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剛剛過去的3月5日,是周總理誕辰127周年紀念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曾任國務院辦公廳秘書、擔任顧明(周總理的秘書、國務院副秘書長)同志秘書,在中南海從事立法工作十年的俞梅蓀先生,通過珍貴的歷史照片和史實,和大家一同緬懷周總理。
2016年7月,中央電視臺播出《海棠依舊》電視劇,以周總理工作和生活而每年海棠花盛開的中南海西花廳大院為背景,再現他執政27年的風雨歷程,包括其泰國養女的傳奇故事。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海棠依舊》首映式,我見到身著旗袍,肩披彩巾,來自曼谷的周總理泰國養女68歲常媛夫婦攜兒孫三代六人。該片共41集,第16至34集,不斷穿插敘述她的傳奇故事。
▲2016年6月26日《海棠依舊》首映式,周總理的泰國養女68歲常媛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門口簽到,左為她的4歲孫子常周周(俞梅蓀攝)
周總理在萬隆會議精彩亮相
二戰結束后,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無力控制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國家,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世界處于冷戰時期。朝鮮戰爭后,中美之間的矛盾激烈,美國試圖圍堵新中國。
1955年4月18至24日,周總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前往印度尼西亞參加“萬隆會議”,由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政府首腦(代表16億人口,當時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的第一次峰會: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殖民主義,獨立自主的處理本國事務和參與世界事務,努力發展經濟為共同愿望。
▲1955年4月17日,周總理抵達雅加達機場,參加萬隆會議
4月19日,會議第二天,伊拉克外交大臣賈馬利攻擊共產主義是“新式殖民主義”而激起軒然大波,錫蘭總理發言有反華內容,我國被一些國家群起而攻之。
周總理在午間休會趕寫發言稿,下午4時45分上臺作補充發言:“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不是來立異的;我們之間可以互相了解和支持,不是互相疑慮和對立。各國不同的思想意識和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妨礙求同和團結,和平共處……”全場報以熱烈掌聲。
▲1955年4月19日下午4時45分,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作“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補充發言18分鐘,全場報以熱烈掌聲
次日,周總理發表簡短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愿意同美國政府談判,緩和遠東和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這一聲明頓時傳向全世界而深受贊揚。(中美關系隨后緩和而開始大使級會談)
在會下,周總理與各國首腦頻繁接觸,廣泛溝通,從早忙到深夜,每晚只睡一二小時。他的真誠和智慧贏得與會者的廣泛贊譽,而均成了朋友,日后前來我國發展友好關系。他倡導的“求同存異、和平共處、南南合作”成了萬隆精神,進而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傳承至今。
▲萬隆會議期間,周總理會見東道主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
▲萬隆會議期間,左起,周總理和翻譯、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親切交談
▲1955年4月24日,周總理在萬隆會議閉幕式發言
▲周總理在萬隆會議為各方人士簽名留念
▲周總理在萬隆會議
