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跡的人文經濟學
? 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經濟學研究課題組
本文節選自《蘇州奇跡的人文經濟學》第一章
▍已有研究及其局限
從新古典視角出發,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得益于政府推行的制度變革,有效促進了資本積累和勞動力再配置。物質資本積累包括計劃經濟時期通過資源動員實現的大量基礎性投資,以及改革開放以后高國民儲蓄率和對外直接投資帶來的資本形成。勞動力再配置則包括勞動力數量增加和人力資本積累,后者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屬性。在改革開放后,就業人口增加快于總人口增加的 “人口紅利”迅速釋放,原有的人力資本積淀加上教育水平的長足進步,使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力數量和質量得到提高。此外,中國的技術進步也對經濟增長產生了積極的貢獻。
市場化和產權改革是資本、勞動等要素流動和配置優化的前提。通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以及更為明晰的產權界定,經濟交易中的制度成本和組織成本大大降低,經濟主體的活力得以激發。改革后農村經濟、民營經濟與對外經濟的活躍是最好的證據。在更宏觀的層面,改革有效的原因在于發展戰略符合當時的要素稟賦結構,充分利用了中國的后發優勢和相對比較優勢。在計劃經濟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 “趕超戰略”并不符合中國要素稟賦的 “比較優勢”,改革開放后采取的外向型發展戰略推動了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實現了二元經濟結構的轉換。因此,中國的增長成就也被認為得益于中國采用了 “標準的經濟增長藥方”,而政策的提出和實施要得益于改革初期較為平等的社會結構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符合社會利益的政府組織。
新古典理論預測,市場化的要素流動會使得地區間趨于平衡,但是改革后中國的地區間差距先縮小、后擴大。經濟趨同的設想不再成立,各地區所面臨的初始條件和制度條件差異在分析中就顯得尤為關鍵。相較于落后地區,發達地區擁有更大的地方自由度,得到更多貿易和投資。在初始條件方面,除了改革初期的實物和人力資本存量,地理條件等因素則更根本地影響了政策的效應。沿海省份明顯更具地理優勢,因而得以降低運輸和通信成本,進而吸引更多的外國直接投資和外來勞動力。此外,各省份的地形特征差異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也各不相同,進而影響了各地的產業結構和轉型進程。相比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在發展工業時推行的戰略更違背比較優勢戰略,造成地區差距逐漸擴大。在制度條件方面,重工業發展戰略、分權程度和開放程度可能成為主要的因素。并且,由于初始條件的差異,中央采用的制度也可能具有偏向性,最為典型的制度安排便是地方試點機制。由于地方能接受到的政策利好和試點機會是有差異的,試點給經濟帶來的效益和 “制度企業家”的作用也就具有明顯差異。
隨著改革進程的深入,中國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的 “雙奇跡”對已有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中國采用了與西方國家截然不同的社會主義體制,依然獲得了經濟成功。而同為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卻在經濟轉軌中走向瓦解。究其原因,中國通過漸進式改革連接起了舊體制與新體制,在帶來充分變革的同時緩解了對舊體制的沖擊。各種過渡性經濟制度在已有體制約束下改進了經濟績效。這些制度包括農村改革、雙軌價格制度和國有企業改革等等。隨著改革深入后特定約束解除,過渡性制度消失或發生演變。過渡性制度彼此配合,不僅保證了改革的順利進行,而且防止了制度尋租行為對經濟發展造成的阻礙,這一切得益于中央與地方不斷的互動調適。中國的經濟體制在改革開放前就有分權傳統,改革開放后的財政分權進一步激勵了地方政府發展經濟。財政分權不僅降低了企業的稅負,還推動了更多地方試驗,成為改革的潤滑劑。與地方經濟分權的體制相匹配,政治體制鼓勵了地方競爭,縣域之間的競爭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已有理論主要從經濟高速增長現象與改革進程的漸進性與穩定性兩個方面,采用新古典經濟學與制度經濟學的框架,對 “中國奇跡”進行解答。盡管文化變遷對個人行為和國家發展具有重大制約作用的事實受到了古典經濟學的重視,在現代經濟學當中卻遭到忽視,人文因素成為抽象化、同質化的經濟要素,對 “中國奇跡”的解讀也無法避免主流理論所具有的特征和局限。作為經濟中最主要的主體———人,其行為受到社會歷史制度條件的影響,其觀念及形成的社會合力和人文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特定政策能否扎根,對于五千年燦爛文明蘊含的優秀基因以什么形式留存、又在什么條件下能夠重煥生機,傳統理論只是令人遺憾地不加關注或一筆帶過。
