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廣州仍透著新年的余溫,一輛懸掛臨時號牌的埃安UT從廣州大道(參數(shù)丨圖片)駛向廣州塔方向。車內后排,身著淡米色西裝的埃安營銷本部負責人肖勇,一邊緊盯手中文件,一邊與同事低聲交流。文檔上,清晰列著即將公布的正式售價:6.98萬元——相比預售價格,這一數(shù)字無疑更具沖擊力。
兩個小時之后,他站上舞臺,正式宣布廣汽埃安全新產品——埃安UT的上市。
而在廣州海心沙的發(fā)布會現(xiàn)場,陣容同樣耐人尋味。廣汽集團新任董事長馮興亞率營銷體系高管到場,廣汽集團執(zhí)委會委員、品牌營銷本部負責人黃永強代表廣汽集團率先登臺演講,隨后才是肖勇。這一安排,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埃安UT不僅是廣汽埃安的產品,更是廣汽集團整體新能源戰(zhàn)略的重要一環(huán)。在隨后的宣傳材料中,廣汽埃安更是直接將埃安UT定義為“番禺行動”的第一款產品——這意味著,它不僅僅是廣汽埃安的銷量沖鋒,更是廣汽集團體系改革落地的首個樣本。
相比競品更具誠意的6.98萬元售價一經公布,便迅速成為外界討論的焦點。有人將其解讀為廣汽埃安正式加入價格戰(zhàn)的信號,但新能源市場的競爭早已進入深水區(qū),“價格戰(zhàn)”三個字顯然無法概括這背后的博弈邏輯。
當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比拼,遠不止是“誰能降價更多”。單靠低價,或許能換來短期的市場熱度,但無法支撐長期的競爭力。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在銷量規(guī)模尚不足以形成絕對優(yōu)勢的情況下,廣汽埃安如何長期維持這樣的“更具誠意”的定價?
如果將視角回溯到發(fā)布會現(xiàn)場,不難看出,真正支撐埃安打這場硬仗的,是廣汽集團背后的體系能力——涵蓋供應鏈、研發(fā)、制造、品牌矩陣的全鏈條協(xié)同。這種體系力,是如今大多數(shù)新能源車企“做夢都求不來”的核心競爭力。
在這種超強體系力上指揮埃安發(fā)起這場攻堅戰(zhàn)的,則是廣汽埃安的老將——肖勇。
性價比之外,埃安UT的野心不是爆款
廣汽埃安,曾是國內純電市場增長最快的品牌之一,也是廣汽集團新能源轉型的核心支點。然而,2024年市場環(huán)境的驟變,讓埃安突然有了不適感。
數(shù)據顯示,2024年,廣汽埃安在國內市場的銷量下滑了約四分之一。這一數(shù)字一經公布,市場議論紛紛。有人將其解讀為埃安增長遇阻的信號,也有人質疑其在價格戰(zhàn)中的競爭力。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只關注國內銷量,埃安確實面臨挑戰(zhàn),但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埃安依然穩(wěn)居國內純電品牌前三,并通過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保持了整體銷量的增長。
相比那些倒在黎明前的新能源車企,埃安不僅依舊在市場主流之列,而且在經營穩(wěn)定性上,比外界想象得更加從容。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市場競爭的壓力仍在持續(xù)加劇。
2024年,新能源市場的價格戰(zhàn)已被推向極致。從特斯拉的降價潮,到比亞迪、五菱、零跑等品牌接連跟進,新能源車的價格底線被一再刷新。對消費者而言,這無疑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更高的性價比;但對于車企而言,這場競爭早已不只是“誰的價格更低”,而是“誰能在更低價格下保持長期競爭力”。
在這場比拼中,埃安UT的上市顯然不是單純的價格戰(zhàn)比拼,而是一種新的市場策略——用價值打穿市場。低價并不是唯一的競爭力,真正讓用戶買單的,是產品的實際體驗。
傳統(tǒng)A0級新能源車往往因成本限制,在空間、智能化和駕駛體驗上有所妥協(xié),而埃安UT直接打破了這些固有印象。2750mm的軸距、4.27米的車長,使其在空間上全面超越同級對手,給用戶提供了更接近A級車的乘坐體驗。
智能化配置方面,埃安UT也打破了A0級車型“只能滿足基礎代步需求”的認知局限。14.6英寸中控屏、L2級智能駕駛輔助、華為HiCar等功能,讓6.98萬元的新能源車不再只是“能開”,而是“好開、好用”。試問一下,如果同樣的價格,能買到更大、更智能、更有質感的產品,用戶的選擇還會糾結嗎?
