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長得像,也是一種病。
欄目 | 文旅商業評論
領域 | 目的地營銷
01
這兩天,我看了很多兩會提案,唯有一條讓我覺得真的應該在國內各大城市立刻、馬上、第一時間推廣:
那就是城市取消強制統一招牌政策,允許商戶在安全規范前提下自主設計,保留城市煙火氣。
這個提案來自上海的政協委員郁瑞芬,應該說,上海人審美還是相當在線的,而我們這代人的眼睛確實已經被千篇一律的中國城市規劃荼毒太久了。
講個小故事,三年前,我還在云南大理生活時,曾經見過海西一條街一夜之間立起了相似的牌匾燈箱,而在此之前,這里有三十元以下的理發店、巷陌深處的菌子火鍋、活力四射的咖啡店,它們毫無關聯,卻構成了這一片街區的獨特風貌。
小店換新顏,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讓我感到困惑和好奇,很想了解背后發生了什么。
和當地業者聊天時,一家小店的老板頗為無奈地表示,“還能有啥原因?領導要求整齊劃一”。
事實上,何止大理,喜歡在國內旅行的朋友,一定會注意到不少老街、古巷都看上去差不太多,再一看背后建筑方是偉光匯通,夜景打造是錦上添花,心里也就不由得明白了幾分。
不得不說,國內的一些城市管理者追求“整齊劃一”已經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境界。
上個月過年期間,我就看到了這樣一條奇葩新聞。
據多家媒體報道,有山西大同商戶稱,今年春節古城內下發“古城亮化倡議書”,除夕到正月十五期間,要求古城商戶開屋內屋外所有燈,無論有沒有市民、游客,必須24小時亮燈。
然后精彩的來了,這位商戶自己半夜11點被打電話叫去開燈,拒絕后,執法人員破門而入進去開燈,并且加裝了新鎖。
商戶第二天無法做生意,更關不了燈,一躍成為當地“亮化倡議”最獨樹一幟的擁護者:
大白天也要開著所有閃瞎眼的燈。
撬門開燈事件則在網上持續霸屏,成為輿論關注焦點。
恰好我當時正在紐約休假,在帝國大廈上欣賞夜景時發現了一個與國內迥異的現象:紐約燈光是“由內及外”,由建筑、寫字樓內部燈光打亮這座城市。
反觀國內重慶等很多以夜景著稱的城市燈光則是通過外掛LED燈帶“由外及內”點亮的,像是給城市穿上了一件華麗但單調的外衣,難免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乏味感,更遑論地方政府斥重資打造的那些“不夜城”了。
從城市統一招牌到夜景亮化工程,這些年國內城市建設跟風抄襲不絕,很難說不是背后管理者目光短淺所致。
所以,上海的郁瑞芬委員算是替民眾說出了心里話,但還不是全部:
不僅應該讓各地的店鋪招牌重新多姿多彩、五顏六色,也要讓一座城市擁有不“整齊劃一”的權利,不再成為領導意志下的產物。
02
今天還根植于很多領導內心深處的“城市建筑整齊劃一”情結或許源自前蘇聯。
年輕時,我在俄羅斯莫斯科、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朝鮮平壤等地旅行,總會心里犯嘀咕,為啥他們的很多小區、樓盤和我們小時候住的北京老小區如此相似?
再后來,我了解到這種造價低廉、盒子式或砌體結構三至六層的無電梯公寓樓被統稱為“赫魯曉夫樓”,在蘇聯20世紀60年代的尼基塔·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大量興建,現今正逐步被淘汰,但在俄羅斯、烏克蘭等前蘇聯國家依然頗為常見。
彼時,中國、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也在蘇聯專家指導下效仿興建,所以遠至德國柏林(前東德首都)都有這些在北京就看膩了的老舊小區樣式。
如今,蘇聯解體30多年,中國也早已過了“溫飽求生存”的年代,城市審美卻似乎開始倒退。
從國內各旅游城市實際情況來看,僅統一店招就是常規操作,很多旅游城市為了所謂的美觀、大方,強制推行統一的店招背景色調與樣式。
更有甚者,在某些城市老舊街區存量改造后,原本琳瑯滿目的店鋪招牌被更換殆盡,猛一看齊整,但個人色彩濃厚的小店經過地方政府“格式化”后,經常因為辨識度低而缺乏吸引力,最后落得關門落鎖下場。
這并非偶然,因為適得其反的是,追求所謂表面“整齊劃一”的城市管理理念其實是在挑戰這屆旅游消費主力——95后、00后們的審美神經。
隨便刷刷抖音、小紅書,我們不難看到"又是這個配色"、"招牌都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吧"、“國內旅游城市一個樣”等不絕于耳的年輕人刺耳吐槽聲。
說白了,旅游是從“一個人活膩的地方到另外一個人活膩的地方打發時間”,而不是千里迢迢從自己家門口到另一個家門口被宰,所以千城一面的“整齊劃一”景象除了領導爽,怕是沒有太多年輕人會心生向往之。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承諾"大力提振消費",并制定了5%的GDP增長目標。
如此時代背景下,對很多城市管理者既是一種壓力,也是一聲放開手腳的沖鋒號,接下來給予商家自主權,允許他們根據自身特色設計招牌和燈光,不僅能滿足當下消費者審美需求,也能為一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此前,日本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允許商戶自主設計招牌的街區,其商鋪租金溢價可達20%。這是因為個性化招牌能更好地傳達品牌調性,吸引目標客群。同時,多樣化的招牌設計還能激發街道的創新活力,形成良性競爭的商業生態。
日本小樽運河兩側廢舊倉庫改建的商店/旅界實拍
由此,個性化城市不僅能讓城市旅游特色個性鮮明,吸引目標客群,還能激發整條街的創新活力,形成良性競爭的商業生態。
03
寫到最后,我們再講一個題外話:雖然今天中國很多城市的確在犯那些很Low的“相似病”,但中國建筑設計領域不是沒有人才。
前幾天,很少有國人關注到2025世界建筑領域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得主正是一位中國人劉家琨,而之前得獎的可是貝聿銘、安藤忠雄這些全球建筑行業神作不斷的頂流大咖。
他為什么能得到建筑領域的“諾貝爾”獎?
我對劉家琨說過的一句話印象很深,他說,“我一直渴望能像水一樣,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形式,滲透到當地的環境和場地之中。”
私以為,這正是很多國內旅游城市管理者應該借鑒的思路,因地制宜,減少外來干預,讓當地商戶自然生長。
以劉家琨的代表作成都西村大院為例,人們在竹園里吃火鍋,上樓頂的車道騎行,充滿煙火氣的大院子就像雜糅了各種可能性的大火鍋,容納著周邊居民的市井生活。
小到一個建筑,大到一個街區,乃至一座城市,這種扎根中國本土語境的風格自然深受游客歡迎,這也是一種更高級的審美。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中國旅游城市的“整齊劃一” ?歡迎在下方留言框與旅界君互動。
————END ————
歡迎來撩旅界主編微信:haoxi524(加群:公司職務+姓名,不備注公司信息一律不通過申請!感謝配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