▍人文基因的轉化與創新對中國奇跡的促進作用
“中國奇跡”的人文經濟學同樣包含兩大問題:第一,中國歷史上與經濟發展相關的人文基因是什么;第二,這些人文基因如何通過轉化創新作用于當代經濟。中國傳統人文基因所培育出的人文環境有利于農業文明的成熟和發展,使得中國的經濟前所未有地領先于世界。但是,當人文環境與工業化文明產生碰撞時,原有的人文基因產生的人文精神必須進行相應轉化,實現知識的更新、價值的重估、社會氣質的轉變和創新的萌生,才能適應現代化的需求。
中國并未經過徹底的反宗教反傳統運動,人文基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歷史積淀而成的,具有很強的統一性和連續性,不可能輕易移植外來的文化。一方面,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成熟的語言文字體系,部分地區發展出的先進教育、技術和城市文化,還孕育了傳統商業文化,在有限的交通條件和對外交往背景下形成了一定范圍內活躍的市場經濟。另一方面,為了維系龐大社會的穩定,從而鞏固統治,中央政府也不得不通過強調農耕文化、抑制商業文化、限制對外開放來對社會施加影響,由此形成了有序而保守的人文環境。這種人文環境并不適應大范圍的市場經濟活動。這些文化起到了面對現代化浪潮的緩沖作用,沒有使得整個國家陷入混亂和失去方向。即便在戰爭年代,龐大的基層社會依然依其原有秩序運行。
因此,對原有的價值體系進行徹底的批判和清除,往往伴隨著猛烈的革命沖擊。對于中國來說,新民主主義革命帶來了平等的社會條件,更有利于新的思想價值發揮作用。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將原有的制度推翻,社會秩序得到根本改變,延續數千年的依賴于土地占有的社會分層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是,一個社會的人文基因不可能被完全抹去。面對激烈的制度變革,鄉土文化仍然作為維持穩定的社會紐帶發揮著作用。
外來的新思想在長期中與已有文化體系逐步融合。改革開放后,在全球化與科技革命、思想轉變與解放、現代國家法治體系等契機作用之下,現代市場制度被引入,不僅是原有的人力資本、企業家精神與制度企業家精神顯現出來,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精神也實現了創造性轉化,新的人文環境與市場化浪潮實現了結合。那些改革開放后發展好的地區,恰恰是傳統時期就存在有利的經濟地理條件并發展出對應人文積淀的地區。在去除了政策限制、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后,人文市場經濟才能發展起來。歷經轉化和創新的人文基因,通過對人力資本、企業家精神與政府治理的影響,構建既有共同性也有獨特性的市場規則,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本底。社會崇文重教的風氣促進了豐富人力資本的積累,企業家開拓與責任兼備的精神促進了市場發展,政府的善治保證了各要素的優化組合,由上述因素共同形成的人文環境是經濟奇跡的基礎。
具體來說,中國長期的知識教育體系的積淀和傳承,使得中國在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發展上得到對應的人文人力資本競爭優勢;結合現代法治和市場環境催生出的現代企業家精神,既能容納逐利的動機和創新的激勵,又包含家國情懷,充滿對社會大眾的關注和利他主義,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同時維持社會的和諧秩序;獨特的政治文化要求官員不為選民負責,而是為民眾負責,這與西方的民主問責制有極大的不同。中國 “官場 + 市場”的雙層市場模式不僅使地方政府成為企業的 “幫助之手”,而且催生了 “制度企業家”,促成了地方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的合作和共同發展。
