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責任感是一個人的心「擔當」,它像一種“我該做”的力量,讓人主動做好自己該做好的事,或去幫助別人,為集體出力。
你答應朋友幫忙搬東西,責任感會讓你說到做到,不會輕易爽約;在家里看到袋沒扔,責任感會提醒你順手去處理,而不是等著父母來做。
垃圾
工作里同樣,它是一種按時完成任務,不拖沓,不敷衍的態度;但是,責任感加上一個「強」字,就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中午在社群中聊天,一位朋友提到最近壓力很大,因為責任感太強了,他覺得只要工作稍有瑕疵,就忍不住要親自去處理,甚至熬夜去彌補。
而且,作為項目管理者總操心別人的任務,明明是團隊成員的事,也要去推動。這種過度操心,壓力很大,氣的都快長結節了。
所以,責任感強是好事嗎?我認為未必。為什么呢?
01
一,當自己責任感很強時,其他人的責任感會變弱。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責任分散效應”(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當任務被分配給群體時,個體會認為責任被分攤到了其他人身上,從而減輕了自己的心理負擔。
就像我以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責任感不會因為一個人的不承擔而消失,它會轉移。站在對立面也一樣,當一個人主動承擔過多時,其他人會不自覺地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將更多責任推給那個“責任感很強”的人。
二,當我們作為責任感很強的人,主動去推動部門工作或承擔額外任務時,過度主動承擔,會在心理感到疲憊不堪,甚至影響生活平衡。
這種長期的自我加壓,還可能讓人陷入一種「自我剝削」的模式,最終得不償失。
這一塊,不是我瞎說。
社會心理學家比伯·拉塔尼(Bibb Latané)和約翰·達利(John M. Darley)的研究發現,當有其他旁觀者在場時,人們介入緊急情況的可能性會顯著降低。
當一個人主動承擔,有70%的人會試圖愿意提供幫助;而當兩個人、三個人在場時,這一比例會降低40%。
而且,《心理科學趨勢》的一項研究也提到,長期處于高壓工作環境,同時又過度責任感爆棚的人,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功能可能會受損。
這可是個關鍵區域,它掌管著情緒調節和決策能力。一旦受損,人就容易情緒起伏大,做決策時也容易犯迷糊,習慣主動攬活兒、承擔額外任務的人,更容易中招。
因此,責任感是美德,過度責任感卻帶來負面后果。
它不僅導致他人責任感弱化,還會對自身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損害。所以,要在承擔責任和自我關懷之間找到平衡,避免陷入“自我剝削”的狀態。
我以前,就是一個責任感很強的人,領導在下午交給我一個任務,恨不得當天晚上完成再下班。要是晚上收到任務,領導反饋不滿意,我可能整晚都睡不好覺,第二天一早就趕緊修改好發給他。
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搞得很多人都說我:做事快、效率高;但真因為效率高嗎?不是的。
后來才知道,把「任務完成速度」和「責任感」掛鉤,形成了一種「快速響應等于責任」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一直響應到現在。
02
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我認為有兩點:
首先想到父母的教育。記得小時候,父母總叮囑我“做事要認真,不要讓我失望”。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話。這句話對責任感的塑造有著深的影響。
許多家庭對孩子期望很高,希望表現出色,追求完美。高期望往往會轉化為一種無形的壓力,促使聽到這句話的人,不斷努力去滿足要求;久而久之,要求就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形成一種“必須做到最好”的責任感。
其次,從小被強調的規矩、紀律也起到關鍵作用。
父母總是教導我們要“聽話、守規矩”。這種教育方式會讓我們過度關注他人的評價和期望,忽視了自己的需求,從而形成一種「他人需求優先」的責任感。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我的家庭中沒有這種情況,但在很多家庭里,如果兄弟姐妹較多,這種現象可能就會出現。
比如,父母會經常對哥哥姐姐說:“你是哥哥/姐姐,要多承擔一些。”這種“多承擔”的要求會逐漸形成一種習慣,讓我們習慣性地為他人負責,甚至默認自己就應該為他人付出更多。
所以,家庭原生教育,是責任感“要強”的罪魁禍首。
第二點,是文化環境的塑造。
文化環境,大家應該都挺熟悉。從大方面看,你會發現,集體主義價值觀還是占主導地位。
這種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簡單講:強調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比如:在中國文化里,從小就被教育要“團結互助”“以集體為重”。個人要為集體的成功出力,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這種背景下,大家形成“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負責”的思維方式,個人也被期望為集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而且,現在社會的媒體、教育和社會評價體系也在不斷強化這種觀念。現在大家都被鼓勵要追求卓越,快速實現目標。媒體上經常報道成功人士的故事,說他們怎么通過高效工作、積極承擔責任取得成功。
這種成功故事,反而會激勵我們不斷“內卷”,努力奮斗,還塑造了一種“快速響應等于盡責”的思維方式。
我以前剛工作時,總搜高效工作法、時間管理技巧的內容。后來才明白,這些內容的核心就一個意思:只有高效工作、快速響應,才能在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這種價值觀,讓我潛移默化地特別追求效率,還覺得只有不斷努力、快速完成任務,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
當然,社會角色的分工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以前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你是領導,你是專業人士,你肯定要比別人更強。
這種無形期待,不僅來自外界,也來自內心的自我要求,我們會不自覺地給自己加壓,覺得只有做到最好,才能滿足這些期望。
所以,家庭原生教育和文化環境雙重影響,共同塑造了內心深處的“過度責任感”,讓我們在追求他人認可和集體利益同時,逐漸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03
另外,責任感強離不開職場環境的加持。我曾在一個小公司工作,不到兩個月就離職了。
為什么呢?
