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又輪到周云杰了。
周云杰是誰,估計兩會之前知道這個名字的人不多。而就在這兩天,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周云杰因與小米創始人雷軍的兩會同框,意外走紅網絡。網友們紛紛調侃周云杰撞臉“結界獸”,并制作了大量表情包,使得這位企業家迅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周正在接棒雷軍,成為又一個被熱搜包圍的人物。,他接受媒體采訪,宣傳了《海爾兄弟》續集的籌備。甚至他受訪時脫口而出的山東方言,也被剪輯成短視頻廣泛傳播。
從雷軍歷年兩會期間的“程序員穿搭”“英語口音”熱搜,到周云杰因表情管理意外成為話題中心,公眾對企業家代表的關注視角正悄然轉移。
網友以解構主義手法將政治場域中的精英符號轉化為娛樂素材,看似消解了傳統意義上的“權威感”,實則構建了另一種更貼近大眾的互動模式。
周云杰在朋友圈的回應頗具代表性。他坦然接受調侃,主動將網友創意納入企業代言人選拔體系,甚至透露籌備《海爾兄弟》續集時將采納公眾意見。這種“接梗”姿態,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傳統企業家與公眾的對話壁壘,讓品牌形象從冰冷的商業符號轉向有溫度的人格化表達。
不過,周云杰真的需要雷軍帶來的這波潑天流量么?
流量本身并無善惡,關鍵在于被誰所用、為何所用。
企業家與流量的關系,究竟是一場主動的“借勢”,還是一種被動的“卷入”?答案或許既不在于流量本身的“潑天”聲勢,也不在于企業家對熱搜的刻意迎合或回避,而在于其能否將流量的工具性,精準嵌入企業發展的戰略敘事中。
判斷一位企業家是否需要他人帶來的流量,需回歸其企業基因與戰略訴求。
雷軍常年的流量光環,源于互聯網行業對創始人IP的天然依賴。從“Are you OK”的鬼畜視頻到小米發布會的個人秀場,雷軍早已將自身符號化為“極致性價比”與“用戶共創”的代言人。該流量模式與小米的商業模式高度同構,通過創始人的人格魅力降低用戶信任成本,以高頻互動維系品牌黏性。
但對于周云杰執掌的海爾而言,企業內核是“真誠到永遠”的制造業匠心,是工業互聯網時代的生態平臺野心。當一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建立在四十年的技術沉淀、全球產業鏈整合能力的產業賦能價值時,創始人的個人流量便不再是必需品,而是可選項。
更深層的原因在于流量效用的邊際遞減規律。
雷軍式流量對小米的價值,呈現在用戶增長曲線的陡峭攀升期,比如當初做手機,如今做汽車,但當企業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流量帶來的注意力轉化率必然衰減。
海爾所處的制造業賽道,客戶決策鏈條更長、理性成分更重,消費者購買冰箱時或許會因網紅推薦產生興趣,但最終決策仍取決于產品性能、售后服務與品牌信任度。
周云杰若將精力投入“傍流量”,不僅偏離了海爾“以用戶為中心”的長期主義,更可能模糊外界對企業的認知焦點。人們記住的是企業家在熱搜上的表情包,而非工業互聯網如何賦能鄉村振興。
流量依附的最大風險,在于讓企業陷入“為他者敘事”的被動境地。
雷軍的每一次熱搜,不說都經過精密設計,起碼相當部分有專業操作的痕跡,本質是將公眾注意力轉化為對小米戰略的認知植入。
但周云杰若被動卷入他人制造的流量場域,便可能淪為輿論狂歡中的“工具人”。
網友將二人同框戲稱為“結界獸與科技大佬”時,這種解構固然為海爾帶來短暫的話題熱度,卻也暗含對傳統制造業的刻板想象。公眾潛意識中將互聯網新貴視為創新標桿,而將實體企業管理者貼上保守標簽。周云杰需要的不是借助雷軍打破“結界”,而是重新定義制造業企業在數字時代的敘事主權。
其實,“雷軍式熱搜”如果不分場合地爆發,對于雷軍在內的所有企業家,未必是一件好事。
