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個帖子,用10年前后的審美去P過去的電視劇演員長相。
第一張圖就是暴擊,按著現在的審美加了濾鏡美顏,臥蠶瘦臉咬唇妝一個不落。
甚至還貼心的掛上了龍須劉海。
怎么說感受呢。
大概就是,人無語的時候真的會笑吧。
陳鍵鋒看到都會高喊“為我發聲”的程度。
不過確實這張照片喚起了我很多關于審美差異的記憶。
還記得十年前的電視劇,演員也不是什么白皮歐美人。
一部電視劇里的演員膚色各有參差,像劉濤這種稍微黑一點的也不會刻意多擦粉或者給白到反光的濾鏡。
依然不妨礙她演神女,悲憫美麗。
(磨皮前后對比,前者更有悲憫感,后者情緒都磨掉了)
到底從什么時候起,電視劇的色彩只剩下網紅妝和白色調了?
打開電視就像捅了面粉廠,演員臉上的粉刮下來能砌半堵墻。現在的流量明星,個個活像流水線下來的硅膠娃娃,擱古代當陪葬品都得嫌不喜慶。
更可怕的是這股歪風怎么還刮到農民頭上了。
最新一季《鄉村愛情》開播,農民謝廣坤居然也會被人在彈幕怒噴毛孔太大有礙觀瞻。
不知道說什么才能表達我內心的震撼。
助農直播更魔幻,老鄉掄鋤頭的手被磨成羊脂玉,紅辣椒飽和度拉到溢出屏幕。最絕的是養殖戶給豬崽開蜜桃腮紅濾鏡。
現在連豬圈都得走INS風。
可明明以前的電視劇里,并不是這樣的。
劉詩詩的《步步驚心》過去這么多年還是我心頭的白月光,那時的濾鏡沒有這么陰間,還能看到人類皮膚細密的痕跡。
額頭的閉口、皮膚的肌理、肉色不夠純凈的膚色,劉詩詩當年甚至還因為長痘上過熱搜。
但那又如何。
不曾被濾鏡磨平的五官,還有鼻梁中間的那顆痣讓我頭一次知道什么叫美人面的美人愁。
那點不值一提的小痘痘不妨礙她的美麗,后期的馬爾泰若曦就是勞心勞力心力交瘁,痘痘反而顯得她的存在更加真實。
可能那個時候的她并不符合現在電視劇修圖的審美標準,但那些所謂的小瑕疵卻讓她更有破碎感。
楊冪在演楊紫曦的時候,臉上打光總是暗暗的,昏昏的,甚至角度不好的時候妝容還顯得臟臟的。
但她卻更符合一個窮美女的生存狀態。
誰規定的美女必須從頭發絲到腳趾甲都得規整利索,誰說的美女就必須得白到發光才行?
再早一點的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按道理來說年輕時候的張庭應該算得上是個標準的美女。
但她在這部劇里卻總是以小太監的形象出現,猛一個鏡頭切換我險些都沒分清張庭是男是女。
小丸子嘛,不用多驚艷,但得有點跳脫氣。
鞏俐在《秋菊打官司》里更是幾乎沒有形象可言,大坨大坨的高原紅綴在腮邊。
但那又怎么了,鞏俐奉獻了顴骨會講故事的教科書案例。
所以你看,電視劇塑造并不是一定要美艷逼人,也可以靈氣、鮮活。
雖然看似不完美有瑕疵,但完全不妨礙她們的美人感,反而因為這種瑕疵顯得更真實,更靈動。
為什么會演變成今天這個結果?
本質還是行業內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造成的。
平臺S+項目潛規則就是如此。
早先就曾流出過某劇組的合同,條款上白紙黑字規定“演員的左臉磨皮強度必須大于右臉”。
離譜嗎,但就是要精準到這個程度一幀一幀P鏡頭演員才能接受。
燈光師也曾吐槽年輕演員拍戲前得試三百種打光方案,“必須從每個角度拍都像剝殼水煮蛋。"
甚至現在給群演打光都得開柔焦,給群演打自然光?彈幕立馬教你做人:“這劇組窮得買不起濾鏡?”
