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結淞滬會戰國軍失利原因的時候,一直有一種說法:國軍為什么不敵日寇,因為交戰地區靠海,日寇有來自海上戰列艦的艦炮火力支援。想想也是,如果日本海軍出動戰列艦,在戰列艦356毫米主炮和410毫米主炮轟擊下,國軍再堅固的陣地也抵御不住。但其實這就是一個梗,歷史上日本海軍就沒出動戰列艦參與炮擊,連重巡洋艦都沒出動過,今天給大家說說淞滬會戰中日寇艦炮火力情況。
“出云”號裝甲巡洋艦
1937年淞滬會戰剛爆發的時候,日本海軍參戰的是第3艦隊,總共29艘艦船,其構成如下:
第10戰隊:“出云”號裝甲巡洋艦(旗艦),“天龍”號、“龍田”號輕巡洋艦;
第14驅逐隊:“菊”號、“葵”號、“荻”號二等驅逐艦;
第11戰隊:“安宅”號、“鳥羽”號、“保津”號、“勢多”號、“比良”號、“堅田”號、“熱海”號、“二見”號炮艦,“栗”號、“梅”號、“蓮”號二等驅逐艦,“小鷹”號炮艇;
第5水雷戰隊:“夕張”號輕巡洋艦,“嵯峨”號炮艦;
第5驅逐隊:“春風”號、“松風”號、“朝風”號一等驅逐艦;
第13驅逐隊:“吳竹”號,“若竹”號,“早苗”號二等驅逐艦;
第16驅逐隊:“芙蓉”號,“刈萱”號,“朝顏”號二等驅逐艦。
“天龍”級輕巡洋艦
從上述清單可以看出,日本海軍根本沒有戰列艦參戰,重巡洋艦也沒有,唯一一艘配備重炮的軍艦是第3艦隊旗艦“出云”號裝甲巡洋艦。可“出云”號是日俄海戰時期的艦船,老掉牙了,配備2座雙聯裝阿姆斯特朗203毫米主炮(老式艦炮,射程有限,跟二戰時期的203毫米艦炮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火炮)。艦隊中的輕巡洋艦是140毫米主炮,一等、二等驅逐艦是120毫米主炮,至于炮艦的火力就更弱了。
后來日本增兵后,日本海軍于1937年10月20日新組成第4艦隊,與第3艦隊共同組成中國方面艦隊,以長谷川清任司令官。第4艦隊以連云港以南之中國海域為作戰區域,協同第10軍登陸作戰。第4艦隊配備艦炮口徑最大的是第8戰隊,配備3艘“長良”級輕巡洋艦,具體是“鬼怒”號、“名取”號和“由良”號,各配備7門140毫米主炮。第4艦隊的其他分艦隊主要也是驅逐艦和炮艦,艦炮口徑并不大。
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
至于日本海軍投入的航母,第1航空戰隊(“龍驤”號航母和“鳳翔”號航母),第2航空戰隊(“加賀”號航母)是以艦載機來進行作戰的,艦上火炮并未對岸射擊。
國軍在淞滬地帶修筑的永久性工事是按能抗擊150毫米口徑火炮直射設計的,因此日本海軍艦船上的絕大部分艦炮無法構成有效威脅,能構成威脅的也就“出云”號裝甲巡洋艦上的4門203毫米主炮。可能有人要說,國軍修筑的永久性工事質量上可能有問題,但這是另一個話題了,就算部分工事質量有問題,難道日寇艦炮炮擊時開盲盒、賭運氣?還有“出云”號的203毫米艦炮都幾十年前的老式火炮,已經不能連續射擊,整個淞滬會戰就開了3炮!
七年式305毫米榴彈炮
淞滬會戰時,日軍艦船主要上部署在長江口,少數部署在黃埔江,離大部分的國軍陣地有一段距離,艦炮都未必夠得著(只有少數沿江陣地在艦炮射程內)。此外,日軍艦炮命中率不高,就算使用偵察機引導艦炮轟擊也不行。效率很低,根本不能精確引導校射炮擊,只能進行大概的觀察,甚至出現過炮彈落入日軍自家陣地的情況。還有一點也很重要,日本海軍舍不得為陸軍馬鹿消耗艦炮壽命,整個戰役中日本海軍艦船配備的幾百門艦炮,總共就發射了3337發各型炮彈,跟日本陸軍炮彈消耗量比,簡直不值一提!
淞滬會戰中對國軍威脅最大的并不是日本海軍的艦炮,而是日本陸軍配備的大量重炮,如150毫米榴彈炮/加農炮,240毫米榴彈炮,甚至還有305毫米榴彈炮。國軍的永久性工事根本無法抵御日軍240毫米榴彈炮、305毫米榴彈炮的炮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