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 本文是「 」共創賽道的入圍文章。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本文參加年度征文活動「共創」賽道。
「藏品編號 056」
#藏品故事:2016 年 10 月 11 日下午,所有電商平臺接到通知,全面下架三星 Galaxy Note7。我在下架前最后一刻買到了一臺珊瑚藍機器,至今仍未拆封。從那一刻起,這臺本應該在 2016 年成為安卓機皇的手機,成為一代「絕版機」。它的價值不言自明,小到是對從業者的警醒,大到可能是一個品牌的歷史轉折點……
「藏品編號 077」
#藏品故事:盡管 TNT Station 售價高達萬元,且跳票時間長達一年,但仍然有 25 位用戶堅持不退款。2019 年 6 月 5 日,老羅讓我去一趟深圳,從產線上質檢過后的一批產品里逐一挑選出最好的 25 臺,確保里里外外沒有瑕疵后,發給這些鐵桿用戶。現在灰色渠道里有一些所謂工程機流通,但真正官方「正版」發貨的只有包括這臺在內的 25 臺……
如你所見,在手機產品經理之外,我也是個手機數碼收藏家。
我收藏了一百多部手機數碼產品,覆蓋 38 個品牌,跨越 26 年。于我而言,收藏的不只是一個物件,更是一段回憶。上面這樣的故事,在我的藏品庫里,俯拾皆是。
一旦沾染上收藏這個愛好,數字化管理的需求就接踵而至:登記入出、統計數量、歸納品牌、分門別類……
起初,我用飛書表格做管理:
飛書能滿足基本需求,但界面簡陋、可讀性差、維護麻煩,更沒法發到小紅書裝 X。
隨后,我又嘗試了七八款「物品收納」類 app。它們主要用于統計個人資產,從牙膏到辦公品耗材都可以歸檔。但都不是面向收藏這個場景,交互的機械感比較重,幾乎沒有能收藏家感到歸屬感和設計感。
蘋果商店首頁推薦過的某資產統計 app
于是「大收藏家」這個共創項目就應運而生。我們想為收藏愛好者們打造一款專門用于藏品管理展示的 app。
▍從 72 個需求,砍到 4 個
手機做多了,每每遇到一個點子的本能反應是:這是不是個自嗨的小眾需求?為了驗證需求的真實性,我們陸續拜訪了十幾位收藏家。
收藏家 H:球鞋愛好者,限量款都比我穿過的鞋多。數字化方法是入手以后拍照片,然后在相冊里建文件夾做分類。 收藏家 L:收藏和交易球星卡。用 Excel 做歸檔,登記球星卡的名字、球隊、序列等等,標明價格和出貨狀態。 收藏家 M:極品唱片愛好者。唱片數量多到無法數字化,采用圖書管理法,在書架上刻 A-Z,謄抄紙目錄。 收藏家 W:手辦愛好者,有自己的攝影棚拍手辦,拍完發小紅書,通過經營賬號的方式做數字化館藏。
還有很多泛收藏愛好者,藏品數量不見得多,但各具特色,文具、錢幣、咖啡杯、泡泡騷,甚至還有包裝紙和方便面杯蓋,每個人都有類似的需求,但解決方法各不相同。
用戶訪談時采集到的資料
此外,我們還在少數派和酷安做了一輪問卷調查,用戶樣本接近 200 份,從反饋看用戶絕不是「少數派」,并且根據品類不同,各自的收藏動機和需求也不同。
拉出 Feature list,可做項多達 72 個。比如,要不要接標品數據庫,掃個條形碼就能錄入?要不要加 3D 掃描和建模功能?要不要把社交平臺和二手交易也做了?要不要打通微信小程序,能直接發在線展覽 H5?要不要有鑒定真偽的功能?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產品設計研發運營合計 4.5 個人,且都是業余時間參與),最終我們收斂到以下四個 P0 級的需求,在這里與各位逐一探討:
好設計:高級感的界面,能與藏品的精致美感相得益彰
易交互:最大程度降低交互的重復機械感,把錄入變成享受
多模態:支持錄入圖文,最好能添加視頻或者 3D 建模
愛分享: 以這個 app 為出口,生成精美卡片,助力社媒閑魚平臺分享
▍擬物的?現代的?
