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沉迷手機不稀奇,稀奇的是,他們最近還跟手機對上話了。
拿過來一看,才發現對方是幾個喜氣洋洋的小胖娃。肩挑扁擔、笑臉盈盈,一邊走近嘴里還一邊喊著:奶奶、奶奶。
就這幾秒鐘的視頻,硬控了老人家半小時,隔著屏幕認下了這個AI大孫。
年輕人還沒等到機器人給咱們養老,AI先給咱奶養上老了,提供的還是最可貴的情緒價值。
過年回家沒被老人催婚催育,說不定還真有它們不小的功勞。
01 AI萌娃一出手
把爺爺奶奶哄成胚胎了
借著農歷新年的春風,這種喜氣洋洋的AI視頻成就了一個嶄新的送子賽道。
“我把兩個雙胞胎寶寶送到你家來了,你們家今年要有大喜事了。”
伴著這樣的旁白聲,一個送子童工背著兩個白白胖胖的小嬰兒朝屏幕另一頭的你走來。
在年輕人鮮少光顧的視頻號里,沒有老人能逃過這種AI預制菜的“荼毒”,隨便一條粗制濫造的視頻流量都高得驚人。
評論區里的“知足常樂”和“靜聽花開“們也是集體排隊捧場。既然是送上門的福氣,那咱沒有理由不接。
他們可分不清嬰兒有幾根指頭,也顧不得畫面是多么粗糙簡陋,更看不到視頻下方的那排“AI制作”的文字提醒。
在他們的眼中,這里有數不清的健康可愛大孫,正在朝他們微笑招手。
拿出這樣的視頻,能讓早已鉆進被窩的奶奶把頭伸出二里地來。
要么說這種東西堪稱電子“奶薄荷”呢,只要一播放就能讓奶奶放下一切駐足停留,屢試不爽。
有的好大孫,有點陰招全使在親奶身上了。
當得知奶奶喜歡看這種視頻,就把全家人的手機召集起來,給奶奶來了個家庭影院立體環繞式的萌娃呼喚。
給奶奶聽得失去了表情管理,嘴角比AK還難壓,手上卻在拼命裝忙,只為留在原地多聽幾遍。
年輕人的歡樂谷效應都犯了,老人們卻對“視頻沒辦法造假”深信不疑。
沒過多久,事情就發展到了真孫子要跟AI爭寵的地步。
現實世界的小貓還在pua鏟屎官,AI世界的小貓已經能做得四菜一湯。它們還能在媽媽生病的時候把它送去醫院,并且親手熬上一鍋熱粥。
汪汪隊則是繼續立下大功,拼命攔下了主人的車,只因為預感到前方的大橋即將垮塌。
這逆天的劇情、漏洞百出的畫面,老人們卻只從中看到了小狗的友善,除了為這偉大的生靈點贊,瞅著自家的親大孫是越來越難看。
有了報恩貓狗的對比,親孫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有人正想故技重施,趁著爺爺心情不錯要點零花錢,沒想到爺爺反手就發來了一個視頻號鏈接,問道:你做飯比得上這個貓咪嗎?
還有人生怕奶奶的真情錯付,提醒她騎三輪賣包子的小貓是電腦生成的假象,沒想到奶奶內心早已被小貓攻略:大城市的貓就是這樣,哪像你,只知道玩。
真不知道是該夸大城市里的小貓太堅強,還是怪AI的技術防不勝防。
萬幸的是,好大孫早晚還是要出門上學上班,壓力最后還是落在了常伴在老人身邊的貓主子身上。
真是生不逢時啊,把人類踩在腳下這么多年,難道要被區區一個AI機器貓卷成招財貓,向人類報恩嗎?
