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你穿越到20世紀初的紐約,會看到什么?
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機器轟鳴,人們行色匆匆,整個城市仿佛一臺高速運轉的巨大的機器。
彼時,當大部分人沉浸在工業化時代來臨的興奮之中,有這樣一位少有的清醒者,他敏銳地察覺到,城市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類文明的縮影,是我們夢想與欲望的投射,他是劉易斯·芒福德。
他親歷了20世紀科技革命的浪潮,是現代最重要的社會哲學家、技術思想家、城市理論家之一。
1934年,他的成名作《技術與文明》橫空出世,以其深邃的歷史眼光和跨學科的宏大視野,在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引發強烈反響。
現代科技究竟帶來的是幸福與進步還是苦難與墮落?
關于這一問題的爭論從工業革命開始便從未停止。
▲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90年后的今天,《技術與文明》這部經典之作重新出版,讓我們得以再次審視技術與人類文明關系的深刻洞見。
人文主義技術哲學的“開山鼻祖”
如果你對城市、對社會、對人類文明感興趣,那么劉易斯·芒福德絕對是你不可錯過的思想巨匠。
這位在20世紀學術領域熠熠生輝的巨匠,是當之無愧的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技術哲學家、文學評論家及城市規劃理論家。
他涉足多個學術領域且成就斐然,曾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勛章以及大英帝國勛章并成為《時代》周刊封面人物,這一期的《時代》周刊以芒福德為主題,介紹了他在城市規劃、技術哲學和文化批評領域的貢獻,并稱他為“城市規劃的先知”和“技術社會的批判者”。
他的一生,是不斷探索與思考的一生。
芒福德的學術生涯起步于對城市和城市建筑的深入研究,這一領域也成為他最為世人熟知的標簽。
1912-1917年,他在紐約市立學院求學,1914年開始接受著名生物學家、教育家、城市與區域規劃科學的先驅之一帕特里克?格迪斯的啟蒙影響,從此開啟了他對城市規劃與發展的探索之旅。
1923年,芒福德成為美國區域規劃協會的基本會員,積極投身于城市規劃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
1925年,他擔任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講師,1930年發表短文《機器的戲劇》,開始涉足技術哲學領域,并由此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講師,講授“機器時代”這門新課程。
為了深入研究技術史,他前往歐洲的技術博物館和圖書館進行了徹底的研究旅行,積累了豐富的資料與深刻的見解。
1934年,芒福德完成了成名作《技術與文明》,一經出版便迅速在技術史和技術哲學領域引起轟動,成為該領域的經典名著,它以其深邃的歷史眼光和跨學科的宏大視野,在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引發強烈反響。
▲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芒福德認為,技術不僅僅是工具,它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欲望和價值觀的體現。
書中深刻指出,技術不僅僅是工具和機器的集合,更是人類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體現。
這種觀點顛覆了傳統技術決定論的認知,引發了學界對于技術本質、技術與人類關系等問題的廣泛討論和深入思考,推動了技術哲學這一學科的發展和完善,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者不斷探索技術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此后,許多技術哲學的研究都圍繞著他提出的問題和觀點展開,不斷拓展和深化對技術的哲學思考,更為我們理解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媒介理論和文化批評領域的著名學者尼爾·波茲曼曾多次引用芒福德的觀點,他認為芒福德對技術壟斷的警告極具前瞻性,尤其是在當今技術主導的社會中,“預見了技術對人類文化的侵蝕,他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反思技術霸權的工具。”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教授在《技術與文明》的導言“芒德福的技術哲學”一文盛贊:
“對人性的獨到理解以及與之相關的對技術的廣義理解、以“巨機器”概念為標志的對現代技術之本質的揭示以及對現代技術之起源的獨特歷史闡釋,是芒福德對當代技術哲學最重要的兩大貢獻。”
芒福德的文字,充滿了人文關懷和批判精神。
他始終關注著城市中的人,關注著他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
他呼吁人們回歸自然,回歸社區,回歸人性,建設更加宜居、更有溫度的城市。
閱讀芒福德,就是一次思想的冒險,一次對城市和人類文明的深度探索。
開啟一部超越時代的啟示錄
《技術與文明》絕非一部簡單的技術史,而是一部關于技術、人性與未來的啟示錄。
芒福德在書中融合了歷史、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從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了技術與文明的關系,還對技術發展將會帶來的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
在《技術與文明》中,芒福德以宏大的歷史視野,展現了技術從10世紀到現代的發展進程,他將技術發展劃分為三個時代:
始技術時代(1000-1750年),以水力、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為動力,強調與自然和諧共處。