在擬定初步方案后,概念設計也出爐了:
擬物化風格:
以現實中的展架和亞克力包裝盒作為參考,搭配米色墻紙和下午三點的陽光,打開應用,宛若泡上下午茶站在展架前靜靜欣賞。將來可無縫過渡到 Vision Pro 平臺,打個響指,這個虛擬展架就穿越虛實邊界,出現在你的房間。
Vision Pro 版本概念設計
現代化風格:
現代化瀑布流視圖,每個藏品都被放置在圓角矩形卡片內,保持框架的一致性和秩序,兼容各類異形藏品。黑色背景可襯托物品的高檔感。還可以切換到宮格視圖,信息密度更大。藏品越多,越有成就感。
你更喜歡哪一種,各自的優缺點是什么?誠邀各位讀者朋友在評論區點評指教。
▍麻煩事,交給 AI 去做
當你想要錄入一件藏品的時候,你一定不愿意面對一張表格,逐一填寫名稱價格年份品牌,林林總總十幾項。有的原始數據自己也不記得,還要跳出去查詢。
看到這么多要填的,頭都大了
在 AI 時代,能讓機器完成的,就不要自己動手。我們把目標設定為「拍一張圖就搞定一切」:
Step 1:拍照/導入圖片
Step 2:AI 識圖,制作藏品簽
Step 3:用戶小修小改
這事看起來簡單,碰到的難題可不少。
先說說以圖識圖。主流解決方案有三個:搜索引擎以圖搜圖、多模態大模型識別、電商平臺拍照購接口。
前兩個方案的命中率不高,通常能得出品類(如手機、鞋、工藝品),但想要準確的藏品名稱型號就很難,在測試集里的命中率不到 30%,加了跟沒加一樣。
然后是阿里百煉等平臺的商品搜索 API,命中率確實大幅度提升至 85%,藏品概況也很詳細,畢竟背后有電商平臺的商品源作為支撐。但是這個接口的費用實在是太貴了,每個月的基礎費用就接近一千。達到一定的用戶規模以后,可以考慮接上。
所以在第一版交互里,需要簡單描述藏品名(當然也可以順勢寫個小作文),其余的交給 AI,它會聯網搜索補全藏品的品牌、年份、價格、基本信息、媒體評價、收藏價值等等,還會根據你的小作文,做更深入的藏品介紹。
簡單描述藏品名稱,剩下的 AI 來補全
再來說說 3D 掃描建模。
3D 掃描原先作為首版必達的需求,也確實在初版里調用了 iOS 自帶的 3D 掃描接口,充分利用 iPhone 硬件的優勢。
但囿于 iPhone 自帶的 LiDar 激光傳感器的精度,只適合掃描建筑等大型物體。在掃描手辦、手表、硬幣這種小尺寸物件的時候,清晰度捉襟見肘。原本一個精美的拉姆,掃描完了就變成了邪典拉姆。
iPhone LiDar 的 3D 掃描效果
用戶辛辛苦苦掃描了十分鐘,最后得到的建模完全不具備可用性,只好含淚砍掉。
一條路走不通,就試試別的路。
我們先后研究了市面上各類 3D 建模解決方案和開源成果,從高斯噴濺、測量攝影到當下流行的 AI 圖生成建模,還斥巨資購買主流民用 3D 掃描儀。
四千元檔掃描儀,和小朋友一起折騰
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的工業級 3D 掃描儀
以下是不同掃描技術的成果展示:
高斯噴濺、3D 掃描儀、AIGC 生成等技術方案的效果
壞消息是,截止現在我們仍然沒能找到可用性、易用性、成本三者之間取得平衡的手機端解決方案。一個藏品的錄入時間長達十分鐘,對掃描技巧(布光、角度)有一定要求,單品云端計算的成本在 5-10 元,民用掃描儀更是高達三四千元。這三個指標注定不是大眾用戶可以接受的。所以這個版本,我們現用靜態圖摳像生成封面圖為主。
