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日本遭遇“水土不服”,宣布停供Model S(參數丨圖片)和Model X引熱議,公司股價已連續7周下跌。
文 /《汽車人》張恒
特斯拉的股價正在經歷歷史性的連續下跌。
上周,特斯拉股價再跌10.35%,已連續7周下滑,這是特斯拉上市以來從未有過的情況。短短三個多月,特斯拉股價從去年12月20日的高點488美元/股一路跌去48%,市值累計蒸發超8000億美元。
銷量下滑是拖累股價的最直接因素。特斯拉在歐洲、日本、澳洲等市場的表現不佳。最近,特斯拉在日本停止供應部分車型的消息,再度成為利空。特斯拉宣布,3月31日將正式停止生產面向日本市場的Model S和Model X。對于已經預訂的用戶,特斯拉提供更換車型、購車優惠或全額退款等方案。
這一決定雖有成本優化的考慮,但本質上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特斯拉曾在日本市場掀起過短暫的熱潮,但未能真正站穩腳跟。相比更便宜的Model 3和Model Y,高端車型Model S和Model X的需求始終低迷。2024年,特斯拉在日本新能源車市場的份額僅為3.2%,遠遜于豐田bZ4X的18.7%和日產Ariya的12.9%。其中,Model S和Model X全年僅交付327輛,平均每天銷量不足一輛,難以支撐正常的供應鏈運作。
日本市場對特斯拉而言有著特殊挑戰。首先,基礎設施受限,日本90%的充電樁由本土車企聯盟掌控,特斯拉的超充網絡在北海道的覆蓋率不足18%;其次,“車庫法”對車身尺寸的限制,使得Model S在京都等老城區的使用極不便利。
而更深層的因素在于消費者認知。日本汽車市場長期受到“年輪經營”理念的影響,豐田、日產等車企的長期積累使其品牌信任度極高,而特斯拉的“軟件定義汽車”模式在這里并未被廣泛接受。這種文化壁壘,使特斯拉在日本的推廣舉步維艱。
成本因素同樣不能忽視。物流數據顯示,每批運抵日本的Model S和Model X需分攤高達2.3萬美元的海運及關稅成本,而東京灣保稅倉庫的周轉周期更是全球平均的兩倍。到岸成本居高不下,使特斯拉在價格競爭上完全處于劣勢。例如,Model X 75D的到岸價已突破1.1億日元(約530萬元人民幣),而本土混動車型大多集中在500萬日元區間。
面對困境,特斯拉并非全無應對之策,公司已開始將資源向更具市場潛力的產品傾斜。近日,特斯拉大中華區總裁朱曉彤透露,一款專為日本市場打造的緊湊型車已進入工程驗證階段。這款代號“SAKURA”的新車,將在軸距、充電接口和方向盤布局上全面本土化,以適應日本市場需求。此外,特斯拉還與伊藤忠商事成立合資公司,計劃三年內在日本建成300個“便利店+超充站”復合網點,以破解充電網絡覆蓋不足的問題。
眾所周知,特斯拉當前的困難遠不止于日本市場,其在多個市場的銷量均出現大幅下滑:在中國,2月銷量為30688輛,同比下降49%;在美國,2月銷量同比減少5%,已連續四個月負增長;在澳大利亞,2月銷量僅1592輛,同比暴跌72%,創下自2022年以來的最差單月表現;在德國,2月銷量更是跌了76%。
面對來自全球各個市場的壓力,特斯拉的困境不免讓人擔憂。過去幾年間,特斯拉憑借高速增長、高利潤率以及馬斯克的個人魅力,成功維持了高估值。但如今,這些優勢正在變成劣勢。
盡管特斯拉股價如此糟糕,但馬斯克似乎并未將其視為首要問題,他仍然將精力分散到其他事務上。據統計,自3月以來,他在X上發布的394條推文中,僅有2條與特斯拉相關。這種“注意力缺失”不但讓投資者焦慮,也給做空機構提供了理由。【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