古技術時代(1750-1900年),以煤炭、蒸汽機為標志,追求效率和利潤,導致了環境污染和社會異化。
新技術時代(1900年以后),以電力、電子技術為代表,芒福德希望這個時代能夠回歸人性,實現技術與自然的平衡。
這本書之所以被譽為經典,是因為它在多個方面具有開創性,甚至可以說超越了它所處的時代:
首先,這本書跳出了技術史框架,將技術視為文化現象。
在芒福德之前,技術史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對工具、機器的描述和編年。而芒福德則跳出了這個框架,將技術視為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欲望、價值觀和社會結構的體現。
他關注技術如何塑造了人類文明,又如何被人類文明所塑造。
他指出,技術的快速發展雖然帶來了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但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
環境破壞是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大量的自然資源被消耗,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在這個基礎上,芒德福對“技術至上”的價值觀做出了批判,警示技術異化。
20世紀初,人們對技術充滿樂觀,認為技術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而芒福德卻敏銳地察覺到技術異化的危險,他批判了盲目追求效率和利潤的工業文明,警示人們:技術可能會脫離人類的控制,成為一種壓迫性的力量。
芒福德還提出了“巨機器(Megamachine)”的概念,用來形容現代社會中龐大、復雜、高度組織化的技術系統。
他認為,這種“巨機器”正在吞噬著個人自由和社會活力,最終將導致人類文明的毀滅。
在高度工業化的社會中,人逐漸成為機器的附屬品,工作變得單調乏味,人的創造力和個性受到壓抑。
在流水線上工作的工人,每天重復著相同的機械動作,缺乏對工作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人的價值被片面地定義為生產效率的高低。
芒福德呼吁人們重新思考技術的本質,建立一種更加人性化、更可持續的技術文明。
比如,他提出可以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環境污染;在城市規劃中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打造更加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AI時代
我們希望建成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機器有利有弊。它既是解放的工具,也是鎮壓的手段。它節省了人的精力,也將其引向了錯誤的方向。它樹立了廣泛的秩序框架,也造成了迷惑和混亂。它為人追求的目標提供了出色的服務,也歪曲和否定了人的目標。”
今天的我們已經習慣被各種技術產品包圍,享受著它們帶來的便利,卻很少停下來思考技術對生活的深層次影響。
比如,智能手機的出現讓溝通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但與此同時,過度依賴手機也讓我們陷入了信息的洪流,分散了注意力,甚至影響了面對面交流的能力。
《技術與文明》預言的技術困境,在今天的數字時代得到了充分驗證。
它指出,技術進步往往伴隨著人性的異化。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主導的今天,我們似乎正在經歷書中所描述的"技術暴政"。
當代社會中的"信息過載"、"注意力分散"、"社交疏離"等問題,都可以在《技術與文明》中找到先見之明的分析。
它提醒我們,技術發展不應該以犧牲人的主體性為代價。
在數字技術席卷全球的今天,芒德福的警示更具現實意義。
當我們沉迷于虛擬的狂歡,當算法推薦主宰我們的信息獲取,當人工智能開始挑戰人類的創造力,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芒德福式的清醒。
他提醒我們,技術的終極使命不是統治人類,而是服務于人性的完滿發展。
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新時代。
芒福德對技術的深刻洞察,在人工智能被廣泛應用的當下,依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AI技術快速發展,不僅僅是算法的進步,更是人類對智能、對自身認知的探索。我們需要關注技術背后的文化邏輯,思考人工智能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技術的發展應該以人為本,服務于人類的福祉。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應該以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為目標,例如環境保護、醫療健康、教育資源分配等。 我們需要發展更加人性化、更可持續的人工智能技術,促進人與技術的和諧共生。
▲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最后,讓我們說回這本重新出版的《技術與文明》,它首先在翻譯上下了功夫,邀請到在聯合國總部工作30余年的聯合國高級翻譯林華老師擔任譯者。
林華老師曾翻譯2024年文津獎獲獎作品《看不見的孩子》,還有一系列硬核歷史作品如《考古的故事》《銀、劍、石——拉丁美洲的三重烙印》等,廣受讀者好評。
更加重磅的是,還首次收錄了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創系主任、教授吳國盛老師傾情撰寫的導讀文章,系統地梳理了芒 福德對當代技術哲學最重要的兩大貢獻,幫助第一次接觸芒福德作品的讀者們更好地走進技術哲學的世界。
▼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End-
2025.3.10
編輯:孫小悠 | 審核:醒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