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恒言》里面的這樣一個故事:官吏薛偉在夢中化為湖中鯉魚,恰遇漁夫垂釣,明知魚餌在鉤,卻耐不住餌香撲鼻,張口咬餌,結果被釣。這就叫“眼里識得破,肚中忍不過”。識得破為何忍不過,原因就在于面對誘惑遏制不住欲望。
《佛本行經》里說:“山羊被殺因聲死,飛蛾投燈由火色。水魚懸釣為吞餌,世人趣死以境牽。”《菜根譚》中也說:“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聽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事物乎?”《禮記·曲禮上》:“敖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宇宙之大,尚有邊際,人的欲望卻是無窮無盡的;寡欲而知足,才能劃出一個限度。“傲不可漲,欲不可縱。”人應該學會遏制自己的欲望,防止跌入金錢和美色陷阱而不能自拔,否則遲早要成為別人籠中鳥、網中魚,無法自主,最后只會落得個不堪的結局。《顏氏家訓》“止足”提出,凡事知止知足,不能放縱欲望。
人生無限的風光與風流總要被時光的車輪無情輾過,這種情緒,難以化解。有些東西,我們通過努力可以得到,比如說錢財,比如說地位,比如說學識,甚至比如說風度,比如說美貌,皆有方法途徑可以抵達,只要人肯下功夫就成。但得到了又能怎樣?臨閉眼之時,才發現這些其實都是“小問題”,大的問題是我們的生死去來,都不由我們做主。當面對這些大問題時,那些我們曾經念念不忘、曾經為之辛苦奮斗的人生目標,都變得不值一提,隨著云淡去,隨著風飄走。普通人總是在最后關鍵時刻才會明白這個道理,甚至如葛朗臺臨死之前都要看一眼他的金幣袋子,不知這些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我們將一生的時光、精力、歡笑、痛苦都拴系在這些無用的東西之上,沒有意識到或者說時常故意忽略最后的一“了”,而當向終點張望時,誰又能毫不茫然,知機認命、樂天而行呢?太多時候,我們總是看重一“我”之得失,總是在如水生活中千般計較,貧富、多少、貴賤、大小、好壞等等,脫不出身來。
因此,人的一生要恪守做人的原則,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欲不可縱,嚴格自律,慎獨慎微、慎友慎趣。物極必反,過猶不及,這就是樸素的人生辯證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