02 老酒裝新瓶的老年營銷號
10年后還在販賣“孝心”
有了AI的加持,哄人和騙人有時候只有一步之遙。
“私域流量”喊了這么多年,到底還是被老年營銷號琢磨透了。他們利用老年人最關心的那些親情、家庭、健康、長壽的話題,日復一日地生產著換湯不換藥的互聯網垃圾。
到了老年人集體涌入視頻號的今天,這些反智、迷信甚至是有害的信息,更是順著推流被打通到了朋友圈、微信群、朋友推薦列表……滲透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邊剛有人盤點了獨居老人的6大壞處,那邊就來了個左右互搏,細數了獨居的十大好處。
只要套上一個AI的人皮,就能變身老年問題專家,分享各種“聽君一席話,勝聽一席話”的“真理”。
玄學更是老年營銷號的重地。
一個《屬馬的人不招人喜歡》的視頻,你只用列舉幾個“不會拍馬屁”、“不會說好話”、“不會裝腔作勢”之類明貶暗褒的詞,就能得到一個百萬播放的爆款視頻。
see,起號,就是這么簡單。
猶記得十多年前,兒女們忙著在家庭群里為各種虛假文章辟謠,還被家長們打成了新時代“不孝有三”的典型。
十年后,連AI都能做視頻了,辟謠和教化也進入了2.0時代。
有人模仿老年營銷號也開了個賬號,從頭像到內容形式全部一比一復刻,深入“敵人”內部,用魔法打敗魔法。
爸媽們最愛的催生話題,安排上了。
表面看來是老年人抱團催生的干貨貼,其實是一個老人哭訴自己無腦催生后幫孩子帶娃忙得暈頭轉向失去自我的訴苦貼。
爸媽最愛嘮叨的考公話題也編排上了。
明面上是勸父母們不要被短視頻里的考公包過班誆騙,其實想說的是考公不是唯一的選擇,孩子選擇的路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一邊在前線視頻號瘋狂輸出,另一邊在小紅書大后方總結經驗。
與家長斡旋多年、身經百戰的年輕人提出建議:標題不能站在父母的對立面,一定要先肯定他們。
舉個例子,《不要把孩子逼成你的敵人》聽起來簡單有力,但對于爸媽來說,顯然不如《辛苦一輩子,孩子不懂你》更加扎心。
剛開始,還有同盟軍在評論區灌水,幫忙營造出一種“我是老年人我也愛看”的假象。
后來,還真有老年人加入了陣營,表達了自己遲到的悔意。
雖然數據是比不了那十幾萬贊的降智視頻,但總算也能讓爸媽聽聽不一樣的聲音了。
當被平臺判定“內容不符合鼓勵方向”的時候,才終于堅定了信念,自己一定是說對了一些什么。
潛移默化地打破陳舊觀念、暗戳戳向著年輕人說話,想要奪回在爸媽面前的話語權,還得從跟營銷號搶飯吃開始。
當AI萌娃把老年人哄成胚胎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抱持著正面的態度:反正他們也沒什么要變現的意思,能逗老人開心也是好的。
但內容制作門檻的降低,勢必會帶來內容質量的滑坡。
認知差異、情感缺口、審核放水……許多因素疊加在一起,讓無法辨認網絡信息的老年人變成了待宰的羔羊。
利用兩代人之間的矛盾似乎是可以制造流量的奇跡,但利用老人對子女的“愛”卻可能釀成悲劇。
03“豬都能飛”的視頻號
未謀財,先害命?
萬萬沒想到的是,比變現來得更快的,是變故。
有網友投稿說,自己原本很健康開朗的奶奶,突然有一天吞食了兩瓶降壓藥后自殺身亡了。
全家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好端端的一個老人突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直到拿起她的手機查找蛛絲馬跡,才發現奶奶的死亡竟然是因為一條毫無根據的短視頻。
原來,奶奶無意間刷到了一個“老人長壽健康是在反噬家人的福氣”的視頻,后來幾天越想越害怕,最后才選擇了用最慘烈的方式為兒女擋災。
看了這則悲傷的投稿,網友們沖到視頻平臺檢索,才發現宣揚類似說法的賬號并非少數。
換上一個AI人像,再打上“資深主持人”的字樣,很快就能讓原本的謬論擁有某種權威的背書。
在年輕人不曾涉足過的互聯網角落,不知道有多少老人已經默默接受了這樣的暗示。
而這樣險惡的暗示,又會在他們的生活中掀起怎樣的蝴蝶效應呢?
視頻號并沒有直接“殺死”奶奶,也并非所有的老人看到這樣的內容都會對號入座。
但對于子女的愛會幫助他們完成這場“謀殺”。
這位網友補充說,因為去年自己的爸爸車禍住院、姑姑家也發生了一些事情,許多原本并不要緊的意外疊加在一起,才讓奶奶相信了“老人向子女借壽”的荒唐言論。
直到這份投稿在微博發酵,類似的內容才開始被清理整肅。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這些視頻的評論區,給爺爺奶奶們喊話,讓他們千萬不要相信這些言論。
但“風聲”過去,營銷號改頭換面,繼續產出低劣的內容。油水豐厚的視頻號依然是針對老年人的營銷主戰場。
就連營銷人在分享干貨的時候都忍不住說出真相:“有良心的人千萬不要做視頻號的中老年帶貨。”因為真的太簡單太好上手了。
大批分享如何在視頻號用AI模型月入10萬的帖子,靠教授年輕人如何收割老年人先收割了一波年輕人。
懷揣著月入十萬夢想卻又四處求職碰壁的年輕人,點開了這樣的“暴富”貼,卻在一次大浪淘沙中再一次成為了分母。在父母的眼里,他們始終還是那個不如小貓小狗、不知感恩回報的不孝兒女。
而這樣的因果循環,不僅加劇了代際沖突,還變相反哺了老年營銷號的內容創作。
年輕人在小紅書重新養育自己,中年人在抖音抱怨子女不孝,老年人在視頻號接受填鴨式洗腦。
同樣的內容,在一個平臺上是兒女們訴苦的樹洞,到了另一個平臺卻變成了一句詛咒。
向AI怨聲載道、跟網友相談甚歡,各自在信息繭房里與自己的同齡人抱團取暖,卻跟真正的家人處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家長希望聽到一句謝謝,兒女期待得到一聲抱歉,這句話的含金量在短視頻平臺中還在上升。含金量同樣在上升的,還有對這些羈絆稍加利用就賺到盆滿缽滿的錢包。
我們擁抱技術,并不是為了背離至親。不斷被虛擬世界入侵的生活,更需要用人與人之間最簡單純粹的感情去打破齟齬。
不如就親自哄哄自己的家人吧,豆包生成的情感文案再動聽,也抵不過你一句面對面的問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