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懷化市的沅陵縣是個和“少帥”張學良有密切關系的地方,這里是他囚居生涯的第六站,年輕的少帥曾在沅陵鳳凰山古寺中孤獨地度過了16個月。
囚居張學良的鳳凰山位于沅陵城東,山腳就是源遠流長的沅江水。山中一片青蔥,林中的石階和小路似乎都要被勃勃生長的草木侵占,顯得格外幽深曲折。
從山腳往山頂走,一路隔著茂密的樹木可以看到沅江水和沅陵縣城,望江臺則是最佳觀賞點——憑欄遠望,視野開闊,一江沅水和小城風光盡收眼底。
沿途經過不少人文建筑,大多和抗日時期有關。少帥紀念館面積不大,黑白照片簡單勾勒出張學良被囚禁的前因后果,模糊的照片盡顯滄桑,靜靜凝視,仿佛在看一段已經隔了許久卻依然讓人悲痛的往事。
“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立于1941年,是為湘西抗日部隊中的陣亡將士而立。它默默佇立在路邊,石碑不大,卻任誰也不會淡漠地匆匆而過。
山頂的鳳凰寺就是當初張學良被囚禁居住的地方。寺廟建于明萬歷年間,寺不大,清靜寂寥,這樣的地方適合古代喜歡隱居的世外高人,卻并不適合抗戰年代想要保家衛國、一洗雪恥的張學良。
“幽禁中的少帥”雕像靜立在寺廟門口,眉宇間帶著憂愁,讓人似乎能隔著時空感受到彼時張學良壯志未酬的悲憤和空有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的無奈。
寺內建筑沿著山勢而建,高低錯落,紅墻褐瓦,因為面積不大而顯得精巧。
從斑駁的外觀,墻上的青苔和檐上夾縫間細密的雜草能看出寺廟已經有了相當年月,一派古樸氣質。殿宇中的佛像坐了幾百年,沉默地看著時光流轉,世事沉浮,不知當時的張學良是否曾與佛像對坐,是否因身在困厄、無計可施而求助神佛。
不像人氣旺盛的寺院,鳳凰寺內難得見到進香的香客,香爐甚至都熄了火?;蛟S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座寺廟因“少帥”的到來而變得另有一番意義,祈愿和拜神佛已是次要。
山叫鳳凰山,寺叫鳳凰寺,怎奈鳳凰折翅再難飛天。又何其慶幸,名“中國”的這只鳳凰在烽火中涅槃重生,終于振翅,翱翔九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