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盆油!你的后面我在的呢!
我不是在發(fā)瘋,我只是在展示一下最近的語言學習成果。
這幾天,一個新疆交警用極其抽象的方式宣傳不要酒駕,沒想到卻魔性出圈,
“啤酒 ? 高檔的啤酒 ? ”
“喝 酒 ? 車 子 ? 不 開 ?”
一下子讓“新疆馕言文”成了互聯(lián)網(wǎng)上最熱門的“語言文化”。
新疆馕言文,開口像喝了假酒
新疆的語言可能沒想到,它會以這樣一種方式出圈。
魔性的語調、搞笑的表情,讓網(wǎng)友們過目不忘。
沒有一個中文用戶能在新疆話里一聲不笑。
飄忽不定的主謂賓、各種稀奇古怪的比喻,仿佛焚書坑儒一般,讓語文老師十幾年來的努力頓時化為烏有。
學霸們還總結出了馕言文的公式。
“讓人癡迷的倒裝+放飛的比喻+谷歌式直譯風格=馕言文?!?/strong>
發(fā)瘋般的語序,像極了做了一晚上ppt,沒來得及保存電腦就自動格式化時,腦子里那平地一聲驚雷。
熟悉的用詞但陌生的語法,你看懂了,但又好像看不懂。
馕言文只描述,從不做價值判斷。
就像偷錢不是偷錢,而是你的手路過了我的錢包。
他們喜歡用各種比喻。
亙古未有的形容平等地解放現(xiàn)代人每一種精神內耗。
新疆人不是在說話,他們是在嘴里放煙花。
“誰放屁了”可以更加優(yōu)雅。
“誰在這個地方勾子(屁股)里面放口哨了”。
就連“被你家狗咬了”都可以有餓了么版本。
“你家那個不穿衣服的巴郎子(孩子)嘛,我的腿上它狠狠地開飯了?!?/p>
就連表白,轉換成新疆話都更加具有層次感。
“伊犁河的水嘛嘩啦啦流的呢,我想你的心嘛咚咚咚跳的呢”。
實用又傳神,嚴肅又浪漫。
還有那句“天上星星一個偷,往你眼里一個放”。
打得你眼冒金星?
不,是夸你的眼睛像星星一樣漂亮。
新疆話這種不加修飾的瘋感主要源于多民族語言混合帶來的全新語言邏輯。
新疆多達47個民族聚居,因而他們的漢語方言不同程度借用了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蒙古語、滿語等多個少數(shù)民族語言。
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習慣和漢語差別很大。
漢語語序習慣為主謂賓,但在維吾爾語里,就會變成主賓謂。
“我喝水”,就會變成“我水喝”。
而哈薩克語注重“動作-結果”的完整性表達,所以他們會使用很多倒裝句、把字句,這樣就可以把賓語提前,更加突出動作的結果和影響。
如果實在想不到描述這個動作的詞,就用最樸實的底層邏輯去解釋,再加上倒裝句和把字句。
所以,“他喝水嗆住了”,就成了“水把他掐住了”。
“我想要你的香菜根”不知道怎么描述,用最樸實的邏輯,就成了“你把你的香菜腿給我”。
就此,馕言文那種不顧他人死活的瘋感便形成了。
此外,由于在語音上,新疆漢語又吸納了蘭銀官話、中原官話、北京官話等特點。
不僅前后鼻音不分,還有很多濁音、擦音的發(fā)音效果。
用這種帶著孜然味的口音講馕言文,一開口當然更像喝了假酒。
最有網(wǎng)感的方言,分分鐘出圈?
如果說哪里的方言最容易出圈,那一定非西南和川渝地區(qū)莫屬。
云南話幾乎在每個賽季都能成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頂流。
早在抽象這個詞還沒有誕生的時候,云南話就已經(jīng)憑借山歌《老司機帶帶我》提前走上了抽象之路。
在交通工具這塊,但凡能用于代步的,通通用“張”作為量詞。
普通話:一輛車,云南話:一張車;
普通話:一架飛機,云南話:一張飛機
所以,當云南朋友對你說“我喊張滴滴來送你”時,千萬不要問號三連:
“什么張滴滴?張滴滴是誰?他為什么來送我?”
他可能只是單純地想叫輛滴滴送你。
而等到真正要用到“張”這個量詞的時候,他們反而又不用了。
普通話:一張床,云南話:一撐床。
“渣男”這個詞,沒準也是來源于云南方言。
因為那里用“渣”形容各種貶義的東西,管小氣叫渣精,壞了爛了是爛渣巴。
同樣的,還有貴州話。
貴州是一個福地,他們的祥瑞來自于嘴里。
你和一個貴州人聊天,聊不了兩句他就要敬一句神明,問候一句蒼天。
比如,你說今天天氣真差;貴州人聽到了就會說“天,菩薩,這種天氣你也嫌差?”
