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招呼都不會打
當所有人盯著房價漲跌時,真正的挑戰已悄然啟動,二手房正在變成“不動產”,不是因為它值錢,而是因為根本賣不掉。
上個月,鄰居掛了三年沒賣掉的學區房,終于被中介勸到骨折價出手。簽合同時她說:這房子當年搶破頭,現在倒貼利息都沒人要。
而同一時間,開發商正在通過取消公攤來爭取客戶,得房率120%,買100平送20平!這魔幻的一幕,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卻以這種方式實現了。
得房率的提高,讓二手房的境遇更加慘淡
杭州某新盤高層得房率高達115%,同樣120平的房子,比五年前的老房多出整整一個臥室的面積,讓新房對二手房形成降維打擊。
上海新政要求新建高層最小面積120平,配合飄窗、陽臺不計入面積的新規,實際使用空間比舊房多40%,二手房瞬間淪為庫存貨。
湖南、廣東等地取消公攤面積按套內計價,表面利好購房者,實則讓二手房原形畢露,當年花100萬買的“100平”老房,現在按套內70平掛牌,總價直接蒸發30%。
比房價下跌更可怕的,是流動性枯竭
價格倒掛:北京朝陽區某2000年建的老破小掛牌價6萬/平,隔壁2024年新盤得房率折算后僅4.8萬/平。
鄭州計劃收購5000套二手房改保障房,收購價只有市場價7折。業主咬牙賤賣后,卻發現這些房子將以更低租金沖擊租賃市場,連以租養貸的路都被堵死。
開發商用得房率100%重塑購房標準,讓二手房變成落后產能。當年花200萬買的優質資產,在新規則下成了設計缺陷房。
二手房平均成交周期從3個月拉長到18個月。掛牌時間越來越長,降價頻率越來越高。
政策不斷釋放“救市”信號,但所有利好都向新房傾斜。
當二手房變成不動產,聰明人早已調轉船頭
前同事老周虧本賣掉燕郊兩居室,報名人工智能培訓,轉型做工業機器人調試,收入翻三倍。他說:房子套不住我,但技能可以帶著走。
時代的塵埃落下時,從不會問你是否準備好。
當新房用制度紅利碾壓二手房,當保障房用低價沖擊租賃市場,普通人必須看清三個生存法則:
1. 財富≠房產證,能隨時變現的現金流才是硬通貨
2. 穩定≠有房住,租購同權下,住得好比產權證更重要;
3. 機會≠等政策,在舊秩序崩塌處,往往有新生態萌芽。
被鎖死在二手房里的從來不是磚頭水泥,而是我們固化的認知。當70后還在為房貸失眠時,95后已經用租房+輕創業的模式,跳出了這場困局。真正的不動產,從來不是房子,而是不敢改變的大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