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日凌晨3時,中南海頤年堂燈火通明。今天晚上的議題是討論出兵援助朝鮮的問題,與會者皆是我軍我黨的關鍵人物。雖然在前一天晚上的會議中,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其他幾位主要領導已經達成了出兵的一致意見,但是毛澤東主席還是希望聽一聽更多人的意見,以豐富決策的依據。
毛澤東主席的開場白是這樣說的,“這是個諸葛亮會,請大家來,談談對出兵援朝的看法,擺一擺出兵的不利條件和困難。”
主席沒有一開始就亮明自己的態度,也是為了讓大家不要有心理壓力,能夠暢所欲言。可是出乎主席預料的是,這個問題一被拿出來,大家的意見便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其中兩個對抗美援朝最關鍵的人物甚至還真的“只擺出兵的不利條件和困難”。
第一個站出來大聲反對出兵的是時任東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崗。如果出兵,東北毫無疑問將變成我軍的直接后方,先期后勤補給資源的大頭肯定要從東北調集,后續后勤補給資源也肯定需要東北轉運。
作為東北地區的一把手,高崗太了解東北地區的情況了,所以他發言時漲得滿臉通紅:“打仗要打實力!出兵援朝,保衛新生的共和國,反對帝國主義霸權,道義上沒錯,可蘇聯比我們力量雄厚,武器不知道比我們好到哪兒去了,他們都不打,為什么要我們打?以我們這么一點力量去跟美國人打仗,即使打勝了,要付出多大代價?”
接著,更讓毛主席吃驚的情況出現了。他欽點的出兵統率林彪,這個他親手一步一步提拔起來的心腹愛將也提出了反對意見,甚至態度比高崗還堅定。最要命的是,林彪的話還有理有據,極具說服力。
和說話時因為激動而漲紅了臉的高崗不同,林彪表現得和往常一樣,說起話來慢條斯理,還帶著一股蔫蔫的勁兒。可雖然林彪的狀態是蔫蔫的,說出的內容卻仿佛千斤鐵錘,砸在了在場眾人的心坎兒上。
“美國人一個師有大炮幾百門,我們一個軍才有三十幾門。他們有空軍,我們沒有。他們有海軍,我們又沒有。這仗怎么打啊?再看看國內,從紅軍打到解放軍,二十幾年就沒停過,人心厭戰吶,極度厭戰,沒有一個老百姓不厭戰,沒有一個戰士不希望和平。現在遍地土匪多如牛毛,老百姓連肚子都吃不飽。以前,為了過上好日子,他們拿起槍跟我們走,現在解放了,又要他們拿槍,他們愿意嗎?”
平平淡淡地說完,安安靜靜地坐下,會場里竟也隨著林彪蔫蔫的發言變得沉默了起來。
毛主席見分歧這么大,大家又都沉默了下來,只好說:“既然這樣,先散會吧,明天再開。”
要說林彪和高崗的意見是錯的?倒也不盡然。如果從客觀條件上來看,他們只是說出了實情罷了,盡管有些讓人泄氣,但那也是實情。可這其中也存在著一個問題,一個以林彪和高崗所處的位置看不到的問題,即新中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安全問題和外交關系問題。
這場“沒有后勤”的戰爭是非打不可的,只不過苦了我們的志愿軍戰士們。
事實上,早在第一次戰役過程中,彭老總作為志愿軍最高指揮官就已經意識到了敵我雙方的補給能力差距。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梁興初的三十八軍奉命阻截美韓軍退路,結果全軍竭盡全力進行機動,卻還是連續三次讓已經驚慌失措的美韓軍憑借后勤優勢逃出了包圍圈。
到了第二次戰役,尤其是長津湖之戰,敵我雙方的后勤補給能力差異進步一地暴露出來。同樣是面對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我軍著單衣啃土豆喝雪水,而被包圍得密不透風的美軍卻憑借著強大的空中補給能力,還能吃上熱牛肉,喝上熱咖啡,甚至還有撲克玩。彭老總說美陸軍多少爺兵,這句評語實在是實至名歸。
相比起美軍,說朝鮮戰爭中的我軍是沒有后勤的一點都不算夸張。
戰爭一開始,天空和白天就都是美國人的了。美國人擁有著全世界最強大的空軍,并且絲毫不吝惜彈藥的消耗。我軍在白天進行活動已經艱難到了即便僅僅是被敵人的空中偵察發現了一輛馬車,都要遭受炸彈轟炸和機炮掃射的地步。
入朝前,我們傾舉國之力,集結了1300余輛車況最好的卡車用于運輸補給物資。但入朝后僅僅一個月,這從牙縫兒里擠出來的1300多輛卡車就被炸爛了1000多輛。其中三十八軍和二十七軍簡直是在比慘。三十八軍配屬的100輛車,在入朝20天后就只剩下了6輛。二十七軍車少一些,僅有45輛,但堅持的時間也短,僅僅7天時間,也只剩下了6輛能跑......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積累的后勤補給經驗除了省吃儉用之外,就是“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但不論是日軍還是國軍,都沒有像美軍這樣堪稱夸張的空中力量。因此,我軍“取之于敵,用之于敵”的戰略構想完全沒有了用武之地。