《玫瑰之戰》把袁泉P成建模臉,《秋菊打官司》要現在播,鞏俐的高原紅能養活十個黑熱搜。
觀眾舉著八倍鏡數演員毛孔,進行著列文虎克式審判。
以后拍戲建議全員上全息投影,畢竟活人喘氣都算穿幫。
美顏邪術早腌入味了,哪天《動物世界》給獵豹開磨皮我都不奇怪。
就是不知道羚羊涂斬男色口紅時,能不能挑對色號。
以前的熒幕能容得下油光滿面的北漂青年、眉毛畫崩的穿越少女、顴骨會說話的農婦。
如今連豬都得精致到頭發絲,倒顯得滿屏水煮蛋般光溜的臉,透著股塑料味的蒼白。
但詭異的是,如此高的標準要求竟然沒有激發產業的良性循環。
反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劇作變得越來越粗糙。
從前劇組追著光線跑,為一道陰影能磨整宿。
現在倒好,打光師集體下崗,百萬修圖師連夜上崗。
鏡頭拍爛了沒關系,十層濾鏡糊上去,演員磨成無臉怪,誰還管現場光效垮不垮?
觀眾眼睛早被腌成美顏腌菜,看4K鏡頭跟見鬼似的:“這演員臉上居然有痣!快打馬賽克!”
“辣椒不涂成熒光紅能叫新鮮?”
活脫脫一群被濾鏡馴化的金絲雀,見著麥苗都要尖叫“這草長得不標準”。
建議農業頻道拍插秧先架柔光箱,否則農民伯伯的曬斑能嚇哭半個直播間。
《家有兒女》里楊紫的小虎牙,擱現在得被彈幕追殺“牙醫連夜扛火車跑路”。
《父母愛情》梅婷那泛黃的膚色,倒像老茶壺養出的包漿,越看越有滋味。
再看如今仙俠劇,神仙打架像玻尿酸互噴,女主跳誅仙臺都得保持水光肌。
網友說得妙:從前演員帶一身煙火氣入戲,現在帶滿臉填充物營業。連妖魔反派都得開小臉特效,不知道的以為三界醫美連鎖店大促銷。
半夜翻老劇如開盲盒,《大宅門》里蔣雯麗油光滿面摔茶碗,《闖關東》宋佳凍出兩坨高原紅。
現在誰敢讓女主這么造?粉底脫妝0.01毫米,粉絲能撕碎劇組十八代祖宗。
照這趨勢發展,建議影視圈全員改行當虛擬主播。
反正活人演什么都是錯,不如讓AI帶著八級美顏統治熒幕。至少代碼不會長皺紋,更不用還醫美貸。
在如此高強度的審美輸出之下,普通人們也浸泡在美顏算法的糖水里,漸漸把虛假的完美當作常態。
我經常刷到很多女孩發帖,深夜對著鏡子審判自己,竟以為那些未經PS的毛孔、皺紋是造物主的失誤。
這場視覺馴化的終點,是連菜市場大嬸的油亮鼻頭都要被視作不體面。
連《隱入塵煙》里海清的高原紅都要被彈幕建議打粉底。
殊不知,濾鏡才是當代最虛偽的霸權主義。
當美顏粉碎機把所有人榨成硅膠果汁,我們反而忘了。
那些如今在大眾認知中的“瑕疵”感,實際上就是作為人類特有的特征啊。
有皺紋、有斑點、有痘痘又怎么了?那不正是生而為人的機體本能。
然而現在的人卻在高P濾鏡的沖擊下,恨不得把自己折騰成硅膠娃娃才肯罷休。
全然不記得真實世界的模樣。
放下手機溜達到菜市場,賣豆腐大嬸的油亮鼻頭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建筑大哥后脖頸曬出漸變色堪比大地眼影盤。
這些活色生香的真實畫面,突然比任何濾鏡大片都帶感。
或許該給影視行業眾籌個反光板,高喊“讓豬崽有權以真面目出鏡,還勞動人民一條天然法令紋!”
張藝謀當年往鞏俐臉上撲土坷垃的勇氣,恰是戳破濾鏡霸權的利刃。
美從來不是真空包裝的樣板間,而是混合著汗水、曬斑與生命力的原生態。
與其在美顏牢籠里當困獸,不如砸碎這面扭曲真實的哈哈鏡。
畢竟,泡沫再美終會破滅,而那個對著鏡子痛罵瑕疵的你我,本就是煙火人間最生動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