“1955年4月11日,中國代表團租用的印度航空公司‘克什米爾公眾號’在印尼上空爆炸,中國代表團13位成員遇難,是臺灣特務的破壞。周總理原定乘這架飛機,因緬甸總理吳努要求在萬隆會議之前,與周總理會談。周總理提前數日乘國內航線到昆明,換乘汽車前往緬甸。”周總理秘書姚力和衛士長成元功均如此敘述。
在萬隆會議之前一個月,姚力前往印尼打前站而操辦會務,直至會議結束,目睹周總理在萬隆會議折沖樽俎的全過程。99歲的姚力回首往事,侃侃而談,激情燃燒。
▲周總理秘書99歲的姚力精神矍鑠
▲1993年3月5日,周恩來冥誕95周年,總理身邊工作人員在江蘇省淮安市周恩來故居(出生至12歲)合影留念。總理秘書左起, 張作文 (軍事秘書)、 成元功 (衛士長,曾參加萬隆會議)、 顧明 (經濟秘書)、 李琦 (總理辦公室副主任)、 周家鼎 (軍事秘書) (俞梅蓀攝于32年前的今天,恍如昨日)
上世紀50年代,中泰兩國分屬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兩大陣營。美國在東南亞組建集體防務條約組織,其總部設在曼谷。泰國政府追隨美國,不承認新中國。
2025年3月1日起,北京歌華有線018臺《重溫經典》頻道,每晚19時15分鐘左右(不很準時)重播兩集《海棠依舊》(2016年首播41集連續劇),人們可以觀看之。時隔九年,我重溫此劇,仍然深為感動。
《海棠依舊》第15集:周總理在萬隆會議與泰國外長旺親王接觸,請他共進晚餐。旺親王回國,對泰國披汶總理的首席顧問桑·帕他諾泰(簡稱“桑”)說:“誰說周恩來是土匪?他是中國的紳士、王子,他是天才的外交家。”桑認為,在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上,泰國離不開美國,但應同時與中國交往,這是小國在大國之間的生存之道,希望結束兩國的敵對狀態,轉向友好。
▲周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辦公室(選自電視劇《海棠依舊》)
“你們要做泰中友好的使者”
1955年12月,泰國總理的首席顧問桑到仰光拜訪中國駐緬甸大使姚仲明,商談發展兩國的友好關系,簽署《共同聲明》。桑派人秘密訪華,為改善兩國關系邁出了一步。
披汶總理積極支持與中國的交往,開始經貿合作,但泰國官方仍堅持反華立場,支持美國發動越南戰爭。
第16集:1956年8月,在國際政治風云變幻之際,泰國披汶總理的首席顧問桑毅然把子女12歲和8歲兄妹送到北京,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民,試圖促進交流,成為泰中友誼的使者。兄妹倆多次被周總理和鄧穎超接到西花廳作客玩耍,在周總理和鄧穎超的關愛下生活和上學,長大成人。
▲周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和常懷、常媛兄妹在一起 (選自電視劇《海棠依舊》)
▲后排左二,周恩來的秘書 姚力 ,曾參加萬隆會議 【原載《周恩來和他的秘書們》(中國人民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牛大勇、張德華等采編,俞梅蓀參與組稿】
▲ 《周恩來和他的秘書們》封面及目錄
第18集:周總理在出訪亞歐11國之前,委托外事官員廖承志照顧泰國兄妹,廖承志把兩孩接到自家常住下來。常媛請周總理把其圣誕老人玩具稍給其父—泰國總理的首席顧問桑。
廖母何香凝根據泰語發音,為其起了中國姓名:常懷(懷念泰國)、常媛(美麗女孩),周總理回國后,首肯了常媛兄妹的姓名。
1957年9月,泰國披汶總理調整政府的內外政策,改善對華關系,卻加劇與軍人集團的矛盾,而發生軍事政變,披汶總理被推翻而流亡國外,總理首席顧問桑等兩千人被以親共親華罪名逮捕。
周總理回國后如實告知,常媛兄妹的圣誕老人玩具未能交給總理首席顧問桑。
常媛兄妹無法回國了,周總理說:“你倆就是我的孩子。”
“周伯伯讓你們失望了”。由于桑被捕了,此行沒有見到,未能把圣誕老人玩具給他們的父親桑。
常媛哭著抱著未能交給其父桑,而被帶回來的圣誕老人玩具。
周恩來沉著應對泰國政局變幻的艱難局面,派密使前往泰國,輾轉見到獄中的桑,捎去常媛兄妹的信,使桑免除牽掛。
周總理交辦有關部門想盡一切辦法,與獄中的桑取得秘密聯系,捎去常媛兄妹給其父桑的信。
泰國披汶總理的首席顧問桑在獄中。
桑的太太前往監獄,以送衣物的名義,把常媛兄妹的信秘密送進監獄給了桑。
不知真相的桑說,這里不需要換洗衣服,獄中也不讓送,但妻太太堅持被換洗衣服送給桑,衣服里藏著常媛兄妹的信。
桑太太說,現在家里出入,都有人監視。
桑太太對桑說:世態炎涼,很多人都離我們而去了。
桑回到牢房,悄然翻開衣物,發現秘藏的常媛兄妹的信,深為感動,托內線人員轉告對周總理的感謝。
桑給常媛兄妹的信,通過當地內線秘密渠道傳出來,送到中南海西花廳常媛兄妹手中,桑鼓勵他們在中國努力學習生活。