在第一次戰役和第二次戰役時,我軍最常遇到的情況就是,前腳繳獲的物資還沒來得及伸手去摸,后腳就被聞訊趕來的美軍飛機炸成了飛灰。尤其是在二次戰役期間,有一次我軍一氣兒繳獲了2000多輛從美國本土剛剛運到朝鮮戰場新車,全部都只跑過一兩百公里。結果我軍剛動員俘虜開出來不到200輛,其他的就被數百架聞風而至的美軍飛機炸了個干凈。讓躲在一邊看著的戰士們心疼得無不雙眼滴血。
對普通軍隊來說,打仗一多半打的就是后勤。可這條定律放在我志愿軍戰士身上卻被輕而易舉地打破了。
據統計,在第二次戰役期間,東線戰場和西線戰場的糧食補給始終沒能滿足部隊的最低生存標準。尤其是東線戰場,這個標準堪堪在最低生存標準的二分之一上下徘徊,更不要提更為奢侈的御寒衣物了。志愿軍戰士們往往是穿著草鞋,甚至打著赤腳,餓著肚子,向驚慌失措的敵人發起沖鋒。
根據美軍的統計,相較于投入朝鮮戰場的美軍士兵數量而言,每有一名美軍士兵在前線作戰,在后方就要增加約十三個人為其提供后勤補給服務。而對比我軍的后勤補給體系,這個數字不但倒了過來,還要翻上幾十倍。
相比起美國人全面到無微不至,甚至要為士兵準備充足的避孕套的后勤體系,我軍不但沒有完整的后勤供應體制,一線甚至連專門的后勤部都沒有,僅僅是在志愿軍司令部設置了一個后勤科。如果將負責后勤的人員數量平攤給一線戰斗部隊,平均每一個后勤人員要負責數百人的后勤補給。
更為嚴峻的問題是,就這些數量稀少的后勤補給人員,大頭還都在設置在位于沈陽的東北軍區后勤部。在朝鮮境內負責后勤補給保障的人員居然僅有前線指揮部的十幾個人。換句話說,說成是十幾個人負責了幾十萬大軍的吃穿住用也不為過。
美國人的武器裝備也厲害。坦克,美國人一個軍配屬400余輛,而我軍六個軍一輛都沒有,以一次戰役和二次戰役中我軍的參戰力量來看,單論裝甲力量,我軍甚至還不如朝鮮人。起碼人家還有幾輛沒被炸爛的T-34-85坦克呢。
火炮,美國人一個步兵師就常規配備400多門大口徑火炮,還能隨時得到裝備了更大口徑火炮的遠程炮兵部隊的支援。而我軍一個師最多也只配備一個山炮營,裝備12門五花八門的老古董。
通訊能力,美國人一個師就配備1600多部電臺,無線電通訊覆蓋到班。而我軍一個軍才能配備幾十部電臺,營級以下的通訊聯絡除了哨子,軍號和少得可憐的信號彈,就只能靠雙腿去跑。
就連單兵武器,我軍用的都是老掉牙的家伙什子。比如我們的王牌,三十八軍,九成以上的戰士用的還是日本人都用了四十多年的三八式步槍。就這,子彈還往往帶不足戰斗基數。
從物質條件的方方面面去看,從后勤保障的方方面面去看,我軍都沒有半點取得最終勝利的可能性。但我們就是贏了,憑借著戰士們大無畏的精神,憑借著美國人難以理解的民族凝聚力,憑借著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都不曾擁有的頑強意志,贏下了那場“沒有后勤的戰爭”。
今天我們常說,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抗,拼的就是綜合國力。我國第一次感受到綜合國力這個概念其實就是在朝鮮戰場上。通過挨美國飛機的炸,通過繳獲美國步兵們的咖啡,香煙和撲克牌,通過用集束手榴彈去爆破美國人的重型坦克,通過給凍傷的我軍戰士們做截肢手術,我們切實地體會了一把什么叫做綜合國力上的差距。
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綜合國力”這個詞,使用的是韓先楚將軍最先發明的新詞“整體國家實力”,但概念是一樣的。所以后來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之后,每一位入朝參戰過的將領在回國后做的第一件也是后半生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積極推動國家的工業化,推動國防軍隊的現代化。
今天我們回頭再去看抗美援朝戰爭這場對于我軍來說“沒有后勤的戰爭”,一方面我們一定要銘記志愿軍將士們為國家和民族做出的偉大犧牲,珍惜如今的安定生活。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時刻牢記先烈們用血淚留給我們的教訓,深刻地理解不斷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性。
如果未來我們還要面對一次類似于出兵朝鮮這樣的抉擇,只希望不會因為綜合國力的限制而像過去一樣感到艱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