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4150期
作者 |餐飲老板內參內參君
精品咖啡來到了“十字路口”
2025一開年,精品咖啡賽道便被凜冽的寒意籠罩。
Manner再度陷入勞資糾紛,不少門店員工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稱自己沒有在春節后收到“13薪”,引發廣泛關注。
Seesaw則是更多負面纏身。據南方都市報報道,自去年以來,Seesaw關掉了至少一半的門店,目前全國門店數量不足50家,廣東市場僅剩珠海1家門店正常營業,北京同樣僅剩1家門店營業,而其大本營上海閉店數超過六成。有員工稱,公司拖欠薪資,并且出現社保、公積金中斷的現象。在此之前,Seesaw創始人還被限制高消費。
M Stand也出現了多地撤店的現象。2014年,M Stand泉州首店晉江SM店關閉。小紅書上,還有不少網友分享了M Stand在武漢、南京、惠州等多個城市關店的消息。
◎小紅書上,用戶分享 M Stand關店消息
Manner、M Stand、Seesaw這三家誕生于上海的品牌,可以說是國內精品咖啡連鎖的“先鋒者”,大力推動了精品咖啡在國內的發展。
其實,對于精品咖啡的定義,業內一直沒有嚴格的說法。根據國際精品咖啡協會(SCA)標準,通過專業杯測評分達到80分以上的咖啡豆方可稱為精品咖啡。
在國內,早期的精品咖啡市場以中小門店為主,直至資本浪潮席卷到了咖啡行業,上文提及的這3家品牌開始“乘風快跑”。據不完全統計,這3家精品咖啡連鎖品牌,在2017-2023年期間,分別都曾獲得數億元投資,是曾經的“資本寵兒”。
隨著資本熱潮逐漸退去,價格戰在咖啡市場全面爆發且愈發激烈,這些國內精品咖啡品牌的困境開始暴露出來。精品咖啡市場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那些曾經備受矚目的品牌,已經來到了生死攸關的十字路口。
精品咖啡們,也曾努力破局
近兩年,咖啡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一方面,咖啡豆價格大幅上漲,導致精品咖啡的成本不斷攀升;另一方面,瑞幸、庫迪等咖啡品牌以更低的價格優勢搶占市場份額,精品咖啡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
在這樣的困境下,精品咖啡品牌一直在積極尋求突破空間。
1、從直營,到“直營+加盟”的模式。
長期以來,精品咖啡品牌依賴直營模式,使其在市場競爭中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于是,品牌們開始摸索直營+加盟的經營模式。
2024年3月,Seesaw通過公眾號“Seesaw咖啡夢工廠”發文,宣布開放加盟。只不過一年過去,Seesaw門店數量不增反降,可見加盟并沒有挽救它走向衰敗的進程。
◎2024年3月,Seesaw發文宣布開放加盟
一直堅持直營模式的Manner,也被傳出曾于今年初在內部做過關于開放加盟的調研。不過,Manner官方對此回應,近期并無開放加盟的計劃。
2、精品咖啡也曾嘗試放下身段,降價來留住消費者。
Seesaw曾于前年開始,被迫加入“9.9元咖啡大戰”,去年12周年慶時也發放了“9.9元”咖啡券。緹里咖啡更是突破價格底線,直接推出了6.8元的IIAC金獎豆咖啡。IIAC素有“咖啡界奧斯卡”美譽,評定標準極其嚴苛。緹里這一舉動,將“咖啡價格戰”推向了高潮。
3、不再執著于大店模型,嘗試復合業態、主打體驗感的特殊店型。
如Seesaw、比星咖啡等品牌的加盟政策就指向了店中店、小店模型。小店模型運營成本較低,能靈活地布局市場,提升市場覆蓋范圍。店中店模型則能借助其他商業場所的流量,吸引更多消費者,降低獨立開店的風險。
4、精品咖啡為尋求新的增長空間,將目光投向了三四線城市。
◎Seesaw大連門店
Manner已經在部分三線城市開店,如常州、太原等。而Seesaw在原本直營模式的基礎上,放開了特許經營,通過此類門店下沉到三四線城市,目前山東臨沂、山西大同、河南洛陽等城市均有門店。
種種舉措,都透露了精品咖啡品牌們滿滿的“求生欲”。
尷尬的定位,脫不下的“長衫”
盡管精品咖啡品牌采取了多樣的自救策略,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復雜的行業環境下,這些努力似乎沒有幫助它們破局。
一方面,這批精品咖啡品牌曾數次獲得資本加碼,助力了品牌的發展,但資本的進入也要求品牌快速跑馬圈地,犧牲了精品咖啡品牌的一些品質和口碑。
另一方面,精品咖啡的尷尬定位,像極了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
由于長期以來的價格戰,用戶已經習慣9.9元的咖啡。因此,社交平臺上,許多用戶在線下買到動輒三四十元,甚至更貴的咖啡時,會吐槽自己遇到了“咖啡刺客”。
