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房住不炒到租購并舉,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政策邏輯早已悄然轉向。
目前,一個被忽視的關鍵信號是——保障性住房的全面鋪開。住建部在年初的內部會議上明確提到,未來三年,保障性住房將覆蓋核心城市30%的新增住房需求,這相當于給商品房市場戴上了“緊箍咒”。
可以說這是“最后一顆釘子”,因為過去十年,政策對樓市的調控始終是松緊交替,但這一次,保障房的供給不再是紙上談兵。
以深圳為例,2024年第三季度,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占比已超過50%,而商品住宅用地溢價率跌至3%以下。
這意味著,地方徹底告別土地財政依賴。當剛需群體被分流到保障房體系,商品房市場的剛需神話自然不攻自破。
更關鍵的是,多地試點“以舊換新”政策,允許業主用老破小置換遠郊新房,表面上是為了去庫存,實則暗含深意。
通過置換鏈將低效資產導入市場,加速二手房價格體系的重構。數據顯示,杭州試點三個月內,二手房掛牌量激增120%,但成交價下跌了15%。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調控,遠比限購限貸更致命。
出生人口
疊加60后退休潮,人口結構正在經歷一場“世紀級變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25-34歲主力購房人群規模將比2020年減少23%,而55歲以上擁有多套房產的人群占比將突破40%。這組數據背后,藏著兩個致命邏輯:
第一,需求端斷崖式萎縮。
現在的年輕人不僅數量銳減,購房意愿也在崩塌。95后中接受長期租房的比例高達62%,比80后高出三倍。一位00后在采訪中說得很直白:花30年還房貸?不如把錢花在刀刃上,租房住,剩下的投給自己。
第二,供給端過剩。
當“421家庭結構”成為主流,繼承房產的數量將遠超新增需求。
房地產從來不是孤立的市場,它被三股力量死死捆住:地方財政、居民負債、金融安全。
過去二十年,這三者還能勉強維持平衡,但2024年的三個數據暴露了脆弱性:
1. 居民杠桿率突破65%,國際警戒線為60%,房貸占可支配收入比重達48%,這意味著普通人加杠桿的空間已經歸零。
2. 地方城投債余額突破60萬億,而土地出讓金連續兩年負增長,借新還舊的邏輯行不通了。
3. 銀行房地產貸款不良率攀升至3.2%,四大行年報顯示,按揭提前還款率創下18%的歷史新高,銀行開始主動收縮房貸額度。
這三個數據拼在一起,勾勒出一個殘酷的現實:房價再漲,居民扛不住。房價暴跌,金融系統扛不住。唯一的出路,就是讓房價進入“軟著陸”模式,通過5-10年的溫和下跌,用時間換空間。而2025年,很可能就是這個長周期中的“拐點。
2025年的房價拐點不會是2008年式的斷崖下跌,而會呈現三種分化特征:
空間分化:
一線城市核心區抗跌性強,但流動性枯竭,三四線城市明穩暗降,部分資源枯竭型城市可能重現“鶴崗化”;
產品分化:
老舊學區房價值崩塌(教育公平化政策+教師輪崗制),而綠色智能住宅成為硬通貨。
交易分化:
二手房市場進入買方定價時代,新房市場靠“以價換量”勉強維持,法拍房數量激增暴露金融風險。
對于普通人,2025年最務實的策略是:剛需買“晚”不買“早”,投資盯緊政策紅利,持有多套房的人抓緊置換優質資產。畢竟,當潮水退去時,只有穿上“政策+科技+需求”三重救生衣的人,才能安全上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