由此,改革開放后的中國人文環境包含了政府、企業和居民的互動,這些經濟主體的良性互動促進了傳統優秀文化、外來的有利因素的結合,推動了市場化、經濟現代化和治理現代化,構建了新的秩序和組織,使得轉化后的人文精神扎根并發揮作用。歷史人文環境中開放、包容、實用的人文基因,能夠使得社會中各經濟主體更強烈地追求技術創新。創新氛圍有利于促進傳統商人的轉型,催生現代企業家,企業家精神因而成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人文特質,推動現代市場不斷擴大。與此同時,現代市場所需要的普遍信任引致了對現代法治的需求,現代政府為社會治理和市場環境保駕護航。現代經濟也將不斷催生對創新人才的需求,現代教育在人們的強烈需求和政府的推動下不斷發展。由此,歷史人文基因通過轉化與創新形成現代人文環境,促進經濟奇跡的創造。
已有發展研究主要從新古典主義理論出發,利用西方經驗總結出的增長模型和制度框架嵌套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充斥著理性主義與制度主義的色彩,忽視了人文因素的作用。對于落后國家來說,即便在資本積累與制度選擇方面對標西方,發展仍可能有不可持續的問題,原因就在于存在于人腦中的觀念和社會關系無法通過模仿被改造,不足以支撐長期的要素改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正是在保持傳統文化優勢的基礎上,站在較高起點上發展體現時代和科技特征的現代人文環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因此,對 “中國奇跡”的研究必須討論 “舊事物中可以生長出來的新東西”,指出傳統人文因素發生了什么轉化,以及什么樣的變革導向了有益的文化轉化。
人文基因的轉化、創新是有利于現代化的人文市場經濟出現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不可忽視一個國家的人文基因。盲目照搬他國的發展模式而忽略本地文化和實際情況,通常難以取得成功,甚至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發展困境。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文基因的創造性轉化與人文市場經濟的結合。如果不對傳統人文基因施加影響,構建新的人文環境,傳統經濟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轉型。市場規則同樣需要適應一個社會獨有的人文環境,才能實現市場體制與人文經濟的共生共演。人文基因很難在內生的人文環境中發生轉化,必須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推動人文環境和人文特質的現代轉型。只有建立富有生命力的核心價值觀,才能不斷激發出企業家精神,為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動力。除了直接增加創新文化的供給,還可以通過對現存制度進行不斷的反思和重估,創造文化生長的制度土壤,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持久的動力。
中國經濟面臨著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困境,如何促成更高質量文化的形成,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人文經濟學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需要研究如何創造性地對中國傳統文化加以繼承和擴展。傳統文化為中國人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觀體系,但其中也包含了農業社會的獨特價值觀念,容納了一些有益于社會進步的思想認識。這就要求創造性地繼承和擴展傳統文化,確立起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文化體系。需要研究如何孕育創新文化。對于現代社會而言,創新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不竭源泉,但創新文化不是現成的,它必須由良好的社會經濟條件孕育而出。西方世界科技革命的源頭是偶然的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必須有適宜的土壤,也就是與商業市場、政治市場和思想市場相結合,才能使現代化、世俗化的文明勝出,促進社會的人力資本積累。與西方不同,中國的大眾啟蒙并未徹底發生,并長期依賴實用型技術來發展經濟。在面向世界的前提下,需要研究如何 “創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創造產生科學、藝術等等的時間”,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增加文化投入、文化供給,推動教育引領科技創新。需要研究在經濟秩序趨于市場化的同時,如何優化社會治理文化,維持社會的穩定。要理解并尊重各地區、各群體的價值觀,加大人們對中國發展方向的認同度,增強社會凝聚力,減少改革的阻力。
