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不務正業"的醫藥銷售,跨界創業死磕一顆小小的“鉆頭”,1年竟干成1個多億的大生意……正在北京進行中的2025年全國兩會,民營經濟成為熱詞。財聯社科創四川產研團隊,日前調研成都金牛區,挖掘這些“世界記錄”、“全球首創”、“突破國際巨頭壟斷”……新質創業者們在成都茁壯成長的故事。
醫藥銷售跨界創業 一顆小鉆頭一年干成1億大生意
當43歲的鄭彪在建筑工地上調試第一臺自制方樁旋挖鉆機時,他或許想不到,這個曾被工友們嘲笑"不務正業"的跨界者,即將開啟一場改寫中國基建史的革命。而在成都金牛區這片民營經濟的熱土上,類似的故事正在不斷上演.....
2025年春節,當大多數建筑工地還沉浸在年味中時,川藏鐵路引入線某工地上,一臺藍色旋挖機正向巖層挺進。隨著方形鉆頭精準切削出90度直角樁孔,困擾建筑業三十年的人工挖孔難題被徹底改寫——這居然是成都金牛區一家民營企業——成都欣皓地基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欣皓公司)研發的全球首臺方樁旋挖機。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將傳統人工挖孔30天的工期,縮短至1天,讓施工成本降低至原來的五分之一。從2018年由一位“非科班”創業者“跨界”起步,如已經今手握87項專利、訂單破億!
欣皓公司的創始人鄭彪,經歷頗具傳奇色彩。財聯社科創四川團隊日前對鄭彪進行了專訪。鄭彪是財會專業出身,做過醫藥銷售,2016年才跨界進入建筑行業。彼時,正是中國建筑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棚戶區改造等領域加大投入,而建筑產業歷來是金牛區傳統優勢產業,大有可為。進入建筑行業沒多久,鄭彪敏銳捕捉到方形抗滑樁機械化施工的商機:“傳統人工挖孔安全隱患大、效率低,機械化是必然趨勢。”然而,這一想法起初被質疑為“異想天開”。但經過幾年沉淀,與深入思考,2018年,鄭彪帶著醫藥行業賺取的"第一桶金",“殺入”建筑領域,扎根金牛區成立欣皓公司,開啟了建筑行業地基挖孔技術的攻堅。
技術的開發,并非一帆風順。2020年欣皓公司研發的首代鉆頭試驗僅僅堅持了2分鐘便已經損毀。但鄭彪和他的團隊卻并沒有輕易放棄。在之后的研發中,他們全國各地拜訪上百名專家,自學鉆研機械原理,每天探討技術到凌晨三四點,第二天早晨六七點又重新開始,就這樣花了一年多時間,欣皓公最終研發出“縱向旋轉鉆頭技術”,突破方形樁無法機械成孔的難題。2022年,該項技術成熟落地,建筑行業挖孔難題被攻克,相較于人工挖孔施工效率提升80%,人力成本降低70%。
欣皓公司的技術迅速打開市場。2024年,公司訂單額破億,客戶覆蓋全國十多個省市,并正與中鐵二局、蜀道集團、中鐵二院等頭部國企及西南交通大學等高校展開深度合作,共同申請行業標準。同時,企業在2024年12月獲評四川省重大裝備“首臺套”產品。
在與科創四川的對話中,鄭彪感慨道,"從資質審批到研發補貼,成都金牛區一直給予了極大的支持。"金牛區發改局牽頭推進的“進解優促"工作機制,為企業縮短 60%審批時限,金牛區科技局協助申報“專精特新”,金牛區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在企業融資貸款、知識產權保護、對上政策爭取等工作上靠前服務、隨叫隨到,助其獲評四川省重大裝備首臺套。2024年,欣皓地基以《方形鉆孔灌注樁基用方樁鉆頭》項目斬獲“智匯金牛杯”專利大賽一等獎。“沒有政府的‘陪跑’,我們走不到今天。”鄭彪說。
鄭彪告訴科創四川,公司目前正籌備IPO事宜,希望在2030年前成功上市。除了上市,公司希望全力以赴,從成都出發,在財聯社科創四川等多方“陪跑”助力下,能成為全球細分賽道隱形冠軍。
一批民營企業參與的“全球首創” 正撕開全球數千億大市場
如果說欣皓公司的成長故事,是金牛區民營經濟發展的一角縮影,那么多產業“開花”則繪就了金牛區民營經濟的“滿園春色”。
在低空經濟賽道,從高原物資投送到地震災情建模,騰盾科技研發的“雙尾蝎”無人機創下連續35小時飛行世界紀錄,其高原起降技術攻克極寒低氧環境動力難題,應急救援效率提升300%。手握212項專利,企業近三年營收年均增長109%,雙尾蝎系列產品未來5年產值預計突破50億元,成為低空經濟賽道的“中國名片”。
軌道交通領域,鐵路調車曾因“人車混雜”困擾全球數十年,國軟科技用“無人調車機器人”終結這一難題。AI視覺識別+5G遠程操控,車廂對位誤差小于2厘米,單日調車量從80節躍升至320節,效率提升4倍。企業430項專利支撐起3項“全球首創”,為華為ISV獨立軟件開發商、華為多產品認證服務商。
在生物醫藥賽道,當CAR-T細胞療法大多聚焦血液腫瘤時,賽德特生物瞄準實體瘤“無人區”。其第四代CAR-T技術靶向PD-1/CTLA-4雙免疫檢查點,將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從8個月延長至22個月,三條管線同步進入Ⅱ期臨床。在成都金牛區相關部門協助下,企業聯合華西醫院建設“細胞治療轉化中心”,預計2027年首款藥物上市,服務患者超50萬人,撬動百億級市場。
在數智轉型方面,差旅管理行業長期被國際巨頭壟斷,差旅壹號用自主研發的SaaS系統撕開缺口。自動出票、智能報銷、AI決策模型——一套系統整合20余家央企、1000家上市公司需求,近三年營收年均增長56.6%。2025年全球差旅市場規模將達1500億美元,這家“隱形冠軍”正以國產化方案爭奪話語權。
