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俁祺
導語:路上碰見小米SU7 Ultra?別急著拍照,咱還是先躲遠點兒吧。
家用車還想把馬路當賽道
2025年3月6日深夜,山東濰坊直接上演了現實版“頭文字D”。
一輛掛著臨牌的小米SU7 Ultra只用了17秒,就把速度踩到了303km/h。
視頻中顯示,車內乘客的尖叫和車機系統的語音提示已經讓當時的恐怖溢出屏幕,而司機的情緒卻依然隨著飆升的車速而越來越上頭。
事件曝光后,濰坊警方4小時之內就鎖定了涉事司機,而他最終也面臨了相關的法律制裁,但這背后反映出的卻是智能汽車時代的安全問題。
小米SU7 Ultra這款車絕對算得上是新能源時代現象級的性能怪獸,雙電機布局能實現1548馬力的綜合功率,碳纖維傳動軸將動力損耗控制在3%以內。
這一系列技術優勢讓SU7 Ultra能夠做到2.1秒破百,這一成績足以讓任何“性能控”腎上腺素飆升。
而這次濰坊事件中的瘋狂,本質上就是把所謂的賽道基因錯誤地釋放在公共道路上的結果。
不過,當車企開始把性能參數當成營銷賣點,所謂“賽道級”的標簽被反復強調,誰又得為后續引發的這種危險駕駛行為負責呢?
流量下的“數字崇拜”
在不久前的發布會現場,雷軍用“紐北圈速6分46秒”的話術瞬間點燃了全場。
而在各大短視頻平臺關于SU7 Ultra賽道模式話題的播放量也越來越高,慢慢變成了流量密碼,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在年輕群體中更加明顯。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消費者調研中顯示,超過半數的95后車主認為加速性能逐漸變成身份的象征。
這種營銷策略的成功,將性能參數轉化成了社交利器,但也埋下了安全隱患。
正如一些資深汽車評論員所說,車企在宣傳片里制造賽道神話,卻在用戶協議里寫滿免責聲明,這本質是把安全風險轉嫁給消費者。
漏洞百出的技術防線
面對輿論的壓力,小米雖然緊急回應了新車搭載的“新手模式”等措施,但還是暴露出了安全設計上的缺陷。
所謂“新手模式”的300公里實習期,看起來更像是公關話術,某汽車博主實測發現,后續車主只需要在車機系統完成幾道考題就可以直接解鎖賽道模式。
而雷總以及官方承諾過的“地理圍欄”,目前也只是停留在PPT階段,畢竟“先賣車再上鎖”,換誰都得掂量掂量。
這種進退兩難在歐盟委員會交通白皮書上就有過先例,當時的德國車企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在車型中關閉了自動限速功能,結果就導致了多起惡性事故的發生。
不過為了應對高性能帶來的安全挑戰,SU7 Ultra還是在硬件上做了一些準備,新車配備了價值12萬的碳陶剎車系統,理論上可以把百公里制動距離縮短到30米以內。
不過就像F1安全顧問說過的:“再強大的制動系統,也無法對抗牛頓力學定律。”
性能車安全的問題不僅是消費者擔心,市場也對車企現有的保障措施沒太大信心,這點從保險方面就能看出來。
平安保險數據顯示,SU7 Ultra的保費要比同級普通車型高出47%,畢竟在過往的所謂性能車的理賠案例中,“操作不當”的占比高達62%。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的精算師就曾表示,車企把車造得越來越快,卻沒相應提升用戶的風險承受能力,最終買單的還是整個社會。
不過要想解決高性能車的安全問題可不是個小項目,首先車企就應該把更完善的安全設計融入產品,而不僅僅是營銷噱頭;
而監管部門也最好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讓消費者樹立起性能車不是大玩具的正確認知。
就像不久前特斯拉Autopilot事故后馬斯克所說,“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快的車,而是更聰明的交通系統。”
現在濰坊街頭的案例已經基本結束了,但SU7 Ultra儀表盤上的303km/h為行業帶來的警醒會繼續存在。
如果不把技術創新和社會責任放在平等的位置,任何錯誤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雖然讓技術從“開得快”到“停得穩”還需要時間,但至少現在可以給一臺臺“性能怪獸”套上更牢固的枷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