更重要的是,文明的發展一定是以文明和諧共生為前提,而不是以文明沖突或此消彼長作為結尾。文化的差異性是文化適應、文化創新的前提。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重大沖擊,要研究如何應對各類文化沖擊,保持開放的態度,加以有效吸收和充分融合。近代的中國人在被堅船利炮驚醒后,才開始調整自己思考問題的價值坐標,批判地反思傳統觀念的有效性。未來的文明形態并沒有預設的形狀,但一定是與外來文明不斷交匯的結果。在研究人文因素如何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融入世界視角,將國際交互考慮在內。
蘇州奇跡的人文經濟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5-1
ISBN:9787300334837
【內容簡介】
蘇州經濟的繁榮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后將現代經濟發展的要素與蘇州的人文精神氣質有機結合,通過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和人文基因的傳承、轉化與創新,形成人文人力資本、人文企業家精神、人文政府治理、人文市場制度秩序的人文現代市場經濟環境,為蘇州提供了既有市場規則又有道德約束的現代市場秩序,創造了“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的人文經濟典范。
【目錄】
總 論 蘇州奇跡的人文經濟學/1
一、人文與經濟/1
二、從大分流到蘇州奇跡/7
三、人文經濟學:蘇州奇跡的根本力量/13
四、蘇州文明新形態/26
五、人文經濟學與中國式現代化/42
第一篇 理 論
第一章 人文經濟學:一個研究框架/51
一、文化納入發展/51
二、已有人文經濟研究:一個評述/54
三、經濟發展的人文環境/60
四、中國奇跡的人文經濟學/65
第二篇 從大分流到蘇州奇跡
第二章 蘇州之謎:穿越歷史的透視/75
一、蘇州的輝煌:工業革命之前的蘇州/75
二、大分流:抓住機遇的英國/85
三、現代之痛:錯失機遇的蘇州/93
第三章 蘇州奇跡:勇立潮頭的力量/101
一、經濟快速高質量增長/101
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114
三、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125
四、可持續的包容式增長/135
第三篇 蘇州奇跡的人文經濟密碼
第四章 蘇州的人文基因與創造性轉化/147
一、蘇州的歷史文化基因/147
二、歷史人文基因的形成/172
三、歷史人文基因的轉化與創新/176
四、蘇州人文精神的現代表現/182
第五章 蘇州的人文人力資本/199
一、蘇州人文人力資本的特征/199
二、現代人文人力資本與蘇州奇跡/212
三、人文人力資本在蘇州經濟奇跡中的作用/219
第六章 蘇州的人文政府/222
一、“文化政府經濟”的關系/223
二、蘇州的人文政府與高水平市場治理/229
三、蘇州的人文政府與有序社會治理/254
第七章 蘇州的人文市場制度/259
一、人文市場制度的特征/260
二、蘇州歷史上的人文市場制度特征與表現/263
三、蘇州現代人文市場制度的特征與表現/270
第八章 蘇州的人文企業家精神/279
一、蘇州人文企業家精神的特征/280
二、歷史上蘇州人文企業家精神的表現與績效/283
三、現代人文企業家精神與蘇州企業發展奇跡/293
第四篇 蘇州的現代文明新形態
第九章 蘇州的現代農業農村文明/311
一、蘇州的農業農村現代化/312
二、蘇州鄉土文明的人文基因內核/316
三、蘇州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人文經濟學/322
四、開弦弓村:一個村莊的農業農村現代化/327
第十章 蘇州的現代工業文明/338
一、蘇州傳統產業的現代化/339
二、蘇州高科技制造業的現代化/349
三、蘇州的文化基因與工業化/360
第十一章 蘇州的現代城市文明/368
一、悠久的城市空間治理傳統/368
二、蘇州城市文明人文基因的創造性轉化/387
三、蘇州現代城市文明的人文空間秩序/398
四、蘇州現代城市文明的人文經濟學/410
第十二章 蘇州的現代社會治理文明/419
一、蘇州人文社會治理的特征/419
二、歷史上蘇州人文社會治理的表現與績效/426
三、蘇州現代社會治理文明與“蘇州奇跡”/430
后 記 /44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