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曉博
昨天(3月9日),住建部長在“兩會”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兩個重要政策:
1、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舊小區都要納入城市更新范圍,因地制宜實施改造。
2、住建部正在制定“好房子”的標準,準備把新建住宅層高的標準從“不低于2.8米”提高到“不低于3米”。
這兩個大招堪稱樓市的“深水炸彈”,將引發利益格局的變化。
2000年以前老舊小區的改造,在2019年就已經提出來。2020年7月更進一步明確,五年內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最新的表態,加上了“都要”兩個字,引人注目。
有媒體解讀說:這意味著上億人住的房子,未來可能拆除重建。真的是這樣嗎?
這樣的解讀并不準確,城市更新不等于全部“拆除重建”,而是包括了微改造、提升和拆除重建多個選項。
2021年,樓市調控政策最嚴厲的時候,官方曾出臺了“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提出了三個“嚴格控制大規模”,具體如下:
1、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除違法建筑和經專業機構鑒定為危房且無修繕保留價值的建筑外,不大規模、成片集中拆除現狀建筑,原則上城市更新單元(片區)或項目內拆除建筑面積不應大于現狀總建筑面積的20%。提倡分類審慎處置既有建筑,推行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和微改造。
2、嚴格控制大規模增建。除增建必要的公共服務設施外,不大規模新增老城區建設規模,不突破原有密度強度,不增加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原則上城市更新單元(片區)或項目內拆建比不應大于2。
3、嚴格控制大規模搬遷。不大規模、強制性搬遷居民,不改變社會結構,不割斷人、地和文化的關系。要尊重居民安置意愿,鼓勵以就地、就近安置為主,改善居住條件,保持鄰里關系和社會結構,城市更新單元(片區)或項目居民就地、就近安置率不宜低于50%。
這幾條紅線依然有效,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原則。
全國一共有多少個2000年以前的老舊小區?媒體和券商研報給出了多個數據,但都不太準確。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年鑒,2000年以前老舊小區的住房(套數)占了全國存量房(截至2020年11月1日)的35%。最近幾年,隨著新房增加,占比會略有下降。
我們根據七普數據計算了一下,普查時全國大約有各類城鎮住房328.7億平方米,住了大約9.02億居民。
2000年以前的房子,從套數上占了35%,按照建筑面積推算大約是115億平方米。但老房子面積普遍較小,按照8折估算,2000年以前老舊小區的住宅建筑面積大約是92億平方米,大約住了1億戶、3億人。
從各省市區看,2000年以前老舊小區住房占比較高的,是上海、遼寧、天津、河北、山西、浙江、山東等,其中上海占比超過50%。
老舊住房占比較低的,是寧夏、新疆、青海、西藏等西部省區。
老舊小區占比高低,跟2000年以前經濟發達程度正相關。
如果其中的20%拆除重建,大約對應2000萬戶居民,6000萬人左右。拆除重建的面積,上限大約是18.4億平方米。
有媒體分析說,2000年以前老舊小區的城市更新,已經接近尾聲了,按照官方之前的計劃,2025年是收官之年,所以對樓市影響較小。
這個看法并不正確,官方公布的已經改造的數據,也未必準確。
以我之前居住過的一個1997年投入使用的深圳小區為例,微改造搞了好幾年了,主要是加裝電梯。
四五年前,就有一些樓棟裝上了電梯,但大部分樓棟目前尚未加裝。原因大多是1樓的居民反對。
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對1樓房屋的估值影響最大,居民會普遍反對,2樓居民積極性也未必高。這其中要做大量細致工作,還要有利益調整。比如適當給1樓居民補償。一個樓棟有1戶反對,加裝電梯就無法完成。
老舊小區的微改造,也是沒有上限的。粉刷了一輪外墻,地方就可以放在統計數據里,但實質性的工作(比如加電梯,增加停車位、托幼養老設施等)并沒有做。
至于拆除重建,最近幾年更是受制于樓市低迷,要么爛在半途,要么停頓下來了。
未來真正能拆除重建的,要么是危房,要么是有顯著人口增量的大城市。
如果一座城市既不是超大、特大城市,也不是省會、計劃單列市,拆除重建的難度很大,因為市場缺少需求,開發商很難盈利,根本不會積極推進。
所以,2000年以前老舊小區的改造和拆建,空間仍然很大,只是現在市場氛圍不利于推進:大家收入下滑,房產縮水,再讓拿錢出來搞改造,積極性不大。
對于國家來說,大基建搞了這么多年,有效益的項目不多了。老舊小區改造是有真實需求的,至少可以產生社會效益,讓老百姓有獲得感,是有價值的項目,所以會一直推進。
上海這種大城市,樓市本身比較活躍,拆除重建的更新一直在穩步推進。去年上海冒出了20多個風貌別墅項目,單價動輒在20萬元以上,其實質就是拆除重建型的城市更新。
有人說,上海2024年工業增長乏力,汽車產量下滑,外貿增長也一般,主要是靠房地產撐住了經濟。事實的確如此,比如深圳和北京2024年房地產投資都是下滑了11%到12%,上海則增長了2.8%。
上海居民杠桿率比較低,再加上2000年之前的老小區占比超過一半,浙江、江蘇企業家、富二代追捧上海房地產,所以上海樓市活躍的態勢會延續。
拆除重建的過程中,一般會使用房票安置,這樣可以創造出購房需求,同時減少了城市的住宅存量,類似當年的貨幣棚改。老舊小區拆除后,重新建設房子投入使用,一般需要3到5年時間,這個時間差有利于推動樓市回暖。
國家制定好房子的新標準,也非常值得關注。目前劇透的只有層高,從之前不低于2.8米提高到了不低于3米,這有利于改善居住體驗。
在好房子標準中,還應該增加樓板厚度、隔音效果;改善戶型設計,允許贈送,提高得房率;還應該涉及到梯戶比、車位比,讓居住體驗更好。
想想看:老房子的得房率往往低于80%,新房子將常態化高于100%,甚至達到120%。在這種情況下,老標準的二手房會受到 “降維打擊”。如果片區、學位、地鐵、商業配套不是一流或超一流的,老的二手房價值將顯著降低。
所以,好房子標準也是一枚深水炸彈,對二手房不利。同時也告訴我們,房子跟車子一樣,也將不斷迭代。如果有條件,每隔20年換一次房子是應該的,否則不僅資產會貶值,生活素質也會下降。
對于那些沒有顯著增量人口的三四五線城市,老舊小區拆除重建難度會不斷加大。如果房子不在核心區,不是多層小區,未來拆除重建幾率大大降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