企業家成為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意味著其話語權從商業領域擴展到公共領域。身份轉換帶來根本性的流量性質變遷:曾經的“個人小流量”服務于品牌傳播,如今的“社會大流量”關乎民生福祉與國家戰略。
當雷軍在兩會提案中聚焦新能源綠牌換顏色,當周云杰疾呼“以工業大模型為關鍵變量賦能新型工業化“,他們面對的已不僅是消費者和投資者,更是承載著億萬民眾期待的公共話語場。此刻若仍沉溺于制造個人熱搜,便如同在交響樂團中獨奏流行歌曲,技藝再精湛,也難掩與主旋律的違和。
換言之,具有某種公共身份的企業家,在包括兩會的當口,更需要“社會大流量”。
“社會大流量”的本質是什么?我以為是共識凝聚器。
兩會期間的輿論場如同一面棱鏡,將企業家代表的提案折射為公眾對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痛點的集體焦慮,對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的共同期待。
周云杰關于“培育一批工業大模型與場景圖譜精準匹配的標準化、可復用、低成本的解決方案,為中小企業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人工智能服務”的建言,雷軍關于治理“AI換臉擬聲”的呼吁,之所以比個人講述小米汽車銷量視頻或方言段子更具傳播價值,正是因為它們觸碰到了時代命題的敏感神經。企業家在此刻選擇放大何種聲音,不僅考驗其社會洞察力,更檢驗其對公共責任的敬畏心。
小流量反噬的深層機理,在于私域與公域流量的價值沖突。企業家將兩會舞臺視為個人影響力的秀場,用精心設計的“金句”或刻意營造的“反差萌”收割流量時,實質是將公共話語空間降維成營銷戰場。
流量套利行為短期或許能制造輿論爆點,長期卻會侵蝕公眾信任。人們終將意識到,某些代表委員的提案不是為民請命,而是為己造勢。
更危險的趨勢在于,部分企業家沉迷于“跨界網紅”的人設,將嚴肅履職異化為娛樂表演,這不僅稀釋了兩會議題的思想濃度,更可能催生“劣幣驅逐良幣”的傳播生態:踏實調研者默默無聞,擅長炒作的人占據頭條。
破解流量迷思的關鍵,在于重新確立價值排序。
對擔任社會職務的企業家而言,個人流量不應是目標,而是傳播公共價值的工具。周云杰說自己不想當”網紅“;雷軍也開始婉拒采訪,這些舉動背后的邏輯一脈相承:既不抗拒流量,也不追逐流量,而是馴化流量。
企業家用專業素養為流量注入實質性內容,用民生關懷為熱搜賦予公共價值,個人聲量與社會責任便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彼此成就。
流量意義的升華,需要企業家完成從“傳播主體”到“思想主體”的躍遷。
兩會提案的價值不在于分貝高低,而在于能否在政策制定者、行業從業者與普通民眾之間架起認知橋梁。
比如,聚焦工業互聯網,結合鄉村振興、中小企業紓困等具體場景提出落地路徑;為民營企業發聲時,既陳述現實困境,也給出稅收優惠、知識產權保護等解決方案。這種將行業經驗轉化為公共政策建議的能力,才是企業家代表委員最該珍視的“流量密碼”。它不依賴熱搜算法的眷顧,而是扎根于對中國經濟肌理的深刻理解。
企業家與流量的關系,終究是關于“存在感”的哲學思辨。需要雷軍式的流量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早已寫在企業家的戰略選擇里:海爾不需要第二個雷軍,中國也不需要成批復制的網紅企業家。
或許未來的突破點,在于探索如何讓“結界獸”式的娛樂符號成為引玉之磚。網友因一個表情包點進海爾老總的主頁時,能否順勢看見他關于智能制造轉型的建言?企業借助八卦流量打開傳播閘門時,是否有勇氣將同等資源傾注于專業議題的通俗化闡釋?
這或許才是兩會流量與議題共生的理想狀態:始于流量,而不終于流量。
作者簡介
當你關注財經和時事熱點時,我愿和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