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生于皇家,并非是件幸事。權力最巔峰之處,往往伴隨著危險和無情。想要在紛紜詭譎的朝局中明哲保身,需要莫大的智慧。
不爭,是最好的選擇,也是明哲保身的一種方式。這一點,雍正的第五個皇子弘晝就做的很好。他不僅不爭,還善于裝糊涂。
他一生率性而為,雖然總搞一些幺蛾子出來,但他卻是眾多皇子中,結局最好的一個。正是因為他的任性,深受皇帝的恩寵,還為子孫后代保住了榮華富貴。
可憐生在帝王家
1722年12月20日,雍正榮登大統,這個帝位,來之不易,在經歷了九子奪嫡的大戲之后,雍正踏著尸山血海才走向了歷史舞臺。
在內心深處,雍正是厭惡奪嫡的,盡管他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但作為帝王,雍正盡可能保證,在自己的晚年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雍正兒子并不多,在他繼位之后,只剩下7個。然而后來有好幾個皇子相繼夭折,除了早早就過繼給果親王的弘曕,只剩下弘歷,弘時,弘晝這三人。
這幾個當中,弘歷最受雍正喜歡,而能和他爭皇位的,也就只有兩人。弘時野心很大,企圖爭奪皇位,但最后野心敗露,雍正親手處置了這個兒子。
早在幾個兒子初長成的時候,雍正就秘密立儲,他對弘歷的偏愛明目張膽,聰明的弘晝怎么可能看不透。
弘時被雍正處決之后,這時候弘歷的對手只剩下弘晝一人,但弘歷知道,弘晝不會和他爭奪皇位,自己是下一任皇帝這件事,已經是板上釘釘。
弘歷之所以這么確定,是因為他知道,他這個弟弟是個極其聰明的人,而且他弘晝對皇位沒有絲毫的興趣。
弘晝和弘歷是從小一塊長大的,雖然不是同一個母親,但同時都由鈕祜祿氏教養長大。這讓兩人從小就建立起了深厚的親情。
弘晝從小就是個機靈鬼兒,又備受母親和兄長的喜愛,生性頑皮,又沒人敢管教他,導致他長大之后,行事頗有些狂傲。
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弘晝還是非常有分寸的,尤其是在生死榮華面前。小的時候他可以和弘歷無憂無慮,但長大之后,他意識到皇儲之爭,最先消耗的就是親情。
父親對哥哥的偏愛,弘晝看在眼里,他必須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既然弘歷已經是認定的主君,那么他要做的,就是提前討好這位未來的君主。
弘晝的爵位是雍正親自封的,在雍正當朝期間,弘晝表現非常低調,至少當時的他,并沒有日后那么荒誕。
弘晝封爵之后,自然要為了朝廷效力,雍正有時候會指派弘晝去辦差。而弘晝每次都會裝作自己一個人無法完成的樣子,硬是拉上弘歷一起。
他深知自己不是做皇帝這塊料,索性不爭不搶,當一個有皇兄扶持的閑散王爺。這一點,早在雍正朝期間就有表露。
在雍正晚年時期,為了處理苗疆事宜,朝廷特意成立了辦事處,特命弘晝和大學士鄂爾泰主辦此事。
弘晝在領旨時說,自己才疏學淺,恐難擔大任,必須要有弘歷相幫,才可以完成此事。于是在弘晝的一番游說下,雍正答應讓弘歷,弘晝,鄂爾泰三人一起辦理此事。
最后這件事完成的非常順利,雍正龍心大悅,準備重賞三人。這時候弘晝又跳出來,在雍正面前,夸贊弘歷是如何出謀劃策,如何掌控全局,將所有的功勞都推給了弘歷。
雍正一聽,更加開心了,他更加堅信,自己選的繼承人是多么的優秀。一件事下來,大學士鄂爾泰和弘歷都明白,弘晝才不是什么等閑之輩。
但弘歷對弟弟的做法自然十分滿意,他知道弘晝此舉是為了讓他安心,讓他清楚,自己不會和他搶奪皇位。對于這么懂事的弟弟,自然要更加的愛重才是。
弘晝之所以辦差時都要拉上弘歷,一來是為了向弘歷表明心跡,證明自己并無非分之想;二來則是為了討好哥哥,好讓他記住自己的好;三來,則是為了自己的日后著想,倘若有一天,弘歷看他不順眼,想要清算他,在往事上,也找不到錯處來。
半生清醒半生醉
在雍正的保護和群臣的簇擁下,弘歷終于登基。他登基之后,弘晝終于算是松了一口氣。沒有慘痛的奪嫡之爭,弘晝比起弘時的結局,要好上太多。
歷史上的弘晝,在乾隆登基之后,變成了有些荒唐的人。從他以往的為人處世來看,他的荒唐,只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而已。
“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這首歷史上的詩篇,是出自弘晝之口。
由此可見,弘晝還是有點真才實學的,但這首詩,并不是什么陶冶情操的詩,而是一首訴衷腸的保命詩。
這是乾隆登基之后,弘晝在一次家宴時所作。他再一次明明白白的告訴自己的皇兄,他是忠心的。好在乾隆懂他,也回饋給他更加的寵愛。
其實弘晝的所作所為,不僅是保護自己,他甚至有些放縱天性。畢竟此后他做的樁樁件件,都透著一股放蕩不羈,飛揚跋扈的味道。
