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翻開中國歷史,滿滿的寫滿了戰爭二字。
自從有明確文字記載以來,幾千年的世間長河里,真正和平的時間少之又少,絕大部分時間里都是和戰爭并存的。
在冷兵器時代,決定一場戰爭勝利的基礎因素就是人,因此史學家在記載歷次戰爭中,都會表現出具體的軍隊數量。
也就是這一點,讓不少人比較疑惑,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戰爭記載,各國參戰人數動輒出兵數十萬,可越到后期兵力反而越來越少,尤其是清朝打仗出幾萬人已是極限了。
按理說以前還不是大一統王朝,人口也沒有后面王朝多,怎么在兵員數量上有這么大的詫異呢?
我經過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征兵制度不一樣。
其實在春秋時期,禮樂還未崩壞之時,各國之間雖然會發生戰爭,但是戰爭規模都不算很大。
春秋初期,周王室最初規定“天子六師,?伯三師,諸侯二師”,一師僅數千人,因此可以看出一個諸侯國的兵力也就是萬把人。
因為那時候戰爭是貴族的專利,每次有戰爭除了常備師外,也是征發“國人”而不是平民,來作為車戰的主力。
打仗其實也不會下狠手,雙方幾萬人找個不忙的時間,約定對沖一下,輸了當小弟認大哥。
可是到了后面之后,逐漸有了“兵者,詭道也”戰爭藝術,各國之間的戰爭也不滿足于當大哥,而是奔著滅國去了,原先的兵力并不能滿足戰爭需求,于是征兵對象就從貴族到了平民。
平民平時務農,會在閑時參加國家準備的軍訓,遇到戰爭時期是需要上戰場的,而且是義務兵,只要是到了年紀,你就有義務當兵。
因此遇到國戰時,上面一聲令下,全國的符合年紀的男子都得上戰場,就是女子也要出力做后勤,可謂是全民皆兵。這也是戰國時期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兵的原因,畢竟一個國家也有好幾百萬人。
長平之戰中,秦國動員60萬大軍圍困趙軍45萬,最終“坑殺四十萬”,這一規模在冷兵器時代堪稱空前,而史書同樣記載“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
意思就是河內郡十五歲以上的男丁都上了前線,至于是排頭兵還是后勤兵統統都算到里面去了。
《商君書》也記載,秦國“五口之家,三丁征二”,全民皆兵的體制使得兵力規模遠超后世想象。
而封建王朝后期采用的是募兵制,士兵從生活到作戰物資都由政府提供,是屬于當兵吃糧那軍餉的軍隊,為了控制財政,國家要嚴格控制軍隊數量。
過去那種動輒幾十萬的軍隊規模,如果只算是純粹職業軍人,除了在朝代建國初期之外,自然不可能輕易的出現。
這個時候兵就是兵,民就是民,不僅待遇以及訓練方面上天差地別,就是記錄兵員數字時也不會將后勤民夫計算在內。
例如宋朝有次敗在西夏手里,同一場戰斗,西夏和宋朝兩方兵員數量出入很大。宋朝說戰死1.2萬兵,而西夏方面則記載斬殺和俘虜近20萬宋軍。
其實兩方都沒錯,因為宋軍方面沒有將十幾萬民夫算在內。因此歷史上記載的百萬大軍,除了有夸大水分在之外,其實也是把后勤民夫算成“兵”了上了。
并且戰國時期的戰爭多集中于中原腹地,相對來說運輸距離短、物資消耗低,加上那時候士兵是義務兵,國家給的武器裝備也不多,官方短時間內能夠負擔的起后勤壓力,這才使得各國能動員大量兵力投入戰爭。
相比之下,后世封建王朝尤其是后期,疆域的擴大,動輒就是遠征。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想想之前打仗就在家門口,后面打仗走了幾個月或許都還沒到前線。
后勤壓力成指數倍增加,糧草運輸成本高達每石糧食消耗十石運費,極大限制了兵力投入,即便是坐擁全國資源的明、清,戰爭規模還是越打越小。
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有什么不同意見歡迎指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