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chuàng)團·瑾山月
社會學家多蘿西·米勒,打過一個比方。
他說,中年人像三明治。
上有老下有小,上有工作下有生活,上有責任下有煩惱……
尤其是中年媽媽們,更是萬事纏身,焦頭爛額。
這幾年,我有個很深的感觸。
就是結婚生子后,中年媽媽的圈子里,大家的價值觀變了。
年輕時,我們羨慕那些家境好、收入高、長得漂亮、自由自在的人。
然而,有了孩子,再等孩子上學后,才明白真正幸福的女性是什么樣。
她或許不是很有錢,不見得學歷多高,甚至有點不起眼。
但不經意流露出的優(yōu)勢,就令人望塵莫及。
就像下面的這幾種炫富,占上一樣就算幸運。
不被老師叫學校
家長會面帶微笑
很多媽媽在孩子上學后,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焦慮癥。
很緊張老師發(fā)來的信息,一看是學校電話就心慌。
特別怕孩子闖禍,聽到成績倆字,就預感不妙。
相比之下,那些不用操心孩子學習的媽媽,就格外令人羨慕。
家長會上,她們不慌不忙,對孩子的表現信心十足。
就像我同事趙姐。
當大家抱怨孩子這學不好那學不會的時候,她就在一旁悠哉地喝茶。
因為她兒子打小學習好,小升初啊,中高考啊,都完美發(fā)揮。
不少人向她取經,怎么才能養(yǎng)出學霸小孩。
趙姐說:“就是強調一點,學扎實。”
沒錯,那么多學習方法凝聚成一點,就是這三個字。
遼寧省高考狀元、國際奧賽滿分金牌得主柳智宇也說過:
“學習最重要的是,學到最后,能留下什么。”
無論是知識點,還是思考模式,只有“留下來”,才算學到家。
做到這點,就得學扎實。
不能題海戰(zhàn)術,貪多嚼不爛;不能浮于表面,淺嘗輒止。
每個學科,要抓住要點,像釘子一樣往里鉆,鉆到透徹,再舉一反三,夯實記憶。
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做“最近發(fā)展區(qū)”。
意思是,每個人稍微努力一把能夠達到的那個區(qū)間。
既不要練完全會的部分,更不要練完全不會的部分。
幫孩子找到了這個“最近發(fā)展區(qū)”,在這個區(qū)域中扎實用功。
他成績穩(wěn)步提升,媽媽們的日子就好過很多。
不為孩子急跳腳
情緒穩(wěn)定身體好
我發(fā)現一個現象。
很多中年媽媽害怕體檢,更不敢去拿體檢報告。
畢竟,一連幾頁的“毛病”,誰看誰心臟突突。
不信你問問身邊的女性朋友們。
渾身上下沒有結節(jié)囊腫的,可以說是寥寥無幾。
還有不少人氣血不足,神經衰弱,心情壓抑……
如果有誰健康達標,狀態(tài)不錯,情緒也穩(wěn)定,那她就是網友口中的“女人中的女人,雌性中的雌性”。
咱們才三四十歲的年紀,怎么就落下一身病呢?
原因無非兩點——操勞、焦慮。
為一家老小忙碌,為孩子的事焦慮。
如果孩子能自律,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媽媽們會少操一半的心。
那如何養(yǎng)出自覺的小孩呢?
兒童行為學研究者南希·艾森伯格,提出過一個概念——自我調節(jié)能力。
他發(fā)現,自律習慣的養(yǎng)成,關鍵就在于加強孩子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
具體來說,有以下5點:
建立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養(yǎng)成健康的作息規(guī)律;
設定明確的目標:用具體的事增強自我控制;
提供適當的自主權:讓孩子在有限的選擇中做決定;
積極的反饋和鼓勵:正面反饋能強化孩子的自律行為;
示范和引導:家長們要像啟明星一樣,在前面引路。
不想累倒自己,就得下狠心把孩子的好習慣養(yǎng)出來。
全家人的主心骨
被孩子寵成寶
這幾天,一條視頻火了。
一位媽媽身體不舒服,讓6歲的兒子幫忙倒杯水。
誰承想,孩子氣呼呼地反問:“倒水?我是你仆人嗎?”
這還沒完,孩子下面的話,更讓人生氣。
“我又不是你爸,也不是你老公,你渴了,讓你老公去倒!”
隨后,他用手指著爸爸說:“她渴了,你去倒水!”
