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于良史《春山夜月》
釋義:伸手捧起一汪清泉,那水中倒映的月亮仿佛就在手中;輕輕擺弄花朵,花香便沾滿了衣裳。
詩人“掬水” 這一動作,托起月下的清泉,從而讓無形的月光有了可觸可感的實體;以衣袖為箋,收錄山花的私語,短短十字便將視覺、觸覺與嗅覺完美融合,勾勒出一幅詩意盎然的春夜山林圖。
“掬水” 這一動作,讓無形的月光有了可觸可感的實體,仿佛真能將月亮捧在掌心,充滿童趣與浪漫。“弄花” 則從觸覺出發,而 “香滿衣” 又從嗅覺展現,花香縈繞,仿佛能聞到那淡雅芬芳。
詩人與自然親密接觸,"月在手"的哲學意趣,讓我們仿若身臨其境,沉浸在這充滿詩意與美好的春夜之中。
貳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王雱《眼兒媚》
釋義:海棠花還未被春雨打濕,梨花卻已如雪花般紛紛飄落,轉眼間,春光悄然過半。
海棠與梨花,一未雨,一先雪,詩人以對春天細微變化的敏銳捕捉,讓這兩種花形成鮮明對比,生動展現出春天不同階段花朵的狀態的同時,還隱喻時光的經緯。
"未雨"暗藏花事將盡的預言,"先雪"則讓飄零的梨瓣化作時間的碎屑,“一半春休” 則有春色不等人的意思。
這句詩雖然沒有直白表示,卻將春光的流逝具象為可見的刻度,流露出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飄落的不僅是花朵,更是詞人指尖流瀉的春之挽歌。
叁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秦觀《春日》
釋義:芍藥花飽含著春日的露珠,好似在流淚,而薔薇花在清晨的枝頭慵懶地臥著,毫無力氣。
秦觀用擬人的手法,讓草木成為情感的載體,勾勒雨后晨光。
芍藥"含春淚",花瓣上的露珠賦予芍藥深婉的愁思,折射出整個春天的濕潤與惆悵。薔薇"臥曉枝",令薔薇化身 “無力” 嬌弱慵懶的美人,勾勒出時光的倦意。生動地展現出雨后春花的嬌柔姿態。
這種擬人化手法不著痕跡,讓草木成為春天的抒情詩人,在晨光熹微中低吟著生命的柔韌與脆弱,傳達出詩人對春日細微之美的喜愛與珍視,讓人沉浸在這春天氛圍中。
肆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
蘇軾《西江月?頃在黃州》
釋義:這一溪美好的風月景致實在令人憐惜,千萬不要讓馬蹄踏碎溪中月影,攪碎那如玉般皎潔的春夜。
此句之美,在于其獨特的想象與對自然的熱愛。
“瓊瑤” 本指美玉,蘇軾將倒映星月的溪水比作散落的瓊瑤美玉,形象地寫出月色的皎潔與珍貴。"踏碎"二字讓無形的月光有了琉璃般的脆響。
馬蹄聲本是尋常,在詞人耳中卻成了打碎玉盤的清響。“可惜”“莫教” 這樣的口吻,又讓溪水與月色當作有生命的事物。
這種對自然美近乎虔誠的呵護,讓春夜不再是背景,而成為需要輕手輕腳呵護的易碎品,折射出詩人澄明如水的赤子之心。
伍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如夢令》
釋義:你可知道,經過一夜風雨,刺客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李清照以新穎獨特的語言,用“綠肥紅瘦” 四個字完成對春逝最精妙的速寫。
“肥” 形容綠葉的茂盛,以 “瘦” 描繪紅花的凋零,"肥瘦"之比讓植物生長成為可視的生命曲線,形象生動且富有創造性。
"知否"的疊問,如雨打芭蕉,將少女惜春的焦灼之心表達的淋漓盡致。彷佛昨夜風雨帶走不止是紅色花瓣,更是那無憂無慮的少女時光。
陸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望江南》
釋義:南朝遺留下來古寺林立,如今多少佛閣都籠罩于迷蒙春雨之中。
杜牧以煙雨為紗,將歷史的滄桑感編織進春日畫卷,以眼前朦朧意境呈現出宏大的歷史視野。
“四百八十寺” 展現出南朝時期佛教的興盛,讓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而 “煙雨” 朦朧,彷佛那王朝興衰、佛法盛寂,此刻都融作眼前水墨,讓我們在欣賞這朦朧春景的同時,也陷入對歷史變遷的思考。
春雨不再只是自然現象,而成為歷史的溶劑,它們不僅滋潤了大地,更模糊了歷史的輪廓,江南春色浸透了時間的禪意,甚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