不過,真正讓埃安UT具備市場穿透力的,并不是這些“堆料”式的配置,而是廣汽埃安在成本控制上的能力。
在價格戰(zhàn)中,許多車企依賴削減供應鏈利潤來換取更低價格,而埃安UT的競爭力,來自規(guī)模化制造、供應鏈整合和模塊化設計的協(xié)同優(yōu)化。廣汽自研的彈匣電池,不僅在安全性上構筑了護城河,同時降低了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優(yōu)化了成本結構。模塊化平臺的運用,也讓整車研發(fā)和生產成本大幅降低。這意味著,埃安UT能夠在價格更低的情況下,提供更高價值的產品,而不是攤薄乃至犧牲利潤換市場。
筆者在發(fā)布會結束后,聯(lián)系了多位埃安經銷商朋友,大家一致的判斷是:過去,6.98萬元的價格或許只能買到一輛小型代步電動車,如今,埃安UT用同樣的價格,帶來了更大的尺寸、更強的智能體驗和更優(yōu)的駕乘感受。同價位競爭力很強。
經歷過第一輪的產品滲透之后,消費者的購車邏輯正在改變,單純的低價格不再是唯一標準,既要賣的便宜,還要價值賣高,尋求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平衡點。埃安UT的出現(xiàn),正是對這一趨勢的精準回應。未來市場的勝負,不取決于價格戰(zhàn),而取決于誰能定義真正的“價值戰(zhàn)”。?
埃安:廣汽改革的試金石
如果回看廣汽的新能源轉型,就會發(fā)現(xiàn)埃安UT 6.98萬上市的背后,不僅是帶來一款價格具有沖擊力的產品,更是一場廣汽新能源體系的“壓力測試”。
在新能源市場邁入深度競爭期的當下,埃安品牌承擔的不只是銷量任務,而是廣汽集團新能源轉型的試驗場——試驗產品定義的新邏輯、組織架構的新形態(tài)、供應鏈的新路徑,以及營銷打法的新模式。這不僅僅關乎埃安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更是廣汽在新能源領域能否確立優(yōu)勢地位的關鍵。
這一切的推手,是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番禺行動,那這場改革到底改變了什么?
當然,外界的視角總是過于單一,但我們仍然想要從點滴之中找尋這場變革的蛛絲馬跡。于是我嘗試用這樣的視角概括這種變化:不同于某些企業(yè)被動跟隨市場降價,廣汽正在通過埃安UT驗證一種全新的新能源體系效率標準。
怎么理解?過去,廣汽新能源的發(fā)展路徑與眾多中國傳統(tǒng)車企類似——依賴成熟供應鏈,沿用層級化管理模式,在內部架構上仍然承襲燃油車時代的體系。這種模式在新能源市場初期并無太大問題,但在競爭進入白熱化的今天,這種體系已經成為掣肘。新能源車企不再只是比拼產品力,而是在比拼決策速度、成本控制能力、市場反應力。而“番禺行動”正是為了打破廣汽過去的路徑依賴,使其具備真正的新能源競爭能力。
這種變化之少有兩個方面的變化:研發(fā)自主化與去層級化。
研發(fā)自主化,意味著廣汽正在加速建立自主研發(fā)體系,在核心技術上擺脫合資依賴,形成真正的新能源競爭力。長期以來,在燃油車上,廣汽仍然有較強的外部依賴。但從埃安UT開始,這一局面正在發(fā)生變化——彈匣電池的自研與量產、電驅技術的自主突破、智能座艙系統(tǒng)的本土化升級,都是廣汽新能源在核心技術上的重要進展。
對于廣汽而言,這種變化不僅是成本上的優(yōu)化,更是在新能源核心技術上的戰(zhàn)略卡位。只有掌握關鍵技術,才能真正降低成本,同時構建更靈活的市場應對機制。
去層級化,則是廣汽新能源體系向更高決策效率的管理模式轉型。過去,傳統(tǒng)車企的決策模式相對冗長,從產品規(guī)劃到市場投放,需要經歷多輪論證和審批,導致市場響應速度慢。而新能源市場的競爭環(huán)境決定了,“誰能快,誰能贏。”
“番禺行動”正在推動廣汽從傳統(tǒng)制造業(yè)的組織形態(tài),向更互聯(lián)網化、更敏捷化的方向轉型。IPD(集成產品開發(fā)流程)在廣汽埃安的落地,使產品從研發(fā)到生產的周期被大幅縮短,這使得埃安UT能在一年半時間內完成從立項到上市,而傳統(tǒng)車企可能需要三四年。這不僅僅是一次管理層級的扁平化改革,更是在組織架構上建立全新的新能源產品研發(fā)模式。
市場的變化是動態(tài)的,新能源行業(yè)的格局也仍在重塑。
在“番禺行動”的背景下,埃安不僅僅是廣汽的新能源品牌,更是廣汽新能源體系改革的“試驗場”。廣汽埃安的每一次產品調整、供應鏈布局、市場策略升級,最終都會影響廣汽集團新能源業(yè)務的整體走向。
廣汽新能源的版圖,正在以埃安為試驗田,逐步生長成型。這場實驗,才剛剛開始。剛開始。?