這位媽媽對網友說:
“這六年,我全心全意照顧這個孩子,放棄了很多,付出了很多,現在是徹底心寒了。”
透過視頻,我發(fā)現這家人生活條件還是不錯的。
但養(yǎng)出這么不知好歹的孩子,比過窮日子更可憐。
如果孩子懂事,對媽媽知冷知熱,就算辛苦點也沒什么;
如果孩子感恩,能體諒別人,養(yǎng)家再難我們也覺得值。
比起孩子的善良懂事,大富大貴、有權有勢,簡直弱爆了。
母親是一個家的主心骨,向來是操著最多的心,干著最瑣碎的活。
最需要全家人的理解體諒,尤其是來自孩子的關懷與愛。
一句話,被孩子寵成寶的媽媽,才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隊友帶娃不喊累
無事一身輕
家長圈有句名言:
誰輔導作業(yè)誰崩潰!誰帶孩子誰老得快!
雖是玩笑話,但很大程度也反映了事實。
孩子的大事小情,最是磋磨人。
從吃喝拉撒,到讀書學習,從社交交友,到擇校擇業(yè)……
樁樁件件不讓人省心,時時刻刻牽動著父母的心。
如果爸爸不給力,做甩手掌柜,那媽媽的辛苦就可想而知。
誰都想無事一身輕,可肩上的責任和心頭的愛,讓媽媽們無法放手。
結果就是越管越多,越干越累,最后還經常是費力不討好。
倘若爸爸能主動分擔,整個家就會呈現出“父愛母靜子安”的樣子。
而從和睦家庭中走出的中年媽媽,將由內而外散發(fā)出幸福感和活力。
想讓隊友好好帶娃,媽媽圈里總結了以下三點,大家快學起來。
心狠一點,舍得讓老公干活,也舍得孩子跟爸爸吃點苦;
手懶一點,家務啊,帶娃啊,不必面面俱到,差不多就行了;
眼瞎一點,隊友帶娃帶成啥樣算啥樣,實在看不下去再管。
女到中年,一定要學會做減法。
該分出去的活分出去,該放手的事就放手。
富養(yǎng)自己不含糊
做孩子的好榜樣
自從有了倆娃后,我發(fā)現每天的時間,被切割成了這么幾塊:
工作、孩子、家務、吃飯、睡覺,再沒別的了。
就算擠出一點時間來做點自己的事,也沒精力了。
所以,我就特別羨慕那些有自己時間的媽媽們。
比如,她們中有人每天去瑜伽館練瑜伽,身材和氣色越練越好;
比如,她們中有人會去考職稱上網課,提升自己的認知與能力;
再比如,她們中有人會專注于事業(yè),在擅長的領域打出一片天地。
為什么我就整天圍著孩子家務轉,搞得自己很狼狽呢?
帶著這個困惑,我去各大網絡社群找答案。
和網友們交流后,我明白了:一切不如意的根源,就在于我對自己太吝嗇。
不舍得取悅自己,不舍得把時間留給自己,自我關懷度太低。
意識到這點后,我便聽從大家的建議,開始“富養(yǎng)”自己。
從加強體育鍛煉,到重拾寫作的愛好,從提升個人形象,到積極廣泛社交。
不知不覺間,我的狀態(tài)好了很多,身心愉悅,能量滿滿。
其實一天還是24小時,但時間的劃分上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不管多忙,我每天都保證有兩個小時,來做自己喜歡的事。
本以為我這么“自私”,家里會亂套。
誰承想,孩子看我學習健身,也有樣學樣地自覺寫作業(yè);老公見我時間安排得緊湊,也主動干起了家務……
原來,自己變好后,世界真的會變好。
富養(yǎng)自己的中年媽媽,最好命。
前陣子情人節(jié),我隨意看了眼朋友圈。
我發(fā)現,曬花曬紅包的人越來越少。
就算偶爾有人曬,看她的感覺和看微商廣告一個樣。
就是毫無感覺,甚至有點無聊。
反而是看到誰家孩子順利通過什么考試,或是媽媽本人又做成了什么事,比較容易羨慕。
不得不承認,女到中年,看問題的視角變了,生活策略也隨之轉變。
我們不再追求外在的華而不實,更渴望實打實的幸福。
孩子好好的,別出什么亂子,自己好好的,不再煩心焦慮。
一家人齊齊整整,日子過得平靜充實,就是最高級的炫富。
作家畢淑敏,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及中年。
她說,中年階段的自己,不再豆蔻年華人面桃花,不能無憂無慮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但即便躊躇迷茫,畢淑敏依然說:
“思前想后,我依然懇請延長我的中年階段,因為這是我最勇敢的時刻。”
人到了中年,扛得起責任,也要有所追求。
愿中年媽媽們,于歲月中活成快樂的“中年少女”。
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