地上積水,貴州人看見了就會說,“地爺嘞,這個路怕是拿給鬼走的吧。”
貴州話仿佛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了舌尖,每一個字都是從舌尖緊抵門牙的那一點空隙里蹦出來的。
開車接你,到了貴州話那邊,可能就變成了“開車ji你”。
招呼你,他們說出來,就變成了“招fu你”。
之所以有這種抽象感,一部分是因為云貴方言聲調變化多樣。
云貴方言中存在大量的連讀、音變現(xiàn)象,比如音節(jié)合并、聲母或韻母的弱化等。
這種音變使得方言聽起來非常模糊,很容易讓聽的人產生空耳。
再加上他們的聲調變化多樣,某些語調可能會突然升高或降低,給人一種跳躍感。
像“好嗨呦”中的“嗨”字就會被拉長或加重,這種較大起伏的語調就會給聽的人帶來一種抽象感。
而且云貴很喜歡用各種擬聲詞和感嘆詞來表達情感。
比如“呦”“嘛”“咯”。
語氣詞的加入,再加上拖長的聲調,聽起來就覺得精神狀態(tài)很美麗。
除此之外,川渝地區(qū)的方言容易讓人上頭。
可以說是統(tǒng)治全國人的笑點。
有種精神叫雄起,有種遺憾叫哦豁。
不管要去哪,都可以用“抵攏倒拐”給路人指路。
如果加上疊詞和兒化音,簡直不要太萌。
“同學(xio)們好,很高興(xin)和(huo)大家見面哈”
總感覺他們說話會自動的省略掉某幾個拼音,配上當?shù)厝藷崆橹彼男宰?,別提有多好笑了。
而且他們的方言非常好懂,詞匯之間能通用。
表示反問、驚訝、疑惑,一個“安?”就可以搞定所有語氣助詞。
哪的方言性縮力最強?
廣西話,絕對是全國性縮力第一的方言。
先說好,廣西有很多語言,目前基本上呈現(xiàn)南部白話(粵語)、西部壯語、北部西南官話(桂柳話)三分天下的格局。
另外再零散分布一些平話、客家話(新民話)、湘語以及閩語。
雖然問他們說的是不是廣西話,他們肯定會說:“當鹽系補冬哇啦,說廣西哇你gen盯不懂啦。”
但我們今天主要說的是夾壯或者夾普,也就是夾帶壯語特色口音的漢語普通話。
“夾普”一出口,對方就算再性感,也頓時讓人喪失世俗的欲望。
“服務鹽,幫我拉三斤屎過來喂”
“要多少泡?”
“先拉一泡過來,怪典!”
翻譯版:“服務員,幫我拿點餐巾紙過來喂?!薄耙嗌侔??”“先拿一包過來,快點!”)
“夾普”有一種生無可戀般的頹廢和慵懶,每句話的最后 都會以“一”聲結尾,聽起來就像在刻意賣萌。
“我老眼就干到你在7騷膏,干得窩猴水雞流,可系我又怕椰~”
翻譯版:我老遠就看到你在吃燒烤,看得我口水直流,可是我又怕熱~
一方面是因為廣西人很難發(fā)出送氣音。
普通話的聲母有六個不送氣音:b, d, g, j, zh, z,分別對應六個送氣音:p, t, k, q, ch, c。
但廣西人的舌頭實在不聽指揮,直接將送氣音讀成不送氣音,或者兩者混淆。
這一點在《武鳴縣志》里有記載:
“農村及街上講壯話者……只讀不送氣音,如‘炮’讀báo,‘天’讀diān,‘看’讀gán等?!?/p>
于是,“想哭kū”就成了“香菇gū”,“天天向上”也成了“顛顛向上”。
而且,他們n、l不分,平翹舌不分,一概扁平化處理。
“圓”就變成了“言”,“女”成了“你”,“鯉魚”變成了“鯉yí”。
此外,由于廣西方言的聲調比較多,不少都有8個甚至10個調,說起只有四個聲調的普通話,自然難以把握。
所以,在說普通話的時候,他們的升調降調就很凌亂,該升調的讀成降調,該降調的又降得不夠。
再加上語速又比較快,聽上去就比較平,似乎沒什么情感。
中國地大物博,連語言的差別都猶如天塹。
但也許,這就是方言的魅力。
作者:疏風
責編:律也人
hi~inker
歡迎你加入我們的社群
無論你來自哪個城市,哪個行業(yè),我們一定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愛旅行!
旅行真的可以既要又要誒~要高品質也要高性價比,要好的服務也要正規(guī)資質,要同行者契合也要旅游過程符合心意~
那就快來印客美學的旅行專屬社群~
這里為大家嚴選了旅行公司、旅行產品、高性價比的行程,還有超多避坑指南和省心攻略~
直接掃碼進群,等待驚喜吧
- 歡迎關注少禾成長視頻號 -
這個耳墜每邊使用兩顆大小不同的巴洛克珍珠,錯落有致,戴上之后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輕松感。
這對耳墜整體高度約為3厘米,選用天然異形白色珍珠,耳針為S925銀,余下材質均為銅鍍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