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在豐都的廣袤山鄉,隨處可見“新農人”忙碌的身影,他們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用嶄新的姿態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近年來,為破解“鄉村振興缺人”“山區庫區產業空心化”等難題,豐都將“新農人”培育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聚焦“新農人”培育工作,緊盯“新農人”隊伍建設,圍繞“新農人”能力素質提升、典型培育帶動、政策保障服務等持續發力,不斷探索培育壯大新時代“新農人”隊伍的豐都模式。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培訓新農人6847人。
胸懷“三農”情懷,熱汗揮灑沃土。如今在豐都,新農人已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內生動力。以“新”促“興”,2024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2.2億元、同比增長2.9%,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值70億元、同比增長10%,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均經營性收益穩定在10萬元以上。
與時代同頻
新技術、新應用,科技轉化向深發力
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現代化,是歷史必然、時代使然?!靶罗r人”的不斷成長,促使豐都在創新驅動發展路上闊步前行,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產業新動能。
▲棗豐協作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
仙女湖鎮棗豐協作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的負責人侯俊就是典型的代表。在他的園區里,100斤重的巨型南瓜、20元一個的迷你西瓜、送上餐桌的小櫻桃盆栽等創意性農產品數不勝數。依托落葉果樹種質資源圃、微體快繁育苗工廠等多個科技創新支撐主體,這里把育苗期縮短至7天,單草莓苗一年就能賣400多萬元。“未來農業不再是靠天吃飯,而是靠科技賦能、產業融合。”侯俊表示。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侯俊的成功不是個案?!啊罗r人’既懂農業生產,又掌握新質生產技術,為新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睋S都縣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縣在“新農人”培育過程中,從創新主體扶持、創新平臺搭建、創新要素集聚等工作入手,加快新農人創新體系建設和完善,打造創新資源競相涌入的生態。
如針對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實際問題,該縣按照“一個產業一個科技服務團”的原則,組建肉牛、水產、榨菜、花椒、食品加工等多個領域的科技服務團隊,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解決“新農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技術、環保、山地農機應用、新技術推廣等問題。同時,針對“新農人”產品上網銷售,該縣還常態化開展直播帶貨、短視頻帶貨等系列電商人才技能培訓活動,幫助“新農人”深挖產品包裝、品牌創意、食養價值、制作工藝,搭建完善的農產品品牌價值體系。
▲豐都縣農村電商物流配送中心 攝/高志相
在政府“有形之手”加持下,該縣新農人助力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全產業鏈,包括種子培育、田間管理、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推動農業發展模式和路徑的全面創新。
一張“成績單”,映射出豐都新農人的發展質量和成色: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搭建國家級、市級研發平臺12個,獲發明專利15件,推廣應用農業主推技術15項,7個新農人產業服務團帶動打造農業科技示范基地4個,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與發展同步
新產業、新模式,產業發展向高邁進
“新農人”讓新質農業的嶄新面貌漸次顯現,同時依托“新農人”,食品及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新業態也實現質的飛躍,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工人們有條不紊地拌料、裝袋、打包,直至裝箱,每個環節都緊密相連,高效運作。土生土長的青菜頭經過精加工,正在等待起運至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家。這是在豐都縣虎威鎮,重慶豐都三和實業有限公司的榨菜加工廠內的常態化場景。
“青菜頭是加工榨菜的原料,在豐都已有100多年種植歷史。過去全縣的榨菜加工企業較少,不但產業附加值低,農戶種植青菜頭銷售也十分困難?!睋S都縣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直到“新農人”黃涵留學歸國返鄉創業才迎來改變。通過投資建成年產2萬噸的榨菜精加工廠,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品牌培育,該企業已成為國內榨菜出口的佼佼者,年產量達到5萬噸,產值高達1億元。
