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人工智能布置作業,可實現更精準的分層和錯題重練;
運用人工智能輔助教學,老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了“學習設計師”;
琳瑯滿目的“黑科技”,為學生構建一個個生動的科學實踐場景;
……
與大多數家長記憶中的傳統課堂已截然不同,隨著人工智能在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應用,學校的教育教學也因此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日前,成都市教育局發布通知,首批遴選35所中小學開展“人工智能+教學”試點,以期形成一批“可落地、真管用”的典型經驗,逐步向全市中小學輻射推廣。
那么,首批試點校的人工智能將如何運用到課堂當中?學校的教育教學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家長又應該如何做好家校配合?對此,我們與部分試點學校的相關負責人聊了聊,看看這場由技術驅動的教育變革,正在如何重塑師生的教學與學習。
成都市第二中學(成都市科技中學校,以下簡稱“成都二中”)作為全市重點建設的未來科技學校,在去年開始探索“人工智能+教學”育人模式,以作業管理為突破點,實現AI賦能精準教學。
成都二中研修室主任王健洪介紹,自探索以來,學校先是以初中數學、物理、化學三個學科為試點,現已拓展到高中部分學科。在人工智能+作業管理方面,學校通過AI技術優化作業布置、批改及數據分析。老師在布置作業時能更精準地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實現分層布置。同時,借助AI系統有效覆蓋學生錯題,實現錯題重練。
王健洪說,這一新模式是在不改變教師批改習慣的基礎上,將批改后的作業,通過AI技術掃描識別,實時形成統計信息,包括得分率、錯題率等,幫助教師在評講時能隨時調出題目,精準掌握學情,提高教學效率。
“通過這一模式,不僅能根據學生錯題情況,定期生成個性化錯題集;學生們還可通過AI技術對考試數據的分析,精準了解自己掌握的薄弱塊,及時查漏補缺。”王健洪介紹,這不僅能幫助教師實現作業精準化管理,還能幫助學生實現精準化、個性化定制作業,同時,家長還可免費通過手機端了解孩子的作業情況。
同時,成都二中還特別打造了一間特別的AI教室——數智錄播教室。
成都二中教師在智慧錄播教室上展示課
在數智錄播教室里,依靠攝像頭、麥克風、智慧黑板等設備,AI系統會對課堂進行全過程記錄,并對課堂的各個維度進行分析,例如AI系統會分析課堂上老師的語言是否精煉、學生活動是否豐富,進而借助反饋器,能實時反饋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同時,AI系統還可以自動收集所有觀課老師的記錄,包括文字、照片、錄音和錄像等,觀課結束自動輸出觀課記錄以供老師們精準教研使用。
此外,成都二中還以科創中心為載體,整合校內外資源,開發和實施“人工智能+”校本課程,讓學生接觸并學習機器人、人工智能智造、3D打印技術等領域的基礎知識。
談及未來,王健洪表示,學校還著力培養學生的AI素養,以期未來更加適應AI時代,他說,在未來工作中,學校將努力實現AI場景在校園的更廣覆蓋,同時進一步提升教師的AI素養,培養出更多適應新時代的創新型人才。
七中育才的AI教學探索始于2020年的自動駕駛場景實驗相關課程,學生通過數據采集、模型訓練體驗AI原理,后來學校開始在人工智能教育上進行探索,并最終形成了“人工智能教育”與“教育人工智能應用”雙線并行的實踐路徑。
如今,AI已融入七中育才的日常教學:語文課上學生對比真實史料和AI生成的錯誤答案,培養批判思維;物理課上學生在模擬的實驗中試錯觀察,而不用擔心損害器件和引發安全風險;音樂課上學生利用AI進行音樂創編,體驗音樂的創作;體育課上通過AI對學生身體進行建模分析,提供相應訓練……
而在教研上,AI已經應用在從備課到作業設計、活動設計等各個環節。學校打造了兩間配備AI技術的教室,為處于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教師量身定制的六種不同類型的公開課,通過AI分析課堂語速、提問頻次、學生應答時間等數據,教師得以擺脫經驗主義,依托客觀報告優化教學策略,實現從“模糊經驗”到“精準診斷”的跨越。
“比如,我們原來的作業是老師統一給學生布置的,而現在借助AI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學情,設計不同的匹配學生學習情況的作業,實現從錯題溯源到拓展訓練的‘一人一練’。”七中育才水井坊校區智慧教育中心主任陳洋表示,“人工智能+教學”讓教學更精準,也讓學習更自主。
那未來老師會被AI替代嗎?陳洋認為,傳統的課堂是老師和學生的“二元主體”,加入AI后學生的知識來源不再局限于老師提供的,整個教學變得更加多元和開放,但這并不代表老師會被替代,“老師不再只是知識傳授者,而應該做一個‘學習設計師’,從更高的站位對教學進行設計。”
“下一步我們想打造一個育才專屬的智能體,不僅熟悉我們的教育方式,還了解我們學校的文化。”陳洋說,“當形成階段性成果后,再通過我們的教育集團、聯盟學校等,向外輻射我們的經驗與做法。”
作為少數小學上榜名單的成都七中初中附屬小學(以下簡稱“七初附小”),“人工智能”不僅體現在校園的每個角落,也被融合進學校的“啟智融創”課程體系中。
學生正在AI音樂工坊中上課
據成都七中初中附屬小學副校長冉美玲介紹,學校于2年前便啟動“人工智能+教學”布局,硬件方面的場館建設與設備配置都較為齊全,比如可用于多學科的AI智慧教室、AI音樂教室、智慧運動小站等,常態教室中,也配置有智慧黑板、AR、VR設備及其資源庫。
