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舟山始終充滿煙火氣的地方,平陽浦絕對是個代表之一,這個頗具味道的老街區,從早到晚幾乎都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用它獨有的景象展現著它的地域文化。
每次經過這里,總有一種親切感,看人來人往,聽各種方言口音、吃各地特色小美味。
無論是這平漁路還是板橋路,路兩邊是各種風味小吃。
街角旮旯里常常有地道的驚喜。
特喜歡這些煙火氣的小攤位,今兒又降溫了,室外風大也阻擋不了周邊居民賣菜和買菜的節奏。
滿車的雪里蕻叫賣,能干的大姐準備回家去腌一缸好吃的咸菜。
菜場里的蔬菜新鮮又便宜,有很多自產自銷攤位,海鮮也琳瑯滿目,快中午時候可以來撿便宜哦。
這個街角的綜合商店很有之前“老供銷社”的味道,里面柜臺也快成老古董了。
在這個老街,這樣的老電線桿子也成了特色布景。
站在板橋頭橋邊,眺望這古老的河浦,這條通海的浦子,或許就是平陽浦吧。
在平陽浦,還有一大景致就是這老舟漁公司的宿舍樓了,這里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
走在宿舍樓,隨時可見女主人們拎著菜回來,還有老太太們之間的家常時光。在我眼里,這里儼然可以申請舟山歷史街區、歷史建筑了。
這樣的老木門,可以直接拍老電影或者開一家“沉浸式互動場”。
大餅、油條、飯團,我們的早餐三寶。
平陽浦曾下轄8個行政村,20個自然村,解放初屬于勾山管理區,1984年劃歸沈家門鎮,海泥淤積成平地,這橋原為木板鋪成,故名板橋。
帶回來5角一只的山東大饅頭,這種特有的麥香特好聞。
曾經,這里多棉田、鹽田,很多村里的勞力在舟漁公司做工,原水產學院也在平陽浦。還記得那些個村名字嗎:下廠(古時村民在此搭建草屋居?。?、夏新、中弄、平陽、東岙(在小干島上)、大山村(在小干島)。
大干村:古時港面較闊,后因泥沙淤積,港面變窄,兩邊逐漸形成陸地,有人稱為水干,將這塊“干”起較大的叫大干,對面一塊起較小的叫小干。
中沙潭:該地原為沙灘,中間有一水潭,故名。石弄,村旁有塊大巖石、中間有條大縫,可行人、似一條弄,故名。
宋端拱二年(989),今蘆花、平陽浦一帶產鹽。一直延續到解放初,平陽浦曾是舟山重要產鹽區。
古代曬鹽人的辛苦:涂泥經海水浸灌曝曬,微結鹽霜,用人力、耕牛耙刮,堆成“鹽墩”,蓋草苫避雨沖淡。另選一地挖圓孔,四周壘土敲實,形碗故稱“漏碗”。底部鋪草,埋一竹管,一端露于外,與埋地下鹵缸相通。咸泥敲碎攤曬,挑入漏碗壓實,用海水淋鹵,滲入漏碗底,經草濾順管滴鹵缸,即為"鹽鹵”。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期待一切安好,希望這樣的煙火氣可以一直地持續與承載。
記者:小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