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作為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類病癥,很多人都對其不以為然,有些人即便患上了感冒病癥,也僅僅只是去藥店隨意買一些感冒藥來加以改善,但有些時候,這樣做并不能很好地改善自身病癥,甚至還會使感冒癥狀不斷加重,甚至誘發其他不適癥狀。
在中醫學里,感冒屬于因風邪侵襲機體所導致的病癥,在臨床上,患者常會表現出頭痛、鼻塞、咳嗽等不適,俗稱“傷風”,“風邪”作為中醫里的常見病邪,是“六淫邪氣”之首,具有游走不定的特性,同時,也會經常與其他病邪一起侵入身體,其中,與濕氣相伴往往更為常見。
比如,春季時,感冒多以風熱為主;而夏季時,則是夾暑夾濕;在秋季,由于“秋燥當令”,因此感冒多兼燥氣;至于冬季,由于氣候寒冷,因此感冒則以風寒多見。也就是說,這個感冒病癥四時皆有,尤以冬春兩季為多,不過,根據臨床表現,中醫常將感冒分為4個癥候,具體如下。
1.風寒束表證
這類癥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風寒感冒,在臨床上,以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為主,患者一般沒有明顯汗出,但有時候會喉癢咳嗽,痰稀色白,此外,這類病癥最主要的辨證要點,就是身體惡寒重、發熱輕、流清涕,所以在診治上,多以辛溫解表為主,常用方劑多是張仲景的經典藥方。
張仲景作為傷寒病癥的“領軍人”,在《傷寒論》里收錄了很多用于診治風寒感冒病癥的妙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桂枝湯、麻黃湯、小青龍湯等,當然,根據自身癥狀程度的不同,在藥方選擇上,自然也會存在差異。
其中,麻黃湯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常用于外感風寒表實證,可改善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等癥狀,這個方劑的這組成也很簡單,主要由麻黃三兩、桂枝二兩、杏仁七十個以及炙甘草一兩配伍而成;而桂枝湯作為《傷寒論》的“傷寒第一方”,主要用于外感風寒表虛證的診治,具有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的功效,不僅可以用于改善風寒表虛,同時,還可以用于調理產后、病后、陰陽不和等病癥。
2.風熱犯表證
這類感冒就是中醫所說的風熱感冒,患者的發熱癥狀會比較嚴重,有鼻塞流黃涕、咳嗽、舌邊尖紅色、舌苔黃薄等表現,多以發熱重、微惡風寒、汗少為主,在治療上,側重于辛涼解表。在中醫里,這類熱證被稱為溫病,選用的藥材多為辛涼解表藥,而溫病大家吳鞠通作為溫熱病的代表醫家,在他所編撰的《溫病條辨》里,就有很多可用于診治風熱感冒病癥的妙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銀翹散和桑菊飲。
銀翹散主要以連翹、金銀花、苦桔梗、薄荷、竹葉、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配伍而成,具有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溫病初期的改善,方劑里的金銀花和連翹這兩味中藥,不僅是清熱藥,同樣還是芳香藥,因此,在疏風散熱的同時,還兼有透散衛分表邪的作用。
3.暑濕傷表證
與前面兩種感冒相比,此類病癥多是暑濕病邪所致,多見于夏季,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以發熱、肢體困重為主,在治療上宜清暑熱、祛濕邪、解表。對此,最具有代表性的藥方就是藿香正氣散,作為《和劑局方》里的經典方劑,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作用,常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的改善。
4.氣虛外感證
這類患者比較怕冷,由于自身氣機不足,大多會伴有倦怠懶語等癥狀,治療上以益氣解表為主,最具代表性的診治藥方便是參蘇飲,這個方劑同樣也是《和劑局方》里的經典方劑,具有益氣解表、理氣化痰的作用,常用于治療和改善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