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6月,孔祥熙與希特勒
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抗戰前期美國賣給日本石油、鋼鐵、機器設備,支撐了日本戰爭機器,充當了日本侵華的最大幫兇。
如果這個結論成立,那中國也將處于尷尬的境地。
因為同一時期,中國也在向德國大量出售鎢、銻等礦產,為希特勒擴軍備戰提供必不可少的戰略性資源。
如果說美國賣給日本的廢鋼鐵,變成了射殺中國人民的子彈,那中國賣給德國的鎢砂變成了什么?我想,肯定不僅僅是燈泡絲。
有人會疑問,鎢砂豈能和石油、鋼鐵相提并論,性質能一樣嗎?
其實一樣的。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德國退出國聯和裁軍會議,著手整軍備戰,開足馬力發展軍事工業,這要求德國在短期內獲得充足的戰略資源。
然而,德國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除了煤炭不缺什么都缺,80%的石油和鐵礦石、70%的銅礦、90%的錫以及99%的鎢和銻都需要進口。
前面幾種資源好說,蘇聯的石油、瑞典的鐵礦石······有錢就能買到,但鎢、銻等稀有金屬礦石不同,軍工屬性太強,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鎢合金和銻合金是制造高強度槍管、炮管、裝甲板、穿甲彈以及飛機中抗高溫部件必不可少的材料,直到今天,全球80%的鎢礦仍用于軍工產業。
一戰時期,德國就吃了稀有金屬資源缺乏的虧,由于戰前儲備不足,戰后德國稀有金屬資源很快耗盡,導致軍工產品質量下滑,使用年限縮短,這又反過來會消耗更多其他資源,使得物資本就處于劣勢的德國雪上加霜。
在倫敦國際市場上,鎢、銻資源被英國、美國、法國把持,為防范德國重整軍備,這些國家一直限制甚至禁止德國進口。
換句話說,鎢和銻這兩種戰略資源,是卡德國軍工脖子的重要東西,希特勒想要雄起,必須找別的路子搞到大量的鎢和銻。
這個路子,就在南中國的崇山峻嶺之中。當時,中國的鎢礦和銻礦,儲量和產量都是世界第一,品質也好。
以鎢礦為例,1918年中國鎢礦產量已居世界首位,此后長期占據全球約一半的份額。
民國時期的鎢砂開采
希特勒上臺前,德國一直通過民間渠道,從中國進口鎢砂,隨著希特勒雄心勃勃的擴軍備戰計劃出爐,民間渠道獲取的鎢礦,已遠遠不能滿足德國的需要。
德國工業發達,急需鎢、銻等稀有礦產,中國鎢、銻等稀有礦產資源豐富,面臨日本的步步緊逼,急需購買軍火和工業設備,為抗戰做準備。
雙方相互需要,一拍即合。
德國繞開國際市場,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直接和中國交易,用軍火和工業設備換取中國的鎢、銻等農礦產資源,這樣既可以節省寶貴的外匯,也可以消化過剩的工業產能。
很快,德國軍事顧問、軍事物資、工業設備涌入中國,幫助中國提升軍事實力,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這些行為的背后,始終圍繞著一個中心目的——戰略資源,用德國軍事顧問塞克特將軍的話說:原料問題是我們政策的焦點。
為了更高效地從中國獲取鎢、銻等礦產資源,1934年1月,德國專門成立了合步樓公司,它表面上是個私人公司,背后卻站著德國國防軍、經濟部以及國家銀行,執行德國國家意志。
1934年,德國從中國進口了2510噸鎢砂,到1938年,這一數字已增長為8962噸。1934年至1938年,德國從中國進口了29384噸鎢砂,占其鎢砂進口總量的63.1%。
1噸鎢礦可用于制造3萬發穿甲彈,1噸銻礦可用于制造500挺機槍。
當江西、湖南的農民們,用扁擔挑著一筐筐鎢礦石、銻礦石排隊換錢的同時,他們或許不會知道,這些礦石會跨越半個地球,融進一發發穿甲彈、一根根炮管里,從德國兵工廠車間里排隊出廠,夸張一點講,沒有中國的鎢砂,就沒有橫掃歐洲的德軍裝甲師。
1938年,隨著中德關系急轉直下,資源換軍火的游戲走到了盡頭。
中日戰爭爆發后,希特勒必須在中日之間二選一,雖然他在“四年計劃”中規定的戰略原料指標尚未完成,但他還是選擇了實力更強的日本,下令停止向中國出售軍火,召回德國軍事顧問,中國不得不停止向德國提供戰略資源。
問題來了:當這些鎢砂變成閃擊波蘭的炮彈,國民政府有過道義負擔嗎?
不重要。即使有道義負擔,也是一閃而過,該賣還得賣。
1939年10月,也就是德國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后,孔祥熙對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說,如果德國同意繼續用武器換鎢砂的話,中國保證在今后50年內向德國提供鎢砂。
德國挑起戰爭正義與否,國民政府并不是很關心,相比道義,它更關心現實,現實是鎢砂能從德國換武器,哪怕是一發炮彈、一頂鋼盔,也能讓前線抗日將士減少流血犧牲,幫助中國苦撐得更久一點。
戴德式鋼盔的中國士兵
自己都處于絕境的時候,本民族的生存權肯定是第一位的。
這種情況下,能說國民政府是德國發動世界大戰的幫兇嗎?
回到最初的問題,美國人向日本出口石油、鋼鐵,也是基于現實考慮,說白點就是唯利是圖,就是賺錢。只要錢到位,不管是誰,不管什么東西,美國商人都可以交易。
有人會說,中國是為了生存別無選擇,美國是為了賺錢,它有選擇,可以選擇不“作惡”。
這就有點強人所難了,每個國家都有它的根本利益,對中國而言是生存,對美國而言是經濟——沒有人比美國人更懂商品賣不出去的痛苦。
退一步講,即使美國人不賣石油和鋼鐵給日本,其他國家包括蘇聯也會填補這個巨大市場——二戰期間,蘇聯暗地里沒少賣石油和煤炭給日本。
所以,不能簡單的將國際貿易尤其是資源貿易等同于幫兇,全球化時代,要用全球化視野看問題。試問,如果你打的螺絲出現在了烏東平原,那你也是幫兇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