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這幾天,互聯網浩浩蕩蕩,好多自媒體都在聊某些地方的陋習,特別是像前幾天胖胖提到的“酒桌文化”“魚頭文化”等等,胖胖刷到很多人都破防了。
其實很多自媒體并不是刻意針對某個地方,而是討論某些習慣確實該反思。
可是呢,一旦觸及這些問題,一些大媒體和網友就開始掀桌子,批評的都被扣上“地域黑”的帽子。
說到底,你要是不心虛,何必急著自證呢?
真正的好東西是經得起討論和檢驗的,反而是越經不起質疑的,往往越是心里沒底。
這種情況胖胖見多了,其實很多自媒體談的不止是地域問題,咱們就是論事,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陋習,像胖胖老家都經常有提到。
只要有人提出批評,立刻就有人跳出來打感情牌,甚至上升到“攻擊傳統文化”“不尊重習俗”之類的大帽子。
明明大家只是就事論事,卻被說成是在搞對立。
這種反應其實本身就暴露了問題:
如果你做的事情真的那么正當、合理,別人批評一下又何必這么激動?
于是,在這種輿論環境下,咱們可以把這些事情結合來看,3月1日,某地實驗學校的“成人禮跪拜”事件出現了,胖胖就不說哪里了,別到時候又被扣一地域黑子的帽子。
這所學校呢,為高三學生舉辦了一場成人禮暨高考百日誓師大會,其中的“感恩·舐犢情深”環節,要求所有學生向父母跪拜,以表達感恩之情。
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學生們在一聲拉長的“跪——”口令中整齊劃一地跪倒在地,朝著父母磕頭。
有些家長當場感動落淚,很多學生也被這種“儀式感”弄得破防了。
短視頻平臺迅速跟進,將這一幕包裝成“感人瞬間”,甚至有媒體煽情地說:“這一跪,可能是人生第一次鄭重表達感恩。”
胖胖不理解的一點是,評論區一片叫好聲,不少網友大談“孝道文化”,甚至有高贊評論說:“這樣的教育理念值得推廣,現在的孩子早就忘了忠孝禮智信,該讓他們多學學傳統文化。”
胖胖看到這里真的有點不適。
孝沒錯,感恩也沒錯,但問題是:
孝就一定要跪嗎?感恩非得磕頭才能體現嗎?
更大的問題是,這種“感恩教育”,真的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還是在灌輸一種屈服的意志、思維?
對吧,在胖胖理解下,“感恩”可以有很多種方式,為什么偏偏是“跪”?
因為胖胖一直覺得這些教育的核心并不是培養真正的感恩,而是培養“愧疚感”和“服從性”。
這種“跪”是一種極端的、單方面的服從表達,而不是平等的情感交流。
很多人一聽可能就急眼了:“怎么能說跪父母是精神壓迫?古代不也是跪的嗎?”
是,古代是跪的。
但問題來了,古代的“孝道”是建立在父母掌控生殺大權的基礎上的。
封建社會里,父母能決定孩子的婚姻、職業、甚至生死,認為子女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所謂的“孝道”更多是順從,是結構下的單向服從。
而現代社會呢?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孝道應該是互相尊重,而不是“跪一跪就完事”的儀式感。
都2025年了,我們還要去繼承這種無條件服從的觀念?
感恩可以有很多種方式,陪伴父母、用實際行動關心他們、承擔家庭責任……
對吧?為什么一定要通過跪拜來表達?
你要是說,孩子真心實意想跪,那當然沒人攔著。
可問題是,這可不是個人自愿,而是學校統一組織的集體下跪儀式。
這種儀式感,已經變成了一種“你不跪就是不孝順”的道德綁架。
如果一個成年人需要靠“被孩子下跪”來獲得情感滿足,這難道不值得反思嗎?
愛不是靠姿態來衡量的,尊重也不是靠磕頭來證明的。
孩子愛父母,不是因為某一天跪了一下,而是平時生活里點點滴滴的關心與責任。
而父母對孩子的愛,也不應該是“你跪我,我才確認你孝順”,這樣的愛太廉價了。
胖胖是覺得在很多語境下,“孝”總是和“屈服”綁定在一起的。
從“跪拜孝順”到“愧疚教育”,這種內耗從小培養。
就是“跪拜教育”并不只是一個單獨的儀式,而是和“愧疚教育”深深捆綁在一起的,它把“生養之恩”包裝成了一種“債務”,讓孩子從一出生就感覺自己欠父母的。
看看這樣的場景熟不熟悉:
“我這么辛苦把你養大,你居然這樣對我?”
“你爸媽省吃儉用供你讀書,你怎么能不聽話?”
“我把最好的都給了你,你怎么就這么不爭氣?”
