易影響股市情緒的消息或公告出現。結合這一情況,正經社分析師認為,主力資金的短期撤離,反映了市場對鹽津鋪子重資產出海策略的審慎態度。盡管機構的“買入”評級,顯示看好鹽津鋪子的長期全球化布局,但其短期內的高投入與回報周期的不確定性,或許仍是主力資金流出的核心動因。
此時的主力資金,顯然更傾向于獲利了結或規避不確定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華夏時報》等媒體在內,對鹽津鋪子此次出海的報道采訪中,都問到了其海外市場戰略規劃、具體“打法”等問題,但均未獲鹽津鋪子的正面回應。
這一情況是否意味著,鹽津鋪子在出海相關戰略上,其實尚未形成更為具體的規劃,當前更多仍只停留在“思考”階段?
凡此種種,正經社分析師認為,至少在當前階段,鹽津鋪子的出海公告,更像是短期內的“資本故事”宣講,實際意義尚難定論。
未來,其能否通過海外布局實現“第二或第三增長曲線”,顯然仍需觀察執行能力與市場適應力等。而其間的成敗,還將取決于能否在戰略定力與資本耐心之間找到平衡點。若未能通過泰國基地快速實現產能釋放并打開東南亞市場,進展不及預期,就可能加劇市場對其“資本故事”的質疑。【《正經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正經社,我們將持續進行價值發現與風險警示
轉載正經社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