每次下班時間到,大家都會先看看領導有沒有走,確認之后才敢離開。我住得遠,多待一會兒就意味著多花時間和精力在路上。最后實在撐不下去,只能選擇離職。
但你會發現,這背后隱藏的是什么?
一種過度責任感的傳遞。領導很敬業、很努力,下班晚了還在加班,這種行為無形中告訴大家:只有加班才是敬業表現,只有比領導更努力,才能得到認可。
于是,隱形權威的影響下,大家不自覺地產生過度責任感,即使工作已經完成,也覺得自己應該留下來,仿佛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這種文化讓人身心疲憊,陷入一種“自我剝削”的怪圈。
最近兩天,我在看新聞時,發現有不少企業在反對“內卷”了,尤其反對下班時間到,還不走的加班文化,認為在公司浪費水電。
昨天一條新聞上了熱搜,說大疆公司開始強制員工9點下班。其實,現在很多企業也開始強調這種健康的工作模式。
所以,盡管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倡導健康的工作模式,但我們內心深處仍將任務完成度與責任感掛鉤,形成一種“快速響應等于盡責”的思維模式。它是無法快速改變的。
我今天在群里發了一句話:要把責任心當成日常的一部分。如果你覺得自己付出得多,或者,覺得別人不理解你,那可能是因為還沒把責任真正融入到日常里。
然后,幾個朋友還吐槽我:這是卷王語錄。
其實,我想表達的意思是:當把責任心當成理所當然的事,而不是一種負擔,心態會完全不一樣,你不會糾結于別人的看法,也不會在意別人是否理解你。
當全身心投入工作,把自己分內事情做好,你會發現,有一天,別人會評價你:這人靠譜,什么事交給他都放心。
這才是責任心的正向價值。
反過來想想,什么是負面價值?你覺得自己承擔得太多,每天都在努力去推動別人完成他們該做的事,而別人卻沒有盡到自己的義務。這種操勞,已經把自己帶到了一個負面狀態。
就像我3年前,剛開始做自媒體時,天天逼自己寫文章,搞得很煩。后來想為啥一定要天天寫?能不能休息下,兩天一寫?三天一寫?
結果發現,當把一件事從內心放下,反而效率更高。所以,責任心的強,像一把雙刃劍,表面上推動我們不斷努力,其實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內耗,反復鞭策,最終搞得筋疲力盡。
04
如果你是一個責任心很強的人,這種“強”讓你感覺很累,那么,不妨試試我總結的方法。
第一點:學會自我覺察,培養平常心。
平常心,源于佛教,強調在任何環境、情境中保持一種無差別、不偏執(unbiased)的心態。現代心理學中,這一概念可以理解為:盡力而為、順其自然、從容淡定。
它是一種既不過度用力,也不消極懈怠的狀態。如果在網上搜索“平常心”,會發現許多解釋,比如:順其自然、遵循常識、依靠直覺良知(intuition)、真心誠意等。
這些詞匯都指向一種簡單、純粹且不受外界干擾的心境。
用最直白的話來說:該干活時干活,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當我們能夠專注于當下,不被雜念和外界干擾牽絆時,效率往往最高,同時還能避免陷入焦慮、憤怒的情緒出現。
不過,想要保持平常心并不容易,因為每個人都會面臨壓力和難以安撫的情緒。這時,關鍵不是試圖控制情緒,而是學會適應它。
換言之,當能覺察到情緒或壓力出現時,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你應該去適應它反的信號。這是我想分享的第二點。
第三點是,結果很重要,也不要太在意結果。
在我看來,過分在意結果反而會影響表現。舉個例子:射箭時,瞄準靶心固然重要,如果滿腦子都是“我要拿十環”,反而容易發揮失常。
工作和生活也是如此。一旦帶著過高的預期,動作會變形,事情也會變得復雜。“我應當如何,你應該如何”,這是以前在公司里聽到最多的話。
你特別在意自己或他人的預期,工作時難免會受到責任感的束縛,各種各樣的標簽也會帶來心理負擔。
領導突然提出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而你無法完成。這時,最好的辦法是坦誠溝通,一起商討解決方案。但你為了顯得能力強,硬要獨自克服,反而容易陷入尷尬的局面。
此前看到一句流行的話,叫:太用力的人,走不遠,深有感觸。
做好自己該做的,本身就是一種優秀;希望你不要成為一個過于拼命、責任感過強的人。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自己才是,盡力而為就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