第19集:常媛兄妹回不了泰國了,周總理勸他們安心在中國生活,“當然可以有一位中國的父母親”。常媛兄妹喜出望外地認周總理夫婦為父母親。
常懷堅持要回國找其父,周總理說:“你回國不安全,如果出事,我對不起你的父親桑。”
泰國風俗“放河燈”,對著泰國家鄉在水中放河燈,祈福平安。周總理帶著常媛兄妹在湖邊放河燈,為在獄中的桑祈福。
字幕:周總理對常懷說,不要再想回去的事啦。
字幕:“周伯伯帶你們去放河燈”
字幕:周總理:放河燈,為你們的父親“祈求平安健康。”
▲周總理和侄女周秉德在中南海西花廳院子 (選自電視劇《海棠依舊》第9集截屏)
第20集:因泰國政局的惡化和反華,常媛兄妹學會并熟練掌握中文后,不愿再學習泰語,不愿做泰國人。周總理開導其不要忘記祖國和母語,還為其請了泰語老師,要其先學好泰語,再上學。
在學校,同學們紛紛加入少先隊、共青團,他倆也希望帶上紅領巾。周總理說:“你們要當好泰國人,要做好泰國人民在中國的友好使者。”
常媛兄妹學了中文,不愿再學習泰語了,周總理要他們好好想想(見字幕)
周總理說,你們要學好泰語,架起中泰友誼的橋梁(字幕)
周總理說:盡管局勢復雜艱難,不要失望(字幕)
周總理說:“我給你們請來了泰語教師,從今天起,你們先補習泰語,什么時候補習好了,再去上(北京的)學校。”
周總理:“我救不了你們的父親,我支持你們努力學習泰語,按照你們父親的愿望,建起中泰友誼的橋梁,救出你們的父親。”(字幕)
▲1961年少年常媛和周總理
▲2015年4月21日,中泰建交40周年之際,常媛在曼谷家中展示1961年少年時與周總理的合影(新華網記者李芒茫攝)
第25集:1966年“十年文革”開始,全社會的階級斗爭和排外之風愈演愈烈,常媛兄妹的處境十分艱難。
1967年,北京大學上學的常懷被迫離開中國;之后,常媛被鄧穎超送到河北農村成為下鄉知識青年。
1970年,常媛和英國留學生戀愛而要隨其前往英國。周總理給英國使館寫證明信,使其得以順利前往。
第34集:1972年,常媛隨泰國代表團訪華擔任翻譯,與周總理久別重逢。
第38集:1975年初夏,鄧小平接待泰國代表團后,向重病的周總理匯報。得知泰國總理克立將于7月1日訪華并建交。周總理抱病出席兩國建交的簽字儀式,成了生前簽署的最后一份外交協定。
▲1975年7月,在北京305醫院,重病的周總理會見泰國總理克立,這是他會見的最后一位外國總理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去世。之后,常媛的兒子出生,起名為“常念周”,寄托常氏家族對周總理的思念。
▲在曼谷常媛家中墻上的相片,鄧穎超奶奶親吻小孫子常念周(新華社記者李穎攝)
▲1978年,常媛帶著兩歲的兒子常念周到北京,鄧穎超奶奶親吻小孫子常念周(新華社記者李穎攝)
“周總理就是中國的軟實力”
2015年4月21日,中泰建交四十周年之際,常媛在曼谷家中接待新華社記者李穎專訪。她說:“當時泰中兩國互相排斥和敵對,泰國站在美國反華的第一線。我父親桑是泰國政府反華政策的主要策劃者和宣傳者。”然而,周總理在萬隆會議的熱情友好和儒雅風度,特別是提出的求同存異,和平共處,贏得廣泛贊譽,深深觸動了桑。
常媛說:
“周總理是說話看著你眼睛的人,用真心交往。上世紀五十年代還沒有‘軟實力’這個詞,可實際上,周總理就是中國的軟實力,他在國際舞臺代表著中國的形象,周總理讓所有接觸到他,領略過他風采的人們而折服,讓不同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國家的人們都能信服他,進而信服中國。”
如今已成老者的常媛夫婦帶著兒子常念周夫婦,攜四歲和一歲的兩孫子,大孫子叫“常周周”,一家三代六人千里迢迢前來參加紀念周總理去世40周年的電視劇《海棠依舊》首映活動,我感受到他們對周總理的深情厚誼。
常媛(西林·帕他諾泰)說:“泰中一家親,要代代相傳。”
天黑時分,我隨常媛全家走出人民大會堂東大門,來到廣場,送他們上了中巴車,悄然離去。
風云際會,命運安排,當年有國有家而難回的常媛兄妹,在周總理和鄧穎超身邊學習生活14年,要比和其父母相處的歲月更長,與中國結下不解情緣。
2016年7月,我的《海棠依舊》首映式紀實報道被有關網站和30來個微信公號推出,點擊達50萬,引起廣泛關注。上世紀60年代常媛在北京中學的兩位同學分別找到我,說是看到常媛的消息而興奮,要聯系久別的老同學。
周一兵(上海學者)來信:
“80年代,常念周就讀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當年我住北京,看著他長大,久違許多年,不知他長成什么樣了?從本文圖片終于看到如今成年的常念周而釋懷。”
金德安 (在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工作期間與常媛相識) 來信:
“常媛大姐的父親桑·帕他諾泰,為中泰建交做出極大貢獻。常媛大姐在中國學習生活了多年,對中國人民充滿感情,幾十年如一日,不遺余力地為增進兩國交流和合作努力工作。
她感恩周總理和廖承志(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幫助,她的兩個兒子取名‘念周’和‘念廖’,分別畢業于英國牛津和劍橋大學的優秀學生,像其母常媛那樣積極投身中泰文化交流而做了許多實事。
常念周在其成人禮的那年成立扶貧基金,積極爭取國際援助,為云南貧困地區艾滋病患者的子女開辦培訓班,傳授生活技能,提高獨立生活能力,受到好評。常家三代致力泰中兩國友誼的事跡傳為佳話。”
2017年1月8日,周總理41周年祭日,蕭偉光(北大博士校友)來信:
“關于‘周總理就是中國的軟實力’,領袖的魅力是何時凸顯出來的?值得思考,大概與現代民族國家的興起、國際秩序的形成而息息相關。帝制時代,君王一般都在深宮之中,如象棋中的將帥,微服私訪其實是不被主流觀念認可的,要各司其職而不能越俎代庖。周總理是中國文化熏陶與西方文化沖擊背景下誕生的“先進中國人”的偉大代表,極具智慧,極富魅力,是我最仰佩的革命先輩。初中開始,語文老師就講了很多周總理的各種小故事,諸如周總理和美國記者關于作為抗美援朝戰利品的一支鋼筆的對話,等等,對周總理的機智與幽默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6年6月26日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海棠依舊》首映式,左起,常媛和她正在簽到的丈夫(俞梅蓀攝)
▲《海棠依舊》首映慶典,左1常媛之夫(背影)、左3起,常媛之子常念周抱著兒子常周周、其妻(右)(俞梅蓀攝)
▲《海棠依舊》的編導和周恩來、鄧穎超、鄧小平、陳毅、習仲勛等扮演者(俞梅蓀攝)
▲《海棠依舊》首映慶典,與會者約800人(俞梅蓀攝)
從“萬隆會議”到“一帶一路”
2015年4月22至24日,亞非國家20多位政府首腦和90多國政府代表匯聚印度尼西亞,在當年的會議大廳,隆重紀念萬隆會議60周年。習近平主席到會指出:
“面對新機遇新挑戰,亞非國家要堅持安危與共、守望相助,把握機遇、共迎挑戰,提高亞非合作水平,繼續做休戚與共、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如今,亞非各國的合作與交流更為緊密,利益更為交融,不但是求同存異、交流互惠的和平共存體,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當年,中國代表團以求同存異的理念,凝聚起亞非國家的團結、友誼、合作的共同意志,掀開世界歷史新篇章;如今,又唱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主旋律,把萬隆精神提升到新的高度。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作者俞梅蓀在中南海西花廳東院的顧明同志辦公室上班
【作者簡介】
俞梅蓀,1953年生,家住上海長寧區江蘇路,在安化第二中學69屆初中畢業(安化路222號)到江西省南城縣新豐鄉農村插隊7年;1984至1994年,在國務院經濟法規研究中心從事立法工作,其中后6年為國務院辦公廳秘書,擔任顧明 (國務院副秘書長,原周總理的秘書)的秘書,歷經我國法治建設從無到有的歷史進程。
俞梅蓀的祖父俞頌華在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的南京攻城戰役;1920年和瞿秋白前往蘇俄采訪,后他常駐德國采訪歐洲各國,成為首次走出國門的記者,在那里認識朱德和周恩來;1930年代擔任《申報》總主筆即總編輯等。江蘇路480弄76號3樓頂層的俞家祖居,2004年被上海市政府定為“俞頌華舊居”,弄堂口有說明牌。
上海愚園路1065號《歷史名人墻》有蔡元培、陳獨秀、瞿秋白、黃炎培、俞頌華、傅雷等曾住本社區的民國人物展牌,愚園路江蘇路西北角《歷史風貌區地圖》銅版墻,有“俞頌華舊居”的標注;江蘇路的多處《歷史說明牌》有俞頌華介紹。
加主編微信TZBB668,備注進群,觀友可進大觀粉絲群(本群為邀請制,謝絕空降)
您的贊賞和轉發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注:除本平臺聲明的原創外,其它內容源于網絡或它方投稿,旨在供讀者多種文化視角的探討與解讀,并不代表“新大觀”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后臺留言,將第一時間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