埃安的新打法:讓品牌立起來
如果說廣汽的體系改革,為埃安重回新能源市場的C位提供了底層支撐,那么肖勇掌舵營銷,則是讓埃安真正跑起來的關鍵人物。
畢竟,體系能力決定一家企業(yè)的長期競爭力,而操盤手的市場打法則決定它能否贏得當下。
過去幾年,憑借科技普惠的理念和高性價比的產品,埃安市場份額快速增長但由于早期成熟新能源產品較少,埃安憑借品質安全、高性價比優(yōu)勢收到了大量B端市場青睞,尤其隨著疫情期間和近年失業(yè)率上升,導致大量從業(yè)者進入網約車市場,埃安成為了這個市場的不二之選,好處是大量的市場驗證給埃安留下了“開不壞的埃安”的口碑。但當市場認知停留在“性價比工具車”層面時,埃安在C端市場的品牌溢價能力自然受限。
但埃安UT的上市,給了市場一個明確的信號:埃安正在改變打法,不只是賣得多,還要賣得好。
6.98萬,也可以買到一款精品車。這是埃安UT試圖向市場傳遞的核心信息。更大的空間、更強的智能化、更低的價格,意味著它直接切入了消費者的核心訴求,同時也在有意淡化過去“工具車”的品牌標簽。埃安要做的,不再是單純的銷量沖刺,而是品牌形象的重塑。
作為廣汽埃安的“老將”,肖勇和他的團隊對品牌現(xiàn)狀有著更清晰的認知,也更能精準調整營銷策略。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埃安的節(jié)奏明顯加快,營銷打法變得更具沖擊力。短短五個月內,埃安密集推出三款全球戰(zhàn)略車型——AION V 霸王龍、AION RT 迅猛龍和AION UT 鸚鵡龍,直接將市場熱度推至新高。
尤其在今年全民智駕的討論甚囂塵上,殊不知埃安早在一年前就開啟了全民智駕的普及。
A級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低,在所有細分市場墊底,高階智駕滲透率甚至不足1%。
埃安堅信科技普惠,更高級。在用戶基數(shù)最大的市場,推出了埃安RT、第二代埃安V霸王龍等車型,率先將激光雷達高階智駕下探至15萬級的車型。很多媒體同仁也都有印象,去年埃安的所有新產品體驗活動,都以“全民智駕公測”為主題,截止目前體驗覆蓋人次已超15萬;在體驗中用戶對埃安的智駕從好奇變?yōu)樾刨嚕醪叫纬闪恕岸邱{,選埃安”的口碑。
高密度的C端產品投放和營銷策略,迅速取得了成效。AION V 霸王龍上市首月銷量突破9000臺,AION RT 迅猛龍連續(xù)兩個月銷量破萬,2023年12月單月銷量更是攀升至1.6萬臺,成為廣汽埃安新的銷量支柱。如今,UT鸚鵡龍的上市,以6.98萬元起的價格切入市場,被視為埃安的又一張關鍵牌,極有可能成為新的銷量增長點。
從品牌到產品,從節(jié)奏到策略,埃安的市場打法正在變得更加精準,也更加激進。這不僅僅是一場價格戰(zhàn),而是一場品牌與市場主導權的爭奪戰(zhàn)。
廣汽埃安的戰(zhàn)略布局也已經清晰:用極具競爭力的價格打開市場,以穩(wěn)定的品牌策略鞏固用戶心智,再借助規(guī)模效應和渠道下沉,滲透三四線城市,最終在新能源市場形成穩(wěn)固的競爭格局。
不難看出,這不是短期的市場攻勢,而是一場經過深思熟慮的長期競爭規(guī)劃。
大家看到的產品價格只是手段,背后的產品價值才是終局。埃安UT的推出,不只是補位A0級新能源市場,更是品牌升級的信號。廣汽埃安的野心,從不止于爆款,而是要重塑游戲規(guī)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