“新農人是鄉村振興的引路人、科技創新的明白人、更是產業發展的帶頭人?!睋鲜鲐撠熑私榻B,近年來依托新農人的帶頭驅動力,該縣正著力推動“一主兩輔多特色”鄉村產業提質發展,推動農業傳統產業高級化、新興產業高端化,加快建設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讓新農人挑起“金扁擔”助鄉村產業“富”動能。去年以來,通過發揮新農人帶動力強的優勢,引導新農人在生產、加工、銷售等細分領域共建鏈條,在豐都農業產業轉型的浪潮中,一個個產業鏈條長、發展韌性強、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得以形成。
去年,該縣新增肉牛存欄4620頭,規模化種植糧油、蔬菜12115畝,新發展榨菜2萬畝、藠頭1000畝,進一步鞏固提升了豐都在長江上游榨菜產業集群優勢、全市重要畜禽養殖基地地位,帶動建成百億級肉牛全產業鏈和榨菜、雞等特色產業鏈快速增長,實現肉牛存出欄、藠頭出口等全市第一。
同時,這里的“農字號”特色品牌也越擦越亮。累計實現注冊國際商標2個、中國地理標志商標11件,入列出口備案產品10個,獲評“中國麻辣雞之鄉”稱號,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豐都味”萬里飄香。
▲“新農人”培訓基地
與改革同行
新聯動、新帶動,強村富民向實落地
“新農人”不僅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也是重塑農業產業結構的新基因,還是推動農民共同致富的先行者。在豐都,“新農人”的故事是追尋共同富裕路上最好的注腳。
這一次故事的主角是雙龍鎮梨子園村新農人朱廷財。2021年返鄉創業的他面對全鎮耕地閑置規模大、開荒難度高這“兩座大山”,自籌資金2000余萬元,在全鎮10個村(社區)宜機化改造閑置地1.63萬畝,成功打造以梨子園村為中心、鏈條輻射全鎮的萬畝“共富糧倉”,帶動培育勞務經紀人40名,當地群眾參與務工1200余人,實現人均年增收6000元。
新農人經營+村集體資金入股+政府幫扶的“共富農場”模式,吸引有能力、有資源的“新農人”下鄉,盤活了農場閑置資金、土地等資源,助推強村富民,朱廷財的故事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近年來,豐都通過深化以“培育新農人、發展共富農場、構建強村矩陣”為主的農村改革實踐,持續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戶收入。
該縣緊扣“1+5+X”的共富產業體系,組建“1個縣級公司+30個鄉鎮級公司+312個村級合作社”的三級強村矩陣,構建“新農人+共富農場+強村公司+集體經濟”利益聯結機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設施農業、品牌農業等富民產業。
同時,成立“新農人”互助會,構建“1個縣級新農人互助會+10個行業互助分會+30個鄉鎮(街道)新農人互助會”的互助體系,形成發展利益共同體,幫助“新農人”協調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實現發展抱團互助。
以“新農人”帶動,寂靜的鄉村為之一新。截至去年底,豐都全縣已投入運營的共富農場共322個,217名“新農人”入股參與共富產業,175名“新農人”擔任共富農場管理骨干,累計聯結313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農戶5.01萬戶16.15萬人,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9%,增速位居全市第二、渝東北片區第一。
“如今的豐都,正值鄉村發展好時機,‘新農人’在豐都不斷涌現,不斷書寫更多振興故事。”豐都縣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該縣還將繼續探索和完善“新農人”的時代內涵,引導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鄉村振興,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并通過總結提煉好“豐都模式”,逐步形成“新農人”培育的“豐都方案”,為全市乃至全國提供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
▲武平鎮香蔥共富農場
新年新看點>>>
巴渝“新農人”一件事即將投入使用
豐都自主謀劃巴渝“新農人”一件事應用場景,已于年初通過重慶市委改革辦聯合評審。根據數據重慶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數字重慶建設第十四批區縣應用“三張清單”》的通知,本應用成功納入數字重慶建設區縣應用“一本賬”管理。
據了解,目前該應用已完成基本建設,預計將于今年4月正式上線。應用上線后數字賦能巴渝新農人培育,聚焦打造高素質農民隊伍。實現新農人業務“群眾少跑腿,數據多跑路”,提高申請認證、政策扶持效率。預計年培育認證新農人數量1500人,至2027年,豐都新農人規模達到1萬人。
名詞解釋>>>
“1+5+X”的共富產業體系
●“1”即每鄉鎮多村聯建1個肉牛共富農場
●“5”即所有涉農村居飛地共建5畝香蔥共富農場
●“X”即各村發展的“共富+”產業
?。_晶 劉欽 龍搏 圖片除署名外由豐都縣委宣傳部提供)
來源:重慶日報
編輯:夏秦余凈
審核:張青蘭
終審:冉隆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