在能源數字化轉型賽道,成都維泰數智科技有限公司深耕油氣能源行業痛點,以數字孿生、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技術打造Holowells井工程數字孿生平臺等核心產品。公司通過實時數據采集和智能分析,實現油氣田全流程精細化管理,作業效率提升40%,培訓成本降低60%。成立僅兩年,維泰數智已服務中石油、中海油等頭部企業,2024年營收突破1200萬元,企業預計2025年銷售額達3000萬元,2028年突破1億元,目標成為全球油氣數字化轉型的領軍者。
這些“世界記錄”、“全球首創”、“突破國際巨頭壟斷”……新質生產力的崛起,不只有央國企,還有許多出生“草根”的民營企業。科創四川不完全統計,在軌道交通、生物醫藥、數智轉型等賽道,一批優質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突破,正突破國際巨頭壟斷,撕開全球數千億的大市場。
精準服務一路“陪跑” 今天的托舉會換來明天“反哺”
1月16日,金牛區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的會議室內,一場特殊的“問診會”正在進行。氫能產業鏈“鏈主”金星集團提出創新中心申報、用地審批、示范場景落地等7項訴求,區發改局、經信局等8個部門現場“接單”,興川基金、成都城投等6家配套企業同步參會。3小時內,土地調規時限、政策性貸款額度等堵點逐一疏通。“這種‘靶向治療’效率,讓我們敢把50億元氫能裝備項目押在金牛。”金星集團負責人感嘆。
金牛區通過“金字塔體系”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執行,環環相扣,確保政策落地生根。從搭建"進解優促"問題閉環機制,到建立13個街道融資專班;從"一月一行業"資源對接,到小微企業"融資白名單",金牛區構建起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從欣皓地基的“一顆鉆頭”到金星集團的“氫能藍圖”,金牛區用實踐證明:政府的角色不是“指揮者”,而是“園丁”——提供陽光雨露,修剪旁枝雜葉,讓企業自主生長。在這里,政策是“及時雨”而非“一陣風”,服務是“毛細血管”而非“表面工程”。
3月7日,由區民促中心聯合區市場監管局籌辦的首場民企會客廳知識產權賦能“新質民企”創新發展-金牛區專場活動在市民促中心舉行。活動聚焦10家不同發展階段代表企業在專利布局、質押融資等方面的30余個知識產權痛點問題,邀請了9家專業機構進行“一對一”問診賦能,切實以知識產權全鏈條服務為創新型企業保駕護航。這場"及時雨"式的幫扶,再次印證了金牛區"企業出題、政府解題"的精準服務理念。
近幾年,金牛區成立綠色低碳建筑產業聯盟,通過搭建平臺、強鏈補鏈、提升合作等,廣泛吸納綠色建筑行業領軍型組織和創新型企業,加快促進全區綠色低碳建筑產業串珠成鏈、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努力打造全省綠色低碳建筑產業核心區。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金牛全區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速5.8%、民間投資增速47.7%,新增企業經營主體1.19萬戶(其中民營企業1.18萬戶、占比99.2%),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區經濟總量接近50%,民營經濟愈發成為推動金牛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
成都多家民營企業參與這些參與了技術研發的領軍人才及企業實控人在接受科創四川訪談時,許多人都不同的提到了一個關鍵詞:感謝政府一路“陪跑”。
金牛區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科創四川,成都金牛區以政策扶持為引領,以創新驅動為核心,構建起一套完善的民營經濟培育體系。政府不僅為企業提供資金、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還積極搭建平臺,促進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形成產業集群效應。這些“世界記錄”、“全球首創”、“突破國際巨頭壟斷”……,在成都金牛區沃土上茁壯成長,不僅提升了區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力,也為金牛區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新質動力。
過去和今天對優秀民營企業的托舉,換來的一定是更多優秀企業家明天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反哺”。一座公園,生態好了,花自開鳥一定回自來;一座城市,營商環境好了,優秀的企業會不斷冒出來,更多的鏈主企業、跨國巨頭也會主動來這里聚集。
科創四川產業團隊 溫彩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