實際效果倒也不賴:
好消息是,研究建模的過程,也是我們在整個項目中學到最多新知識的環節,接觸了大量有意思的研究學者和創新項目,譬如東京大學 CV 領域的老師同學、海外的 Beautiful things 和國產之光 Kiri Engine,受益匪淺。
在交流中我們達成了一個共識:未被滿足的需求往往蘊含商業機會。如果虛實融合是大勢所趨,那么低成本高精度的移動端掃描建模解決方案一定有非常高的價值,不限于收藏,在 3D 打印、內容創作、興趣社交電商等領域都大有可為。這在業內目前還是空白。
我們將持續研究這一課題,也歡迎有相關技術背景的伙伴私信交流,共同探索更優的 3D 掃描建模方案。
▍「守護姨夫的微笑」和「錘科殘黨」
在最早的設計里,我們借鑒了量化統計 app 的常見做法,有一個專門的統計頁面,可以用條形圖環形圖熱力圖來看自己的收藏數據。但 demo 用下來,除了形式上的酷炫,并沒有解決實際需求。
隨后進行大刀闊斧的簡化,在主界面搭配篩選器,就可以明晰地看到某個品牌、年份、星級下的藏品分布情況,動態切換,直接定位。
按照年份、品牌和星級進行排序和統計
然后把統計功能放在展柜的頂部,由 AI 統計、概述數據。像極了博物館專題館的「前言」。每個藏柜,自成一展。
你好,錘科殘黨
值得一提的是,AI 會根據你的藏品數據和收藏偏好,頒發一些恰如其分的「成就」——我的稱號分別是「守護姨夫的微笑」和「錘科殘黨」。
當然,只有到達一定收藏規模以后才能觸發,算是一個小彩蛋^-^。
▍用一個 App,起一個號
最后,我們希望這款工具成為連接小紅書和閑魚的「中間件」。即使用戶不擅長設計,也可用它一鍵生成精美的藏品封面和內容介紹,以提升社媒賬號的逼格:
藏品封面設計稿
我在小紅書注冊了個小號,叫做「海舟的博物館」,本意是做不同功能的 A/B Test,結果獲得了意料之外的點擊量,最高的點擊破十萬,算是用一個 app 起了一個號,買了一碟醋送了一頓餃子。
從錄入、觀賞,到統計和分享,至此,整個「大收藏家」的鏈路初步完備。
▍誠邀內測,共創送碼
電影《頭號玩家》中,有一個名為「哈利迪檔案館」的虛擬博物館,它是綠洲的創始人詹姆斯·哈利迪留下的虛擬博物館,其中存放了他一生的記憶、靈感和重要時刻。
大收藏家瓦爾特·本雅明也曾說過,「物之所以珍貴,蓋因其為私人時刻之容器」 。希望這個項目,能讓你的藏品講出自己的故事,讓 AI 成為你的館藏助理。
誠邀各位感性的讀者以及收藏愛好者加入我們的共創群,這里會提供包括 VIP 兌換碼和實體獎品作為答謝。iPhone 用戶現在就可以掃碼添加運營同學賬號,或者私信留言,獲取內測鏈接。
掃碼進群,參與內測
安卓版本尚未完工,敬請期待。
最后,感謝少數派提供平臺,這個項目從一開始,就離不開少數派的啟發、鼓勵和支持,希望今后有更多有意思的項目能與諸位交流!
https://sspai.com/post/96845?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朱海舟
責編:克萊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