這就是典型的愧疚教育。
讓孩子覺得,父母為自己付出了一切,所以自己的一切都必須以回報父母為中心。
于是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內耗,學會了自責,學會了把所有的問題歸因到自己身上。
這種教育模式,長大以后會怎么樣?
胖胖覺得長期接受這種“愧疚教育”的孩子,容易出現兩個極端:
要么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習慣性地迎合別人,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害怕讓別人失望。
他們可能在親密關系中不斷妥協,在職場上不敢拒絕,在社會中不敢為自己爭取權利。
因為他們的內心有一個聲音在告訴自己:“我不能讓別人失望,我不能做一個‘不孝’‘不感恩’的人。”
要么就徹底擺爛或反叛,可能就會走向極端,直接對“孝道”產生強烈的抵觸。
他們會覺得,既然你們從小就讓我活在愧疚中,那我干脆破罐子破摔,不僅不孝,甚至連親情都不想維護。
這種孩子往往在長大后選擇逃離家庭,甚至對父母毫無感情,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感恩教育”壓得喘不過氣,長大后只想遠離這一切。
在這種長期的服從性下跪下,小時候跪父母,長大了跪老板,跪一切比自己強勢的人。
因為他們從小被教育都是你欠別人的,所以你就應該愧疚。
就是愧疚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孩子失去自我,讓他永遠活在“父母的期待”里,活在“對不起父母”的自責中。
這種教育方式的結果,就是在培養出一群不敢拒絕、不敢爭取、習慣性自我否定的人。
長大后,他們不敢要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因為從小到大,他們被教育的重點不是“你想要什么”,而是“你應該回報什么”。
所以你會發現,有些人明明已經成年了,面對不合理的職場剝削,面對生活中的不公,甚至面對婚姻中的不對等關系,什么某一方的性別不能上桌吃飯等等,都選擇忍氣吞聲,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你要感恩,要忍耐,要順從。”
因為他們總覺得:“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夠好?”、“是不是我還不夠努力?”、“是不是我還欠他們的?
這種教育真的能培養獨立、自信、有責任感的成年人嗎?
胖胖再扯點題外話
最讓胖胖無法理解的,是那些父母的邏輯:“我生了你,你就該感恩我。”
生孩子這件事,是你自己決定的,孩子有沒有選擇權?沒有。
既然是你的選擇,你就得自己承擔后果,不能甩鍋給孩子。
你不想養,就別生。
你既然生了,就說明你愿意接受養育的責任,而不是指望孩子以后“跪下來報恩”。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并不欠你什么。
有人說:“那父母辛苦養大孩子,就應該無償付出嗎?”
當然不是。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本質上是“互相選擇”。
如果父母給了孩子愛與尊重,孩子自然會心存感激,會自然而然地回報。
但如果父母只是用“生養之恩”來綁架孩子,那么孩子會覺得“這不是愛,而是債務”。
當然,這里肯定又會有二極管站出來噴,聲明一點,胖胖并不是反對孝,胖胖覺得這個孝是自然流露的,不是強迫的,更不是靠下跪逼出來的。
胖胖覺得,孝的本質,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給予父母合理的關心與照顧,但前提是不犧牲自己的人生。
不是說你一定要在父母身邊守著才是孝,不是說你一定要無條件聽從才是孝。
孝,是你自己過得好,同時也能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關心父母的生活。
比起讓孩子跪拜父母,胖胖覺得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建立健康的親密關系,如何在尊重自己的基礎上,去關愛他人。
孝應該是出于愛,而不是出于恐懼,更不應該是社會強加的任務。
跪拜教育,只會讓孩子學會服從,而不會讓他學會真正的尊重。
反正吧,胖胖看到這場“成人禮”的時候,真的覺得很荒唐,認為某些博主并沒有說錯。
這種集體下跪的畫面,不是感動,而是恐怖。
它代表著一種舊時代的精神枷鎖,試圖用形式主義來掩蓋親子關系中的本質問題。
像昨天胖胖才說了什么文化該繼承,什么不該繼承對吧?
胖胖并不是說讓大家忘記歷史,忘記傳承,而你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人生第一次鄭重表達感恩”?
不,這只是一種被操控的情緒。
感恩,不是靠下跪完成的,而是自然流露,靠平時一點一滴的關愛與理解建立的。
如果真的想弘揚孝道,為什么不讓孩子學會如何表達情感?
如何與父母建立平等溝通?如何用行動承擔家庭責任?
而不是讓他們用一個儀式性的下跪,來換取短暫的感動,然后繼續回到現實的壓力里,被灌輸“你欠父母的,所以你必須犧牲自己”的觀念。
如果一個地方把“跪”當作感恩的標志,那這個地方的人,遲早也站不直。
當然,那些叫他們站起來的人。
終會在一次次扣帽子的謾罵聲中,失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