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會鐵居民區,發現小區煥新的角落,看到熱心的垃圾分類志愿者,遇見溫馨的銀發夫妻,他都會不由自主地舉起相機,迅速按下快門,將這美景美物美好的人兒定格在相機里;每次社區活動,居民們總會看到他拿著相機抓拍精彩瞬間。他就是88歲的老黨員張錦渭,大家口中的“張師傅”,一名退而不休、服務社區30年的資深攝影愛好者。
退休前的張錦渭是一名鐵路職工,也是《上海鐵道報》的通訊員。1987年,張錦渭家里購置了一臺鳳凰牌205相機,發現圖片比文字更能形象直觀地表達新聞事件后,年過半百的他決定跟著報社攝影記者學攝影。從如何使用相機按鍵到如何抓住主題拍攝人和物,他在實踐中邊學邊拍。不久,一張新聞照片首次被《上海鐵道報》刊登,這給張錦渭增添了堅持下去的信心。1995年,他報名參加了《解放日報》新聞培訓中心的新聞攝影培訓班,新聞攝影作品屢屢獲獎,并被《新民晚報》《文匯報》《城市導報》等報紙雜志刊登。
退休后的張錦渭除了繼續拍攝鐵路新面貌、站車優質服務,外出旅游時也拍了很多祖國大好河山、民族風情的照片。
“我不抽煙不喝酒,也不喜歡打麻將、跳廣場舞,以前喜歡種花,自從愛上攝影后,就專搞攝影、寫作了。”張錦渭說。
因退休后黨組織關系轉到社區的契機,他開始轉戰和深耕社區,用自己攝影和文字方面的特長,在社區這個大舞臺繼續發光發熱。
每次會鐵居委會有活動,張錦渭都會全程參與拍照,而且都會提前個把小時到場,為拍攝做準備。“社區有太多鮮活的拍攝素材了。”張錦渭笑著說。除了平常社區舉行的居民活動、黨支部活動,他還關注垃圾分類、文明城區創建、金婚夫婦、舊改等更廣泛的主題。
2019年至2020年
包括會鐵居民區在內的附近幾個居民區都有動遷地塊,幾十年的棚戶區即將夷為平地,居民們紛紛搬遷,這些畫面觸動了張錦渭,他主動向會鐵居委會提出,要拍下這些舊改的房屋,用鏡頭記錄城市變遷。他花了一段時間,把這些房屋一幢一幢地、多角度地拍攝下來,交給居委會存檔。
幾年前,張錦渭想給小區80歲以上的黨員夫婦拍金婚照,這個想法得到居委會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十幾對老黨員夫婦盛裝到場,還有五六對老夫妻行動不便,張錦渭便上門服務。他還參與了居委會舉辦的鐵路、高鐵進社區攝影人活動,使小區居民既飽了眼福,也開了眼界。
“這是我的第一臺相機,2006年開始用數碼相機,換過佳能、尼康等品牌,但這臺相機是我的最愛。”
采訪中,張錦渭拿出珍藏的“老古董”鳳凰牌相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輕輕撫摸著。
此外,他還展示了家里珍藏了60多年的一本本厚厚的剪報簿,里面保存著他發表在70多家報刊上的7800多篇文章和圖片,按照鐵路內外、工作報道、旅游文章等進行了分類,其中有不少發表在《上海老年報》上的攝影作品,展現了會鐵居民區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張錦渭的鏡頭捕捉的都是居民歡歌笑語的景象,歌詠會、手機攝影培訓、聯歡會……透過這一張張生動真實的圖片,讓更多人看到社區的巨變和居民的幸福生活。“當翻開一篇篇文章和圖片時,往事便如昨日一樣浮現在眼前。”張錦渭在自己撰寫的《30本剪報簿背后的故事》里這樣寫道。
“攝影能讓我心情愉悅,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退休后還能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社區做點貢獻,為居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我感到人生很有意義。”張錦渭說。
如今因為身體原因,他不得不逐漸減少社區活動的拍攝,但這30本剪報簿是他寶貴的財富。一張張照片喚醒了社區記憶,也是張錦渭“追光”人生的見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