冉校長表示,七初附小的“啟智融創”課程包括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特色課程。在校本課程中,開設了“少年問天”“創新思維”“少兒編程”三門科創特色課程,覆蓋全學段。據了解,七初附小致力于打造一所科技館式的學校,構建了包括航天館、人工智能館、智能3D打印館、工程技術館、全國唯一中小學衛星測控站、問天號太空艙、VR飛碟、全息投影、神舟飛船體驗等多個支持“啟智融創”課程的科學實踐場景。
七初附小科技館中的“問天號”太空艙
為了深入推進“人工智能+教學”,學校通過“專家課堂+經驗分享”的模式定期開展培訓。“一方面,我們邀請了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以及科大訊飛的專家來培訓老師們使用AI設備;另一方面,也組建了一支領航教師團隊,以‘老帶新’的方式,分享成熟的應用經驗。”
數學老師張宇政告訴我們,無論是備課、課堂還是課后,智能化教學已經常態化。“比如說課堂上,智能設備和軟件可以對隨堂練習進行及時批改與反饋,課后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搜集好學生們的錯題,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教學的進度和精度。”
作為國家級科學示范性學校,“人工智能+教學”在成都石室天府中學于1年前落地生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先行”的理念起到了“扎根”的作用。
“教師先行是基礎,所以我們組建了一支由‘信息+學科’教師組成的AI教研團隊”,據成都石室天府中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李萍介紹,AI教研團隊成員都具備深厚的專業背景,通過理論研修、技術實訓、企業參訪、課堂實踐等方式,鼓勵老師們積極研習AI技術,構建“學科研究、技術支撐、實踐探索、效果評估、廣泛應用”的融合發展路徑。
而從目前教師應用情況來看,根據學校智慧平臺的數據分析,與去年同期相比,教師的活躍度上升了39%,“這說明咱們老師對新技術的認可度還是非常高的。”李校長感嘆道。
并且,老師們對AI的應用場景也十分廣泛,包括學情診斷、資源整合、課堂教學、作業管理、教學評價以及智能研修等多個場景。人工智能團隊組長、信息學科教師龔洪敏告訴我們,在備課環節,AI可以提取出更貼近生活實際的案例,而非教材中的傳統案例。“資源整合則幫助我們高效整合各類教學資源,而這些案例資源也更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自然也提高了不少。”
AI成為了石室天府中學孩子們的“學伴”
在上課的過程中,AI則成為了同學們的“學伴”,學生通過與AI的知識問答互動、智能引導,更好地掌握知識點,也同時訓練了思辨與創新能力。
到了課后的編程作業診斷環節,AI也做到了讓錯題收集與批改的事半功倍。“投喂AI錯題后,它會生成錯題集與原因分析,并生成下一步作業的策略,為學生分層作業、個性化輔導提供依據。”龔老師解釋道。
更令人欣喜的是,有的學生還主動擔任“AI小導師”,協助老師探索智能工具,這種教學相長的生態,正孕育著面向未來的教育新樣態。
AI帶來的驚喜固然不少,但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龔老師對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始終保持開放而謹慎的態度。“教師扎實的本體知識才是教育的核心。因此,憑借育人智慧,讓學生在人機協同中獲得更自由的探索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尤為重要,我希望我們的課堂是‘技術賦能+價值引領’的雙向培育,這才是教育的精髓所在”。
簡陽中學同樣是較早接觸大數據教學的學校之一,2017年學校就引入大數據精準教學系統,并在高中年級推廣使用,通過分析周練、月考等場景數據,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查漏補缺指導。
不過,簡陽中學信息中心主任榮赤坦言,受制于資金、硬件設施不足等問題,學校早期的系統功能更多側重于聚焦結果分析,在課堂互動分析上不足。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AI以更方便、更實用的方式越來越多地應用到了教學中。“比如課堂抽問,以前老師是想到哪個同學就抽哪個,現在就可以讓DeepSeek給我們設計一個程序,隨機抽學生回答問題。還有像學生成績分析,如果老師來就是很大的工作量,而使用AI的話不僅幾秒就能生成,還能橫向縱向分析各科成績、歷次成績等等。”榮赤說。
同樣,學生用起AI也越來越熟練,“語言模型的人工智能才出來的時候,就有同學開始讓它幫助寫作文了。”
對于學生運用AI的邊界,榮赤認為與其去堵不如去疏,“AI的推廣是必然的,一旦開始接觸它,直到自己消亡,這類工具都將陪伴我們一生。就像搜題軟件出現后,學生也會用搜題軟件做題。現在的AI更加智能了,還會給出四五種分析思路。那我們的老師在這其中該如何做呢,就是引導學生去理解、學習這些不同做題思路,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目前我們遇到的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本地化適配上,一是沒有學校專屬的大模型,AI給的結果沒有針對性;二是學生不能帶手機,而市面上的大模型都要注冊賬號,使用起來就不方便。”榮赤表示,今年DeepSeek火了后,簡陽中學迅速組織高二年級老師進行了一次以通用大模型賦能教學為主題的培訓,后續還計劃鼓勵有條件和能力的老師建立個人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個人專屬的專業知識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