如果說在之前他是為了明哲保身,那么之后,就是徹底的放飛自我。他這一生,無甚功績,只有各種荒唐事。
他從不與自己的皇兄抗衡,但他有時候也會和自己的皇兄頂嘴,甚至還仗著皇兄對他的寵愛公然毆打朝廷命官。
這一切,都源于乾隆對他的偏愛,他一無是處,好在出身皇家,哪怕再胡鬧,也有皇帝給他兜底。與其說他裝了一輩子糊涂,不如說他活的最明白。
乾隆登基之后,對自己這個任性的弟弟,可以說是要什么給什么。初登大寶,乾隆就把雍王府賞給了弘晝,弘晝一下子就成了京城的首富。
光有這些還是不夠,之后乾隆又讓弘晝總管雍和宮,武英殿,內務府。這又是個肥差。等到弘晝不愿意做了,乾隆又讓他去做正白旗和鑲黃旗的都統,這個職位,想想就覺得威風八面。
弘晝雖然有些恃寵而驕,但他越是這樣,乾隆對他越是放心。于是便化身寵弟狂魔,不停地賞賜東西,派給他肥差,還讓他做了議政大臣。
弘晝毆打朝中要員這件事,就是發生在他當議政大臣期間。一次朝臣們正在議事,因為政見不同,就在朝堂上拌起嘴來。
弘晝的意見不被采納,心中不悅,恰好反駁他的,正是雍正朝就被親封的一等公爵,同時也是大學士兼軍機大臣訥親。
當時弘晝正在氣頭上,可不管對方是何身份,上去就是一頓群打腳踢。這可嚇壞了旁邊的朝臣,紛紛上前阻攔。
如果不是這些朝臣攔住,恐怕訥親就要命喪于此了。而當時乾隆就在臺上,看到弘晝如此人性,卻不發一語,任由弘晝撒氣。
此事過后,乾隆為了安撫訥親,對弘晝一頓怒罵,但在怒罵之后,卻再沒有任何懲罰。這事如果放在別人身上,恐怕就是大罪過,可見乾隆對弘晝的偏愛。
經過此事之后,朝中大臣都知道乾隆對弘晝的縱容,在日后行事中,也盡量不去招惹他。弘晝因此越發的放肆。
別人笑我太瘋癲
在很多影視劇中,弘晝總是以紈绔子弟的形象出現。歷史中的他,有過之無不及,非但紈绔,還非常的貪腐。
毆打朝臣這件事,可不是弘晝做過的最荒唐的事情,他最荒唐的事情,是斂財,以及熱衷于為自己辦喪事,當然,辦喪事,也是弘晝斂財的一種手段。
一次,乾隆正在專心致志的批奏折,突然內侍來報,說和親王病故了,和親王就是乾隆的寶貝弟弟弘晝。乾隆聽說之后,連忙扔下折子,親自屈尊跑去和親王府查看。
等到和親王府,乾隆看到門上掛著的白布,不禁悲上心頭,當他正欲垂淚,哀嘆自己的弟弟命短時,卻看到了令人咋舌的一幕。
他的弟弟弘晝非但沒有死,還鄭重其事的端坐在棺材里,而四周則全是身穿孝服跪在地上干嚎的人,其中還有不少朝中大臣。
乾隆深感無奈,只能出面規勸弘晝,沒想到弘晝卻說,自己只是提前體驗一下死亡的樂趣。乾隆見勸不動他,只好由著他去了。
乾隆走后,弘晝又重新坐回棺材里,聽著外面的人干嚎。他的葬禮可不是隨隨便便的裝一下,而是完全按照當時的喪禮流程,非要讓人從頭哭到尾,棺材下葬才肯作罷。
如果這只是弘晝的惡趣味也就算了,糟糕的是,這是弘晝的一種斂財手段,因此這種喪事,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來一次。
每次葬禮,凡是朝中大臣,都有義務前來吊唁,哪怕他們知道是假的,但由于得罪不起,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前來。
每次一來,不僅要跪一天,從頭嚎到尾,還要奉上豐厚的禮金才是。這樣一來,弘晝賺的盆滿缽滿,朝中大臣反倒成了窮光蛋。
幾次三番下來,終于有人受不了,便向乾隆上奏,請求乾隆節制一下和親王的荒唐行為。乾隆得知后,立馬將弘晝招來,好言相勸,讓他不要再做這種事。
然而弘晝卻是左耳進,右耳出。打發了乾隆之后,繼續辦喪事,一次比一次場面大,最后朝中大臣和乾隆都對他深感無語。
弘晝的經典語錄就是“人總會死的,我想在活著的時候,看看將來我的喪事是什么樣子”。因為這句話,不知又有多少朝臣在背后戳著脊梁骨罵他。
乾隆為了滿足他這個癖好,便讓他負責此后皇親貴族的葬禮,讓他過把癮。領了差事之后的弘晝,果然醉心于此,也把差事辦的十分圓滿。
一直到他死前,乾隆都讓他任性而為,保持著自己的天性。弘晝60歲時去世,前來吊唁的官員終于長舒一口氣,這次終于是最后一次參加他的葬禮了。
放眼望去,滿朝真正傷心的,除了弘晝的家人,就只剩乾隆了。乾隆親賜弘晝謚號為“恭”,還親手為他寫祭文。在祭文,乾隆寫到“秉性純誠,端恪謙恭”八個大字。在以后每年弘晝的忌日,乾隆總會淚眼婆娑的為自己的弟弟寫一首悼念詩。
對于弘晝的兒子永壁,乾隆也愛屋及烏,對他十分關愛。弘晝死后,乾隆讓他承襲了弘晝的爵位,并且不需要降級,這其實是違背清朝的承襲制度的,但乾隆仍舊力排眾議,此后還將對弘晝的感情都轉移到了永壁身上。
弘晝這一生,可謂享盡榮華富貴。前半生,他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榮耀以及寵愛,后半生,他則大膽享受生活,活出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