可見,相比于精品咖啡宣稱的“現磨、手沖、優質豆”的概念,大部分用戶更希望以較低的價格,獲得一杯“抗疲勞+提神”的功能性咖啡。
Seesaw一杯美式28元,而瑞幸一杯標準美式的促銷價格只要9.9元。將近3倍的差價,難以彌補“精品”帶來的溢價。
在國內的精品咖啡行業,Seesaw一直是“白月光”般的存在。它以高品質的咖啡豆和獨特的門店設計,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力。與此同時,這也導致它的租金、人力、原料等成本居高不下。
人工成本上,瑞幸、庫迪等品牌通過全自動咖啡機,對咖啡師的要求更低,用人成本也能相對降低。與此同時,制作咖啡的效率也能提高。而精品咖啡店則需要咖啡師現場進行稱重、研磨、沖泡等操作,也要求更高階更有經驗的咖啡師,因此難以降低人力成本。
在精品咖啡界試圖將價格壓低的Manner,通過擠壓部分人力成本來換取價格優勢。但遭反噬。
去年6月,Manner上海門店的一位員工將咖啡粉潑到顧客臉上。這件事發生后,Manner被指責“無底線壓榨”員工而形象崩塌,許多人對公司的回應并不買賬,反而同情這位打工人。這種通過降低人力成本來維持價格優勢的做法,不僅影響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服務質量,也對品牌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小紅書上,許多用戶紛紛自發抵制Manner。
◎來源:小紅書
選址方面,瑞幸等品牌以外賣為主,門店較小,選址靈活。而精品咖啡注重品牌效應和空間設計,大多選址在高端商圈,導致其租金成本更高。
原料方面,瑞幸、星巴克等連鎖品牌憑借萬家門店的規模效應,能穩定控制原料價格。而精品咖啡品牌多是中小規模品牌,缺乏資金和囤貨能力。2024年,受氣候變化和干旱的影響,咖啡豆生產國的產量大幅下降,全球咖啡豆價格飆升,導致精品咖啡品牌成本驟增,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國外多家知名咖啡品牌,如日本味之素AGF公司、JDE、PEETS等巴西咖啡烘焙商,以及意大利咖啡制造商卡巴薩、意大利咖啡巨頭拉瓦扎等,紛紛上調了產品價格。
而國內的精品咖啡品牌,則陷入兩難境地:漲價,會因價格背離消費者預期而流失客源;不漲價,又難以承受成本壓力。
精品咖啡,
與其做大,不如做深
經過這幾年的激烈角逐,國內咖啡市場的龍頭企業已經出現,瑞幸實現了“斷層領先”。整個市場格局也逐漸清晰。當前,精品咖啡品牌們想要持續突圍,或許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態位。
“9.9元價格戰”已經逐漸退潮,咖啡市場也開始重新重視產品與經營本身。當市場重新回歸理性,精品咖啡也將迎來新的增長機會。
因為總有消費者,愿意為品質買單。近年來,胖東來、山姆等模式的走紅,讓市場又重新相信了“精品化”路線的價值,相信中產們的消費力。
當國內傳統大賣場都在持續關店時,2024年,胖東來的營收卻做到了近170億元,同比增長58.5%,利潤達8億多元。它的出圈靠的就是高品質商品的供給,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同胖東來一樣,山姆超市也在逆勢狂奔。截至2024年11月,山姆會員店在中國的會員數量已達到860萬,它鎖定中產用戶,靠高客單與高復購,撐起了一塊高價值的市場。
這兩個案例足以證明,無論是下沉市場還是一二線城市,總有消費者在追求高品質產品和優質的服務。
同樣的,精品咖啡的受眾不會消失,這需要品牌方深挖他們的核心需求,并將市場做深、做細。
當“平價咖啡”成為大眾剛需,精品咖啡品牌或許不該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找準生態位,切入細分市場,構建差異化體驗,才是建立品牌護城河的關鍵所在。
在這個一點上,M stand的“一店一設計”其實是一個不錯的示例。它打破了門店同質化的局面,無論是北京三里屯店充滿未來感的太空艙造型,還是杭州西湖邊店將江南水鄉的婉約意境融入空間設計,都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喜愛。
其實,縱觀全球市場的知名精品咖啡品牌,如皮爺咖啡、藍瓶咖啡、% ARABICA等,門店規模都不及千家。比起做大,做深可能才是精品咖啡需要追求的方向。比如藍瓶咖啡,它將門店開在藝術街區或高端商圈,堅持“只賣48小時以內烘焙的咖啡豆”,以及憑借門店手沖儀式,吸引了一批追求品質與體驗的高端消費者。
有時候“慢就是快”,這或許也是一條更適合精品咖啡的增長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