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沒有哪個國家的艦船敢擅自闖入渤海,這片海域雖不算遼闊,卻是中國無可爭議的內海。
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渤海的內海地位卻未得到列強認可。中國海疆命運的扭轉,源于毛主席的一項重大決策,而這項決策還改寫了國際法準則。
領海寬度的演變,不僅是國際法的發展歷程,更是大國博弈、弱國抗爭的生動寫照,其中滿是炮火硝煙、政治權謀,見證了民族的覺醒。
1566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想出了用“肉眼測距法”來確定領海范圍,即站在岸上能看到敵艦的距離,以此定下了14海里的標準,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國家領海規定。
可這種方法在現實中問題很大,弱國即便視力再好,面對強國軍艦隨意闖入,也只能忍氣吞聲,領海定得越寬,反而越顯得無力。
到了18世紀,荷蘭法學家賓克斯胡克提出“領海應止于大炮射程”的務實理論,迅速得到廣泛認可。
當時岸防炮射程只有3海里,英美等國便將3海里定為國際標準。然而,隨著科技進步,岸防炮射程不斷突破3海里,許多小國依據“領海距離等于岸防炮射程”的原則,紛紛調整領海寬度,有的宣布為7海里,有的甚至達到200海里,領海寬度陷入混亂。
對于英美日德這些海洋強國而言,別國領海越寬,他們所謂的“自由航行”就越受限制。
1930年,12個海洋強國推動《海牙協議》出臺,強行規定領海寬度為3海里。弱小國家迫于強國艦隊的威懾,只能無奈同意。
這3海里的領海準則,實際上是海洋強國維護霸權的工具,他們的軍艦借此能在全球重要海域自由穿梭,而弱國即便有更遠射程的炮火,也只能屈服于強國制定的規則,小國在這種規則下毫無安全感可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受3海里規則影響,渤海被視為公海,列強軍艦頻繁出沒。1958年金門炮戰爆發,美軍宣稱要護送蔣軍軍艦對抗大陸。
毛主席迅速召集專家商議對策,法學家倪征燠指出,3海里的領海規定是殖民時代的遺留產物,中國若要捍衛海權,必須將領海寬度擴展到12海里,這樣才能封鎖渤海,保護京津地區的安全。
但這一舉措必然會與美國海軍產生沖突。面對可能引發戰爭的風險,毛主席詢問解放軍總參謀長黃克誠岸防炮的射程,得知能達到12海里后,果斷做出“大炮所及之處,即為中國領海”的決策。
1958年9月4日,中國正式宣布12海里領海規則,并警告擅自闖入者將受到嚴厲打擊。這一決定引發歐美國家強烈反對,他們聲稱中國違反國際法。
但很快,中國用實際行動讓這些抗議成為笑柄。
就在宣布領海規則當天,臺灣當局聯合美軍艦隊試圖進入金門附近海域,無視中國劃定的12海里領海范圍。
毛主席下令“只打蔣艦,不打美艦”,解放軍萬炮齊發,擊沉3艘蔣艦,擊傷十幾艘。
美軍艦艇見狀,匆忙拋棄蔣艦撤離。這場戰斗不僅捍衛了12海里領海規定,守護了渤海,更向世界表明,國際法的制定離不開實力的支撐。 中國的堅定立場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1973年,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上,眾多發展中國家開始質疑3海里領海規定的合理性,英美等國雖極力阻撓,但大勢已去。
中國的行動推動了國際海洋規則的變革,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正式承認各國可劃定12海里領海,為發展中國家爭取海洋權益樹立了典范。
即便12海里領海規則成為國際主流,國際海洋舞臺依舊亂象叢生。日本在關鍵海域將自己的領海劃定為3海里,目的是為美軍自由通行提供便利。
而秘魯、索馬里等七國雖宣稱擁有200海里領海,卻因缺乏實力,無法阻止強國軍艦在3海里處挑釁,淪為國際笑柄。
如今,中國海軍實力不斷增強,早已突破島鏈封鎖。今年2月,南部戰區發布消息,055大區遵義艦編隊穿越菲律賓海峽,展示了維護海權的強大能力,這表明領海爭端已從單純的武力對抗向規則制定轉變。
不過,南海問題、東海大陸架跨界爭端以及圖們江出口的地緣困境依然存在,這提醒我們,在領海問題上,要在法理與實力之間找到平衡。
回顧歷史,從3海里到12海里的跨越意義重大,它證明了只有敢于斗爭,才能掌握領海主權的話語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